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冶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冶金
江西冶金

唐飞来

双月刊

1006-2777

yjbj2007@163.com

0790-6293363

338001

江西省新余市冶金路1号

江西冶金/Journal Jiangxi Metallurgy
查看更多>>本刊属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江西省冶金学会主办的江西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冶金行业科技期刊。专业面涵盖采、选、冶、加工、原料、材料分析、节能、环保、设备、计算机、技术经济等方面,对国外冶金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矿点捕获效率的赣南地区钨勘查地球化学异常多准则识别与提取

    蒲文斌冯梅刘月唐嘉亮...
    309-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赣南地区的黑钨矿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有色金属资源,钨矿化相关地球化学异常的识别和提取对钨资源的勘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识别出与赣南钨矿化密切相关的8种单元素(Ag、Cd、Pb、Bi、W、Cu、Sn、As)和元素组合(Ag、Bi、Cd、Cu、F、Pb、Sn、W、Zn、As);采用累计频率法、浓度-面积(C-A)模型和预测-面积(P-A)模型提取地球化学异常,通过捕获效率定量评估上述3种方法圈定的异常区域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8种单元素和元素组合的高异常区分布与区内4个矿集区相对应,表现出良好的指示作用。在累计频率法和C-A模型中,主成分2综合异常的捕获效率均最高(4。39和33。90),分别在15。04%的区域中识别出66。10%的矿点,以及在0。10%的区域中识别出3。39%的矿点;在P-A模型划分的异常区域中W元素的捕获效率最高(3。17),在23。97%的区域中识别出76。03%的矿点。对比3种方法,C-A模型的异常区域展示了最高的矿点捕获效率(33。90),但所圈定的矿点数量相对较少;P-A模型的异常区域矿点捕获效率虽然较低,但识别出最多的矿点(76。03%),展现出更高的捕获矿点覆盖率。本研究综合考虑矿点捕获效率和捕获矿点覆盖率,选择基于多准则提取的主成分2和W元素地球化学异常评价区域成矿潜力,并绘制异常分布图。

    地球化学异常C-A模型P-A模型主成分分析捕获效率

    综采面条带式充填开采覆岩运移规律及稳定性控制

    陈启渐吴锐
    320-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在长壁综采面膏体条带式充填开采中存在的覆岩稳定性问题,以国能榆林能源郭家湾煤矿条带式充填开采为工程背景,采用工程模拟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长壁综采面未充填时上覆岩层运移规律以及条带式充填对上覆岩层的影响及稳定性控制。结果表明,未充填时,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工作面前方煤壁中部和两侧煤柱处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上覆岩层不断垮落,当开采至60 m时迎来初次来压,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为30 m,应力峰值为32。02 MPa,顶板位移峰值为3。42 m;采用条带式充填开采后,充填条带对顶板变形和应力集中现象都得到明显缓解。条带间距越小,即充填率越大,条带式充填体对上覆岩层的稳定性控制越有利。当条带间距为20 m、充填率为33%时,顶板中部和两侧煤柱的位移和应力集中均得到有效控制并基本趋于稳定,与未充填时相比,两侧煤柱应力峰值由32。02 MPa降至3。79 MPa,顶板位移峰值由3。42 m降至0。09 m。

    长壁综采面条带式充填覆岩运移规律有限元软件(ABAQUS)

    不同浸矿剂对离子型稀土再吸附行为的影响

    丁鹏杰胡凯建李立浩叶文强...
    327-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子型稀土矿在原地浸出过程中,浸出母液在流经未浸出区域或无矿层时,稀土离子又被再吸附至矿土颗粒表面,导致浸出母液稀土离子浓度降低,影响了稀土浸取效率。本研究围绕不同浸矿剂对离子型稀土再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了采用不同浓度与阳离子价态的浸矿剂溶液浸矿时,溶液流动过程、浸出液浓度变化规律及再吸附质量大小。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得到土体T2图谱,分析大孔隙数量变化规律,探明不同浸矿剂在稀土离子再吸附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浸矿剂浓度越高,非均匀流动现象越明显,浓度峰值越大,稀土离子再吸附质量越小;与硫酸铵、硫酸镁相比,硫酸铝溶液浸矿时,非均匀流动现象最明显,浸矿时最快达到浓度峰值,稀土离子再吸附质量最小。随着浸矿剂浓度增大,试样内部大孔隙数量逐渐减少;与硫酸铵、硫酸镁相比,硫酸铝溶液浸矿时,试样内部大孔隙数量最多。最优浸矿剂浓度为8 g/L,离子价态为+3价。

