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材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材料学报

王培铭

双月刊

1007-9629

jcxb@tongji.edu.cn

021-65981597

200092

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材料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uilding Materi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建筑材料学报》为服务于国内外建筑材料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收录本刊的数据库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等,并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认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09-2010)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本刊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国内外建筑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内的最新科研及工程应用成果(包括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主要刊登建筑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相关的工程应用、研究简报、实验技术类文章.刊物面向国内外征稿,第一作者为在读硕士生(含以下)的稿件及综述性文章恕不受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性能需求的机制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吴朝明李春锦胡堃吴程航...
    667-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Dinger-Funk级配理论提出了机制骨料级配设计方法,通过修正Bolomey公式明确了适用于机制骨料混凝土的强度-水胶比关系;通过引入裹浆厚度概念建立了骨料与浆体之间的体积关系,并将机制砂中的石粉视作浆体组成,建立了机制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混凝土的工作性可以通过裹浆厚度来加以调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氯离子扩散系数与裹浆厚度无明显相关性,可以通过水胶比来加以调控;本文提出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可以定量设计满足不同性能需求的机制骨料混凝土.

    紧密堆积理论机制骨料混凝土裹浆厚度配合比设计

    3DPC硬化性能各向异性及其间隔时间依赖性

    李春锦任强张翼杨振东...
    675-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比3D打印混凝土(3DPC)和浇筑混凝土在不同测试方向上的强度和耐久性差异,探究了3DPC硬化性能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对间隔时间的依赖性.结果表明:3DPC的硬化性能存在一定的各向异性,相较于平行于打印层方向,在垂直于打印层方向上的力学性能与抗渗性更高,其各向异性的产生与打印层间的弱黏结界面以及混凝土基体内孔隙和缺陷的分布有关;延长打印间隔时间,3DPC层间界面黏结性能明显变弱;3DPC不同打印层的耐久性存在差异,相较于下层混凝土,上层混凝土密实度较低,侵蚀性介质的扩散速率更快.

    3D打印各向异性硬化性能间隔时间

    NO2-LDH对减水剂作用效果的影响及机理

    井雪宋学锋
    685-690,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焙烧还原法制备了亚硝酸根插层水滑石(NO2-LDH),并研究了其对减水剂吸附分散及增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NO2-LDH的层间距和结晶度较原碳酸根型镁铝水滑石均略有降低;NO2-LDH与减水剂之间存在阴离子交换,降低了减水剂的吸附分散效果,且减水剂分散效果的降低程度随着NO2-LDH掺量的增加而增大;NO2-LDH对掺减水剂砂浆抗折强度的影响不明显,对抗压强度略有提升;NO2-LDH对萘系高效减水剂分散效果的影响大于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影响.

    亚硝酸根插层水滑石减水剂分散效果离子交换

    水泥协同垃圾焚烧飞灰固化渗滤液污泥试验研究

    梁仕华王杰王羽心冯德銮...
    691-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硫铝酸盐水泥协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作为胶凝材料对渗滤液污泥进行固化,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浸出毒性分析和微观测试,探索水泥与飞灰的复合固化效果和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当水泥掺量不小于20%时,固化试样的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填埋强度要求;飞灰是水泥固化渗滤液污泥的优良辅助固化剂,其对水泥固化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增强效应存在最优掺量;10%的飞灰可替代10%的水泥而使固化试样达到更好的固化效果;复掺30%或40%水泥+15%飞灰的试样可同时满足填埋强度和浸出毒性的要求.

    渗滤液污泥垃圾焚烧飞灰固化重金属浸出毒性

    基于分形理论的古建筑青砖冻融损伤研究

    吴安利刘坤郝贠洪吴日根...
    701-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冻融循环作用下青砖的表观形貌、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及孔结构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分形理论建立了分形维数与抗压强度、孔隙率及抗冻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经历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青砖表面的小孔劣化为大孔,然后逐渐延伸形成裂缝,导致质量损失率不断增加,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均呈下降趋势;经历冻融循环后青砖内部孔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在2.964 2~2.982 7之间;经历冻融循环后青砖的分形维数与抗压强度呈正相关,与孔隙率呈负相关,与抗冻性能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分形维数可用于评价青砖微观孔结构的变化,也可以反映经历冻融循环后孔结构对青砖宏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寒冷地区古建筑青砖的保护及耐久性损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古建筑青砖冻融循环分形维数孔结构损伤

