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材料学报

王培铭

双月刊

1007-9629

jcxb@tongji.edu.cn

021-65981597

200092

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材料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uilding Materi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建筑材料学报》为服务于国内外建筑材料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收录本刊的数据库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等,并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认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本刊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国内外建筑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内的最新科研及工程应用成果(包括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主要刊登建筑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相关的工程应用、研究简报、实验技术类文章.刊物面向国内外征稿,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生(含以下)的稿件及综述性文章恕不受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醚型两亲分子对水泥净浆收缩的影响及机理

    林学智赖俊英周益帆钱晓倩...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5种聚醚型两亲分子作为减缩组分,测试了其对水泥净浆收缩变形的影响,探究了表面张力与胶束粒径分布对收缩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二乙二醇丁醚、三丙二醇甲醚和聚乙二醇400不形成稳定的胶束,减缩效果随着孔溶液表面张力的降低而提高;聚醚改性硅油具有低临界胶束浓度(CMC),形成的胶束大小为30 nm左右,影响了聚醚改性硅油单体在毛细孔溶液表面的铺展,同时细化了水泥石的孔结构,减缩效果较差;含氟聚醚具有超低的表面张力及CMC,其胶束易产生聚沉,孔溶液的有效含量极低,无减缩效果.

    水泥净浆干燥收缩胶束聚醚型两亲分子

    矿化微生物对赤泥基碱激发胶凝材料性能的增强研究

    张兴武刘鹏程钰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微生物矿化技术提升赤泥的碱激发反应,研究了矿化微生物用量、Ca(OH)2用量和尿素浓度对赤泥基碱激发胶凝材料强度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分析了矿化微生物作用下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物相变化与微观形貌,并对矿化微生物改性赤泥基碱激发胶凝材料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矿化作用可以促进赤泥的碱激发反应,生成更多的胶凝物质,增加体系密实度,从而提高赤泥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强度;赤泥基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强度随矿化微生物用量、尿素浓度及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当加入1.5 mol/L尿素和75 mL矿化微生物时,赤泥强度增加最为显著,相较仅加入等量Ca(OH)2的工况,提升幅度可达85.7%;与此同时,微生物矿化作用还显著加快了胶凝材料强度的增长速率,有利于胶凝材料早期强度的形成.

    赤泥碱激发微生物矿化道路工程微观结构

    陶砂对石灰石-煅烧黏土-水泥砂浆性能的影响

    程书凯游啸陈旭勇陈康...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轻质陶砂、水泥、偏高岭土和石灰石粉制备了石灰石-煅烧黏土-水泥(LC3)砂浆,研究了陶砂掺量及预湿状态对LC3砂浆干密度、力学性能、抗渗性能及抗氯离子侵蚀能力的影响,分析了其强度形成和微观结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砂胶比的增大,LC3砂浆的干密度和抗压强度逐渐降低,累积吸水量逐渐增大,抗氯离子侵蚀能力逐渐增强;与掺未预湿陶砂的LC3砂浆相比,掺预湿陶砂的LC3砂浆试件28 d抗压强度增大3.4%~10.8%,28 d电通量降低59.0%~80.0%,累积吸水量降低更为显著.LC3体系中石灰石粉的成核作用能够促进水泥早期水化,偏高岭土的火山灰反应有利于细化孔结构,同时预湿陶砂的内养护效应能够维持基体内部湿度继续促进水泥水化,使得掺预湿陶砂的LC3砂浆微观结构更为密实,从而提高了其力学性能、抗渗性能和抗氯离子侵蚀能力.

    陶砂石灰石-煅烧黏土-水泥力学性能抗渗性能孔结构

    超低温作用下UHPC受弯力学行为及其本构关系

    艾金华何倍张翼张红恩...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不同温度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受弯力学行为,并利用吸能效率、声发射能量释放率和振铃计数表征了UHPC脆性失效的演变机制,构建了3种UHPC受弯本构模型.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70℃时,UHPC的初裂抗弯强度和峰值抗弯强度分别从 20℃的 10.6、20.9 MPa增至21.1、42.5 MPa;在 20~-170℃范围内,UHPC的脆性随温度降低先减小后增大,并在-80℃时达到最小值、-170℃时达到最大值;相较于过镇海教授和吴泽媚博士的本构模型,线性-非线性本构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数据离散性最低.