    离子型稀土矿再吸附浓度与价态孔隙

    断层破碎带充填土石混合体三维孔隙结构及渗流演化规律

    李勤黄震古启雄林元生...
    336-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矿山巷道工程建设中常遇到断层破碎带,断层破碎带充填介质组成复杂、连续性差且易受扰动,巷道穿越时极易发生突水突泥事故。本研究聚焦断层破碎带充填介质的渗流灾变问题,基于自主设计的断层破碎带冲蚀渗流实验装置,开展了骨料Talbot级配、孔隙比、砾石位置等因素的相似材料渗透实验,并且采用Computed Tomography(CT)重构技术探究了断层充填土石混合体内部细观孔隙的空间分布状态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断层破碎带充填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的主次因素为孔隙比>砾石位置>骨料Talbot级配>Hurst指数>胶结剂含量;骨料Talbot级配越大,即土石混合体中含石量越大,断层破碎带充填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也越大。土石混合体制样时孔隙比越小、胶结剂中水泥含量越多,土石混合体渗透系数越小;土石混合体含石率与渗透系数之间呈现出较好的指数关系,孔隙比与渗透系数成正比例关系。通过开展三轴渗流实验,采用CT扫描充填土石混合体孔隙结构发现,在渗流过程中存在细小颗粒的运移堵塞分割一些较大孔隙的情况,并使其分化为较小的孔隙,在含石率为70%的试样中,流体对细小颗粒的冲蚀作用更加明显。本研究结果为断层破碎带的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断层破碎带粗糙度渗流特性CT重构颗粒级配

    高应力卸压槽深度对隧道围岩卸压效果的离散元ABAQUS数值模拟

    李林峰吴锐
    346-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高应力环境下隧道开挖卸压槽的卸压效果及其参数优化问题,本研究借助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ABAQUS,对隧道围岩开挖不同卸压槽深度条件下的卸压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当开挖卸压槽深度较浅(即不超过隧道宽度的5%)时,对隧道围岩应力分布影响有限,开槽点附近位移程度较小,开槽侧隧道底角岩体呈现弹性特征,塑性变化不明显,底板和开槽点位移变化小,但拱腰、仰拱和拱顶位移随开槽深度增加而增大,导致局部应力增大,在开槽点附近区域尤其明显,该区域应力水平提升了约13。29%,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不利。随着卸压槽深度增加,应力集中区域向槽端迁移并缩小,弹性状态逐渐过渡到塑性状态,导致永久变形。当开挖卸压槽至隧道宽度的15%时,应力集中区域接近极限,应力卸压幅度接近最大值(卸压应力降幅为97%),并且位移量的增幅还在上升,卸压槽底部部位弹性能量积聚,影响隧道稳定性。侧压系数增加导致应力分布不均,引发应力集中,严重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当侧压系数为2。0时,位移变化和弹性能变化幅度均显著大于侧压系数为1。0时的情况。

    卸压槽巷壁开槽卸压机理深部隧道

    钕铁硼废料铁渣碳热还原法制备零价铁并用于降解偶氮染料废水

    袁作成廖子维黄金秋余文...
    353-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钕铁硼废料铁渣为原料,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零价铁(ZVI)材料,并用于降解偶氮染料废水。考察了制备条件对ZVI性能的影响及降解条件对ZVI去除偶氮染料分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为1 000℃、焙烧时间为60 min、无烟煤用量为30%(质量分数)的条件下制备的ZVI材料对甲基橙(MO)的降解性能较好。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ZVI材料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钕铁硼废料铁渣中的铁矿物基本被还原为ZVI,负载于铝硅酸盐上,ZVI颗粒尺寸为5~15 μm。制备的ZVI材料在pH=3~10范围内对酸性橙G(OG)均具有较高的降解效率,最大去除容量为54。23 mg/g,对MO、亚甲基蓝(MB)、酸性铬兰K(ACBK)的降解效率均达到78%以上。利用碳热还原法制备ZVI不仅为钕铁硼废料铁渣的回收再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为环境修复领域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降解材料。

    钕铁硼废料铁渣零价铁偶氮染料酸性橙G碳热还原法

    单斜磁黄铁矿在不同捕收体系下的浮选行为

    王嘉乐严华山谢泽政
    36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磁黄铁矿常以伴生的形式存在于多种有色金属硫化矿矿床中,查明其浮选行为规律有助于改善含磁黄铁矿的有色金属硫化矿浮选分离效果。本研究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研究了单斜磁黄铁矿在丁铵黑药和乙硫氮两种捕收剂体系下的浮选行为。结果表明,与乙硫氮相比,丁铵黑药对单斜磁黄铁矿具有更好的捕收效果;在乙硫氮捕收体系中,松醇油作为起泡剂可获得比甲基异丁基甲醇(MIBC)更高的单斜磁黄铁矿浮选回收率,而在丁铵黑药捕收体系中更适宜采用MIBC;NaOH仅在强碱矿浆环境中才对单斜磁黄铁矿具有抑制作用,而石灰对单斜磁黄铁矿具有更加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在乙硫氮捕收体系中石灰的抑制效果强于丁铵黑药体系。

