首页期刊导航|教学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学与管理
教学与管理

王尚义

月刊

1004-5872

jxyglcn@163.com

0351-7971075 2275244

030031

太原市黄陵路西巷5号

教学与管理/Jour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分三个版。中学版为中学教育服务,小学版为小学教育服务,理论版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师职业承诺的"他者"性伦理阐释

    常宇环岳欣云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职业承诺是教师职业心理学和管理学的重要概念,目前国内外研究缺少对教师职业承诺的伦理性阐释,易导致后续研究的价值指向出现偏差.教师职业承诺以师生伦理关系为基础,而已有研究从主客体关系及主体视域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出发,弱化了主体间的差异性,导致教师责任主体意识的模糊."他者"性伦理与师生伦理关系中"为他"的"善"的规制性责任伦理有内在一致性,"他者"视角能够对教师职业承诺的三维结构做适切分析.

    "他者"教师伦理教师职业承诺情感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

    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耦合研究

    王浩刘慧宁晨石蕊...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加速推动教育领域创新与变革,引发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教师作为推动教育发展与数字化战略的第一资源,其数字素养培养已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辨析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师数字素养培养耦合的驱动力,明晰二者之间的耦合逻辑,进而探索二者的耦合作用及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教育数字化氛围/环境、数字化活动/项目、数字化成果/评控三个阶段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耦合路径.基于加强理论与政策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智能测评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二者之间的耦合保障机制,助推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数字素养耦合路径教育生态教育数字化评控

    教师课程标准意义建构的本质、影响因素与进路

    毋翠玲和小军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课程标准到课程实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教师自身对课程标准的意义建构.理解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意义建构过程,把握影响教师对课程标准意义建构的因素,有利于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推动课程改革入心做实.基于此,研究从意义建构的概念出发,提出教师对课程标准意义建构是一个个性化、社会化的持续往复循环过程,并受到课程标准的影响力、个体自我解释框架、社会组织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在分析各要素动态循环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从课程标准的作用及行为性,教师自身解释框架,社会组织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提升教师对课程标准意义建构的路径.

    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意义建构课程标准解读

    现象学视域下现代人格培育的路向探析

    赵亚婷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育人的根本在于育人格,育人格需要回答"育什么人格""如何育人格"的问题.审视当前人格培育的现状发现,心理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德育倾向遮蔽了人格的精神与情感向度,德育实践也存在将人格实体化的困境.透过现象学视域,借助舍勒的人格理论,还原出人格作为承载质料价值的精神行为统一体的本质,敞开个体人格与总体人格合一的整全人格面貌,以及理欲、人格之爱与时间性在人格生成中的作用机制.基于这一人格思想对于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提出道德教育应以个体人格与总体人格合一的整全人格为价值方向,对人格价值进行明察,关注时间性中的人格积淀,在理欲合一和人格之爱中生成人格.

    现代人格现象学视域个体人格总体人格人格共同体

    小学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二十年的分析与启示

    田振华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执行理论认为,政策本身对政策执行有重要影响.新时代新劳动教育政策的颁布对我国"五育并举"教育格局的深化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小学作为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劳动教育的开展对小学生的成长价值非凡.本研究以公共政策执行理论为视角,以政策本身应具有的具体明确性、政策的合理性、政策标准与体系、政策性质与类型为分析框架,以文本分析法为基本的研究方法,以话语分析和词频分析为分析路径,追溯过去二十年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厘清小学劳动教育政策本身对政策执行的根本性影响,深化对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体认,实现对政策的全面认识,从而推进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

    小学劳动教育政策政策执行政策合理性政策明确性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教育治理研究

    吕伟艳马暄皓赵玉辉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要求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治理现代化最终表现为人的现代化.要实现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主要在于解决"什么人培养""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新质生产力理念下"什么人培养""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需要阐明"传统人"和"现代人"各自特征,"传统人"的表征为受单一任务驱动、单向度服从、利益偏好不同,"现代人"表现以价值理性为目标导向、发挥多元参与的积极性、采取平衡利益的行动联结.新质生产力理念下在"怎样培养人"问题上,需要明晰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路径:确认治理主体,订立合理边界、建构治理制度,实现权责配置、赋能数字技术,提升治理能力.

    新质生产力教育治理"传统人""现代人"

    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信念的式微与复归

    曹志峰帅诗萱江晨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生代乡村教师肩负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任,必须具备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表现出职业意识薄弱、职业认同匮乏以及职业实践缺失等职业信念式微态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失真化的师范教育消弭了精神灵魂、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动摇了价值观念以及空心化的乡村场域阻碍了文化成长.为此,需要通过优化育人模式、提升职业理想以及厚植乡村文化以筑牢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信念.

    乡村教育新生代乡村教师职业信念

    文化适应视野中家校关系研究的文化转向

    王佳伟汤美娟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一定意义上,家校互动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互动,家校关系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家庭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揭示和解释不平等的家校关系需要一种文化的视角.文化适应理论既为不平等家校关系研究提供了恰切理路,亦使已有研究的局限性随之浮现.第一,制度分析的研究视角相对忽视了家校关系不平等的深层意涵是"教育文化不平等";第二,揭示"现象秩序"的研究目标较少关注到家校关系不平等的内在属性是"家庭教育文化边缘化"的"观念秩序";第三,"结构—行动式"的研究路径通常遮蔽了行动者的能动作用,而"行动—结构式"的研究路径则兼顾结构与能动,能够弥补前者不足.

    家校关系文化适应文化转向

    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的逻辑、特征与发展路向

    卢从生史兵刘锋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学校体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基本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向.首先,本文从逻辑理路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价值逻辑为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现代性,理论逻辑为马克思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呈现,实践逻辑为满足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迫切需求.其次,分析了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包括人民性、创新性以及育人性.最后,探讨了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的未来发展路向.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学校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构建"体教融合"创新共生体发展模式、发展中国特色化学校体育发展道路.

    学校体育中国式学校体育体育现代化

    数智时代教师变革与教师教育新进路

    张静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的到来不仅对教师与教学、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组织之间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同时也对教师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面临数智技术升级对教师教育价值认同的消解、数智变革引发教师教育内容的窄化与扩容矛盾、身体离场削弱教师教育的实践效果等挑战.基于此,由教师变革引发的教师教育技能结构调整、内容质变、价值亟待深挖等转向,需在价值意蕴、内容形态、实践方式方面探索变革新进路,以促进教师教育更好发展.

    数智时代教师变革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