    再生沥青混合料拉压疲劳特性及黏弹表征

    李浩王选仓曾国东方杨...
    71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的数学特征分析,构建了一套针对再生沥青混合料黏弹性的评价体系,并提出了表征其黏弹行为的物性参数.通过对比拉伸和压缩方向上的黏弹差异性,研究了再生沥青混合料在这2个方向上的疲劳特性,并建立了其疲劳性能与黏弹物性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相比新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压缩模式下"弹而不够黏弹,但够有效黏弹",在拉伸模式下"弹而不黏".在相同加载方式下(无论是压缩还是拉伸),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黏弹物性参数中仅有效弹性比Reve与疲劳寿命Nf的线性相关程度高;而当加载方式不相同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Reve与Nf无法建立线性关系.

    道路工程再生沥青混合料黏弹评价体系黏弹物性参数拉压疲劳相关性

    硫化杜仲胶改性沥青的微观结构及热解过程分析

    崔世超郭乃胜张军褚召阳...
    720-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天然植物基杜仲胶(EUG)为原料,制备了硫化杜仲胶改性沥青(VEUGMA),并对其微观结构和热解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基质沥青相比,VEUGMA具有更小的针入度、更高的软化点、更大的延度和黏度,以及较好的高温抗变形和低温抗裂能力;与基质沥青相比,VEUGMA蜂型结构数量更多且尺寸更小,均方根粗糙度更小,黏附力更大,热解温度更高,以及CO2和CO释放量更小;在基质沥青中加入6%EUG和3.5%硫磺(以EUG质量计)取得的改性效果最佳.

    硫化杜仲胶改性沥青交联网络微观结构热重-傅里叶红外联用热解

    海洋环境下高强钢及焊缝连接粗糙度参数分析

    魏欢欢汤轶群张广才陈晨...
    727-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海洋浪溅区环境下高强钢及焊缝连接的腐蚀形貌特征和时变效应,通过微观扫描测试Q690高强钢及焊缝连接表面粗糙度参数,得到表面峰最大高度(Sp)、表面谷最大深度(Sv)、表面轮廓偏斜度(Ssk)及表面轮廓峭度(Sku)随腐蚀时间的演化规律,并进行回归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分析粗糙度参数随腐蚀时间的变化过程,以及对比Q690高强钢母材与焊缝连接扫描区域的差异性,能准确地判断其腐蚀程度及特征,从而为海洋环境下国产高强钢损伤评估提供新的途径.

    Q690高强钢海洋浪溅区微观扫描焊缝连接粗糙度参数损伤评估

    摩尔比对MMOS水泥力学性能和变形行为的影响及机理

    巴明芳马哲洋纪璐鑫崔嘉铭...
    73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原材料摩尔比(n(MgO)∶n(MgSO4)∶n(H2O))对改性硫氧镁(MMOS)水泥力学性能和变形行为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热重分析(TG)等测试技术对其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MOS水泥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随着水硫比和氧硫比的提高均呈提升趋势.其中原材料摩尔比为10∶1∶12时,水泥力学性能最优.不同摩尔比MMOS水泥在56 d龄期内均呈膨胀变形,其中总变形随水硫比和氧硫比的提高呈减小趋势;自收缩变形随水硫比的提高而减小,随氧硫比的提高呈先增后减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硬化后不同摩尔比MMOS水泥中的水化产物Mg(OH)2和5·1·7相(5Mg(OH)2·MgSO4·7H2O)含量各有不同.当Mg(OH)2含量减少,而5·1·7相含量增加时,MMOS水泥的膨胀变形量降低,同时其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有所提升.

    摩尔比改性硫氧镁水泥力学性能体积变形机理分析

    高聚物-纤维复合改良砂土的强度特性与变形机理

    黄庭伟刘瑾朱旭芬车文越...
    74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砂土的不良工程特性并可用于河道岸坡、地基与道路加固,本文提出了一种使用高聚物和纤维复合改良砂土的方法.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改良砂土的强度特性及变形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复合使用高聚物和纤维能够有效提高砂土的抗压强度,且改良砂土的抗压强度随着高聚物和纤维掺量的增加而提高;改良砂土的最大抗压强度为414.53 kPa,纤维和高娶物最佳建议掺量分别为0.6%和4.0%;纤维加入后,在砂土中形成了力链网络,因此增加了应力传递的路径,有效地延缓了砂土内部微裂纹的发育;高聚物加入后,形成的膜状物与纤维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网状结构,这显著提升了砂土的抗变形能力.

    砂土改良复合材料破坏变形数值模拟改良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