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宝立

月刊

1002-5731

010-82014985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反映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成果,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发表关于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教育史、教育评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找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

    王定华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目标.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找准一系列战略支点,即具备引领性、全局性、关键性、有效性的大方略、硬措施和关键点.值此全国两会之际,根据部分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本刊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支撑进行梳理,主要集中在: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上,必须体现教育优先;面对人口变化契机,系统优化教师资源管理体制,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发挥龙头性作用,形成更加完备、协调、多样、开放、高质量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为抓手,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编纂教育法典,提升教育法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教育治理提供权威性、全局性解决方案.

    积极应对人口挑战把握发展契机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庞丽娟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目标.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找准一系列战略支点,即具备引领性、全局性、关键性、有效性的大方略、硬措施和关键点.值此全国两会之际,根据部分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本刊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支撑进行梳理,主要集中在: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上,必须体现教育优先;面对人口变化契机,系统优化教师资源管理体制,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发挥龙头性作用,形成更加完备、协调、多样、开放、高质量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为抓手,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编纂教育法典,提升教育法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教育治理提供权威性、全局性解决方案.

    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促进教育强国建设

    任少波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目标.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找准一系列战略支点,即具备引领性、全局性、关键性、有效性的大方略、硬措施和关键点.值此全国两会之际,根据部分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本刊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支撑进行梳理,主要集中在: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上,必须体现教育优先;面对人口变化契机,系统优化教师资源管理体制,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发挥龙头性作用,形成更加完备、协调、多样、开放、高质量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为抓手,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编纂教育法典,提升教育法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教育治理提供权威性、全局性解决方案.

    以社会与情感能力为抓手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水平

    梅兵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目标.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找准一系列战略支点,即具备引领性、全局性、关键性、有效性的大方略、硬措施和关键点.值此全国两会之际,根据部分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本刊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支撑进行梳理,主要集中在: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上,必须体现教育优先;面对人口变化契机,系统优化教师资源管理体制,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发挥龙头性作用,形成更加完备、协调、多样、开放、高质量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为抓手,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编纂教育法典,提升教育法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教育治理提供权威性、全局性解决方案.

    加快编纂教育法典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马怀德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目标.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找准一系列战略支点,即具备引领性、全局性、关键性、有效性的大方略、硬措施和关键点.值此全国两会之际,根据部分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本刊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支撑进行梳理,主要集中在: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上,必须体现教育优先;面对人口变化契机,系统优化教师资源管理体制,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发挥龙头性作用,形成更加完备、协调、多样、开放、高质量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为抓手,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编纂教育法典,提升教育法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教育治理提供权威性、全局性解决方案.

    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本质特征

    冯建军温晓情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教育学是其话语体系的支撑基础.在逻辑上,中国特色教育学依次是教育学、"中国"的教育学和"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般性与中国的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具有"话语体系"的一般性、"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学理性和"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特殊性,是话语的表述体系、"教育学话语"的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的价值体系的统一,由教育学的普适性话语、中国特色话语以及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基础话语、核心话语和具体话语构成.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突出表现在中国特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上,即:"两个结合"的指导思想,人民中心的政治立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基础,辩证统一的思维特质.

    教育学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

    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传统之维

    陈建华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犹如"无形的掌心",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传统并非僵化保守、一成不变的信仰与范式,它本身处于发展之中.近代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探索的教训在于割裂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和"两个结合"对于新时期重新思考教育传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传统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教育传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因和资源,发掘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是目前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合理地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传统之维,以传统为批判的视角、以传统为发展的根基、以传统为转化的力量,有助于推进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传统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

    数字化时代的伦理转向及其教育因应

    邹红军
    4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跑进"超级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千行百业.人类生活时空及其在世方式被不断重塑与赋能的同时,也遭遇诸多裹挟性伦理危机,主要表现为平台监控造成"集体裸奔",信息危险成为"安全黑屋",使用不当造成行为失范,数字鸿沟加速两极对立.面对数字化时代的伦理危机,德性论、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等传统伦理学已经难以做出充分有效的回应,而数字伦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作为主体在使用数字技术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原则与技术规范的总和,数字伦理的最高目的是数字幸福.教育是敞开可能生活的实践力量,它必须为人类的加速度数字化生存做好"预凶"与"向善"的准备,可能路径包括以规范建设为抓手,建立数字伦理治理机制;以课程教学为重点,健全数字伦理培育体系;以三方协同为依托,形成数字伦理教育合力.

    技术数字化时代数字伦理数字幸福教育

    底色·基石·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近代教育家的影响

    田正平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近代教育家的成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一个有着丰富学术内涵和强烈现实意义的话题.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教育家人格、德性、情操的浓厚底色,是他们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石和借鉴转化域外知识的坚实津梁,这是回顾和梳理这段历史进程中感受最深的三个问题."底色"、"基石"、"津梁"三个词组,蕴涵着先贤们走向世界、艰辛探索的勇气、智慧和坚守.在中国教育现代化深入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在世界格局日益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下,追思先贤们的足迹,思考他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抉择,会给我们带来有意义的启迪.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基石津梁

    基于学科实践的教学认识刍议

    车丽娜徐继存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体分离特征深刻影响着教学认识的发展.表征主义教学认识论重视主体认知与知识载体及外部世界的统一;建构主义教学认识论强调学生与环境互动中的认知结构形塑;具身主义教学认识论倡导身体参与的教学活动,尤其重视感觉经验对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认识都具有主客二分的思想倾向,都把知识看作是外在于主体,等待主体去发现、探究和完善的客观存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基于"学科实践"的教学设计,实现了学科知识与实践智慧的统一、知识学习与现实应用的统一、认知发展与人格建构的统一,从知识的存在形态、表现方式及其作用空间上消解了传统教学认识的二元对立.学科实践在统一认知与行动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概念应用的操作化实践、命题建构的验证性实践、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实践和生活世界的创造性实践等不同形态.

    学科实践教学认识逻辑演绎实践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