    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弯强度超低温脆性本构关系

    TA/SiO2疏水涂层及其对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的影响

    来晓鹏王元战王禹迟孙煕平...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贻贝仿生原理,成功制备了单宁酸(TA)/SiO2疏水涂层,通过设置22组工艺组合,综合水接触角、电通量和表面微观结构,得到了涂层的最优制备工艺.针对最优制备工艺涂层,通过自然扩散试验研究了其对混凝土抗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磨耗和酸碱腐蚀试验研究了涂层稳定性.结果表明,TA/SiO2 疏水涂层表面具有丰富的微纳米结构,水接触角达 148.1°,至少能够减少75.31%的离子渗透进入混凝土,且稳定性优良.

    疏水涂层混凝土离子渗透贻贝仿生

    生物油/预处理废旧PE复合改性沥青研究

    冯新军傅豪
    37-4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废旧塑料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差等问题,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对废旧聚乙烯(PE)进行预处理,并将其与生物油复合制得生物油/预处理废旧PE复合改性沥青.采用离析试验、流变性能试验、荧光显微镜试验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试验分析了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高温稳定性.结果表明:经预处理后的PE密度与沥青密度相近,极性基团和C=C结构更多,化学活性增强,大大提高了废旧PE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生物油/预处理废旧PE复合改性沥青形成了连续的网状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废旧PE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并显著提升了其低温抗裂性,但降低了其高温稳定性.

    改性沥青生物油预处理废旧PE储存稳定性低温抗裂性

    混凝土振捣密实性研究进展

    田正宏马元山李佳杰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混凝土振捣工艺效果是影响成型质量的主要因素,但实践中仍以经验判断为主,缺乏可行的理论指导和科学量化的评价判据.针对拌和物振捣施工,从振捣密实理论、密实性影响因素、拌和物成型质量评价以及信息化工艺等方面,阐述了混凝土振捣施工的现状与技术进展,分析了振捣理论与应用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数字振捣技术的发展方向.

    振捣密实理论振动设备工艺参数量化评价模型信息化振捣

    硫酸和柠檬酸溶液对水泥硬化浆体的腐蚀及机理

    金惠玲孙振平杨海静马跃飞...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砂浆的外观、质量损失率和耐蚀系数,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元素能谱分析(EDS)等微观测试手段,对比研究了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浆体在硫酸、柠檬酸溶液中的腐蚀规律与机理.结果表明:与硫酸溶液相比,柠檬酸溶液对两种水泥砂浆的腐蚀能力更强;与硅酸盐水泥相比,铝酸盐水泥表现出了较好的耐酸腐蚀性能,主要原因在于铝酸盐水泥硬化浆体中含有大量铝胶,在硫酸溶液中能够中和更多H+,在柠檬酸溶液中能够延缓H+向硬化浆体内部扩散的速率.

    酸腐蚀柠檬酸硫酸铝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

    煅烧凝灰岩对水泥水化产物和硬化体孔结构的影响

    胡亚茹杜永康杨少锋邓洋...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煅烧凝灰岩对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借助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方法,分析了700℃下煅烧不同时间后凝灰岩的矿物组成及其对水泥水化产物和硬化体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煅烧后凝灰岩中的沸石水、结构水和吸附水被脱除,斜发沸石等沸石矿物架状结构发生破坏,形成无定形的SiO2和Al2O3;煅烧凝灰岩有助于水泥中的水化硅酸钙(C-S-H)、钙矾石(AFt)和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m)形成,且降低了C-S-H的钙硅比(n(Ca)/n(Si)),消耗了Ca(OH)2,水泥更易发生碳化;水化28 d后,煅烧凝灰岩水泥的孔隙率降低,孔径分布更细,从而提高了水泥强度.

    煅烧凝灰岩水化产物早期水化孔结构

    界面处理对预制UHPC与现浇NC界面抗剪性能的影响

    程文强耿健柳根金刘慈军...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未处理和经喷砂、凿毛、切槽界面处理后的预制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与现浇普通混凝土(NC)组合试件进行双面剪切试验,记录加载过程中的剪切荷载与界面滑移,通过剪切荷载-界面滑移曲线分析不同界面处理方式对组合试件抗剪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处理显著提高了预制UHPC与现浇NC组合试件的界面抗剪性能;不同界面处理方式下组合试件的破坏模式主要分为3种;采用边长18 mm正方形钢丝网格凿毛处理的组合试件界面抗剪强度与抗剪刚度均最大,其界面抗剪强度为未处理界面试件的4.69倍;凿毛与切槽处理使组合试件拥有较好的界面抗剪性能,表现为延性破坏;界面粗糙度相近但界面处理方式不同的组合试件抗剪性能表现出明显差异;各组试件界面抗剪强度与抗剪刚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预制超高性能混凝土界面处理组合试件双面剪切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