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赵学通

季刊

1672-0342

jyvtcxb@126.com

0391-6621028

454650

河南省济源市学苑路2号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历史主动精神培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与价值选择

    冷晓龙宋开金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充分展现立足当下、深思历史、着眼未来、深刻理解和履行自身使命任务的历史主动精神.现代化历经从吸收借鉴到重塑自我的"主体革新",从体系构建到优化创新的"内容革新",探索出兼具世情、国情、党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蕴含家国情怀与天下大同现实气息.以史为鉴,贯通现实,只有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价值选择,才能将规律性认识与具体国情更好结合,将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

    历史主动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路价值观依据

    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卢怡好梁爱强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贤治村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乡贤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作出了独特贡献.新乡贤文化继承了传统乡贤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有利于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和监督新乡贤文化发展;加强新乡贤文化宣传,营造浓厚的新乡贤文化氛围;要壮大新乡贤人才队伍,为新乡贤文化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同时,为新乡贤文化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加强乡风民风建设,激发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新乡贤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现代化

    论黄河文化在河南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胡宇涵赵芳芳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就在此开启.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河南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在黄河文明中居于中心地位,对黄河文化"根"与"魂"的河南体现开展研究,是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力量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可以为国家持续发展蓄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黄河文化"根"与"魂"的河南体现为切入点,探索黄河文化"根"与"魂"的核心要义,从时间、空间与物质层面,探索河南在黄河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体现,对推动河南文旅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文化"根"与"魂"河南文化自信传承

    自觉、自信、自省:黄河文化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维度

    杨增晖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蕴含着展现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以自觉、自信、自省三个维度探讨黄河文化赋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自觉是对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核心价值和综合规律的清醒认知,文化自信是黄河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支撑,文化自省是贯穿黄河流域文旅发展始终的自我辩证力.要系统审视黄河文化在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竭力实现黄河文化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双赢.

    黄河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范蠡与李斯的义利观探微——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与《史记·李斯列传》为例

    黎京焱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与利的关系一直是先秦哲学中的重要论题.范蠡,春秋末期越国大夫,独善其身、坚守道义;秦朝宰相李斯,选择去义择利、"以身发财".两人的迥然之处,不仅在于面临抉择时的相去甚远,更在于折射出来先秦"道义"精神的式微.对照范、李二人的义利观,考察其义利观之基本内涵,以揭示其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范蠡李斯义利观历史影响现实意义

    基于无边界学习生涯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余沛李堂高素芹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为了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总结了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学习方式灵活、专业跨界融合、创新导向、个性共性结合的"无边界学习生涯"理念.并探讨了在这种背景下,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无边界学习生涯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专创融合视角下数控加工工艺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李文峰葛新锋秦涛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专创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探讨数控加工工艺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系统整合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一种多元融合、五维一体的分层递阶式教学方法.该方法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适应现代工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结果表明,该创新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数控加工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专创融合数控加工工艺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高职土建类专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研究

    胡立群赵程程赵丽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不仅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结合高职土建类专业教育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管理信息化以及产教融合等方面的现状,并针对实践中的具体困境,如实践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改造不全、师资队伍的数字化能力不足、学生数字素养与专业技能结合不紧密以及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可以通过建立校企联合项目、利用政府和行业资金、开发开放式教育资源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实施项目导向学习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以及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高职建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高职教育土建类数字化实践路径

    地方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磊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总结地方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国际化工作面临的风险和挑战,针对地方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加强顶层设计、瞄准目标、自我加压、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更好更快发展等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方法与对策.

    地方高职教育国际化对策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探索

    王娜娜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关乎党和国家建设继往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现阶段,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中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新任务与新挑战,同时也有许多新要求与新期待.高校思政课改革需要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核心要义,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深刻主题,从三个实践维度入手,即把握改革"嵌入点"、找准改革"联络点"、锚定改革"转化点",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使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得益彰,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二十大精神高校思政课融入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