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旬刊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Journal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Besig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长钻孔灌注桩成桩时间对承载力的影响浅析

    陈大勇
    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各种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对桩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采用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宁波某工程为例,由于该工程的部分试桩承载力异常,进而分析导致承载力异常的原因,着重从成桩时间来分析试桩承载力异常的原因,希望能够为后续超长钻孔灌注桩施工提供一定的帮助。

    超长钻孔灌注桩承载力异常时间效应泥皮厚度

    锚杆静压注浆钢管桩技术在基础加固中的应用

    李明
    310-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软土地区,因桩基施工过快或者基坑开挖时保护措施不当造成桩偏位,脱节甚至断桩等问题。桩端持力层被扰动,地层起伏局部土层较弱等原因导致建筑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某工程案例,分析了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介绍了锚杆静压注浆钢管桩技术及其在基础加固中的应用。

    锚杆静压桩注浆钢管桩不均匀沉降基础加固

    治理质量通病中码头管沟盖板预制工艺改进

    刘成密刘德政高平原
    312-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质量通病十年以来,重力式码头管沟盖板预制工艺发生了巨大变化。文中介绍了营口港鲅鱼圈港区四期工程在质量质量通病十年历程中,通过改进和创新施工工艺不断优化码头层面管沟盖板预制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供同类型工程施工借鉴。

    质量通病治理重力式码头管沟盖板护边角钢螺栓式吊点

    地震自动识别与震相自动拾取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

    杨芳馨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小的地震事件在诱发地震监测和地震预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微震事件的识别和震相的自动拾取的研究是地震地位、地震成像等工作处理基础。本文就地震事件的自动识别和震相的自动拾取方法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震相自动识别现状分析展望

    公路膨胀土路堑边坡的破坏特征及勘察技术

    周忠国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膨胀土是一种可塑性比较强的粘土,并且对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反应比较明显。膨胀土组成的颗粒比较松散,并且涨缩性比较大,吸水后立即会变软变膨胀;失水后产生裂缝。因此在对膨胀土路段进行公路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的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水文环境、气候特点、地质情况。同理提升和熟练使用勘察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

    公路膨胀土破坏特征勘察技术

    浅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单奇晖蒋中杰
    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文地质的勘察在岩土勘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整个岩土工程的施工,对项目地基、基础乃至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岩土勘察中,全面掌握水文地质的情况,获得科学、精确的水文数据资料,为后期的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其安全性。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问题分析

    浅析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王伟峰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BIM技术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的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其较强的协同设计功能,有效弥补了传统二维设计技术的缺陷,提升了建筑工程各个项目之间管理的连贯性。与此同时,通过对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根据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对所产生的各种参数数据进行整合和利用,为各个环节施工提供了信息保障,有效的信息传递,为工程的顺利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IM技术建筑工程施工应用

    结合工程实例谈时空效应原理在软土深基坑中的应用

    路遥
    318,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软土由于其低抗剪强度、高压缩性以及软塑至流塑的特点,给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往往造成环境破坏和经济损失。本文从时空优化角度出发,采用时空效应理论中的“分层、分块、平衡、对称”开挖的施工顺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土体可能产生的最大位移,确保基坑安全及设计方案经济合理。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表明利用时空效应原理对控制基坑变形有明显效果,这可为今后软土地区的深基坑开挖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软土高压缩性时空效应理论基坑变形

    浅谈福建莆田古谯楼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发展

    柴伟中
    319,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历来为闽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莆田正式建城始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历经明清时代的不断扩大,到清中叶成为福建三大名城池之一。历史上莆田文风鼎盛,素有“文献名邦”之誉,还保留了诸如莆仙戏等独特而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就对莆田建筑的特色以及问题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此来对福建莆田古谯楼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发展合理的探讨。

    福建莆田古谯楼历史地段保护发展

    市政工程建设中顶管工程技术的应用

    武静
    320,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的施工技木也得以逐步完善,在我国各地区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顶管施工技木的应用优势慢慢显露出来,该技木的应用将传统市政施工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予以有效解决,全面提高了市政施工的效果。

    顶管施工技木市政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