    单斜磁黄铁矿浮选行为捕收剂硫化矿

    养护龄期和固化剂浓度对稀土矿山堆场土体固化效果的影响

    陈飞叶东胜张仕彬朱合毅...
    36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复合土壤固化剂浓度和养护龄期对废弃稀土矿山堆场土体固化效果的影响,通过21组直剪实验,定量分析固化剂浓度(αw=2%、3%、4%、5%、6%)和养护龄期(t=3、7、14、28 d)对重塑土样抗剪强度以及剪切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固化剂浓度增大和养护龄期延长,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明显增大。当竖向压力为100 kPa、固化剂浓度为2%、3%、4%、5%、6%时,土样对应的峰值剪切应力分别为97。69、122。46、139。46、186。49、220。97 kPa。当固化剂浓度为6%、养护龄期为3、7、14、28 d时,土体的剪切应力峰值分别为158。24、189。29、210。61、220。97 kPa。当固化剂浓度为2%时,土样在剪切过程中剪切应力随着剪切位移增加而增大;当固化剂浓度为6%时,土样的剪切应力随剪切位移增加呈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保持稳定的趋势。

    复合土壤固化剂浓度养护龄期直剪实验剪切应力

    镧离子改性蒙脱石同步脱氮除磷

    吴成秀姚鸳罗武辉
    375-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磷浓度过高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因,Phoslock®(镧离子改性膨润土)在实际富营养化水体治理领域已广泛应用。早期研究多侧重于Phoslock®的除磷机制与稳定性,对共存氨氮的同步吸附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制备La3+改性高纯蒙脱石模拟Phoslock®除磷关键组分,探究了溶液pH值、吸附时间和初始浓度等实验条件对改性蒙脱石同步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4~12范围内,此改性蒙脱石具有良好的除磷稳定性;当pH=10时,氨氮吸附量达到最大值,约为9。7 mg/g。相较于单一体系,共存体系中氮、磷吸附相互促进,缩短彼此的吸附平衡时间;此外,氨氮共存提高了磷的最大吸附量,而PO43-共存却降低了氨氮的最大吸附量。PO43-吸附几乎不受共存离子影响,Ca2+和Mg2+降低了氨氮吸附量,而HCO3-和SiO32-促进了氨氮的吸附。改性蒙脱石主要通过表面沉淀(LaPO4)的方式除磷,分布于蒙脱石层间边缘的LaPO4形成的空间位阻降低了层间La3+的利用率,阻碍了氨氮的离子交换过程。

    蒙脱石镧离子同步去除氨氮磷酸根

    氮负荷对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无机废水脱氮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

    罗怡康建林刘强程媛媛...
    383-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考察了无机废水中氮负荷对好氧颗粒污泥(AGS)稳定性的影响。接种储存的AGS启动序批式反应器(SBR),采用好氧-(缺氧+外加碳源)-好氧交替运行模式,在运行过程中逐步将氮负荷由0。3 kg N/(m3·d)提升至0。6 kg N/(m3·d)。前40 d内,进水氮负荷为0。3 kg N/(m3·d),30 min污泥容积指数(SVI30)在30~45 mL/g范围内波动,硝化菌比耗氧速率(SOURN)呈减小趋势(13。50~8。10 mg O2/(g SS·h))。41~70 d内,逐渐将进水氮负荷提升至0。6 kg N/(m3·d),在氮负荷冲击下,部分AGS破碎。随着絮体污泥大量排出及破碎颗粒的生长,系统在第104 d完成重新造粒,AGS的平均粒径为1。4 mm。144 d后,AGS的理化性质趋于稳定,污泥浓度稳定在8 600~9 060 mg/L,颗粒化率保持在95%以上。139 d后,AGS对氨氮和总无机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80%以上,由于游离亚硝酸(FNA)对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抑制作用,脱氮途径逐渐转变为短程硝化反硝化。氮负荷提升后,硝化菌如Nitrosomonas(0。2%~12。1%)和反硝化细菌如Thauera (10。4%~21。6%)的相对丰度明显提高,表现出较传统工艺更强的脱氮性能。

    好氧颗粒污泥无机废水氮负荷脱氮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