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结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

张幼启

月刊

1002-848X

010-68362261 88375434

100044

北京市车公庄大街19号

建筑结构/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面向全国建筑工程界的科技刊物,是我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和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建筑结构》以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繁荣建筑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建筑科学技术进步为宗旨;以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和信息资料性为特色,是我国建筑结构、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份重要刊物。主要报道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工程抗震与振动、地基与基础、结构理论与设计、计算机应用、房屋改造与加固、工程事故分析、建筑结构防灾、新材料应用、工程测试、结构工程施工等方面的技术进步、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和工程建设项目,以及其它对建筑结构工程设计、科研和生产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和工程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局部半包裹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李亚明刘宏欣贾水钟杨宇焜...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区域后浇筑混凝土不易密实的问题,研究了受拉侧混凝土对局部半包裹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局部半包裹PEC梁)受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 2 根不同构造的局部半包裹PEC梁的四点弯曲试验,模拟局部半包裹PEC梁负弯矩区受力状态,对其受弯性能、延性、破坏形式等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半包裹PEC梁表现出良好的延性,挠度达到l0/50 时截面抗弯承载力并未下降.型钢主钢件、混凝土的应变沿截面高度方向大致呈线性变化,可引用平截面假定计算受弯承载力及刚度.局部半包裹PEC梁受拉侧混凝土对其极限承载力与破坏模式影响不大,在计算局部半包裹PEC梁柱节点受力时可不考虑受拉侧混凝土作用,节点后浇筑区域可采用半包裹填充,以加快施工进度.此外,对局部半包裹PEC梁进行建模,进行梁受弯过程的有限元分析,对比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二者荷载-挠度曲线吻合较好,误差均在 10%以内.

    局部半包裹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破坏模式受弯承载力延性

    2023《建筑结构》大事记

    8页

    工艺孔对大截面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贾水钟刘宏欣李亚明孙求知...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工艺孔对大截面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大截面PEC梁)受弯性能的影响,对 5 根不同构造的大截面PEC梁进行了静力试验,研究了两点加载下主次梁腹板开洞方式对大截面PEC梁试件受弯性能、延性、破坏模式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静力荷载作用下,各个试件均表现出良好的延性,腹部开孔对试件承载力和截面刚度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型钢主钢件的应变与混凝土的应变沿截面高度方向均大致呈线性变化,符合平截面假定.按《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T/CECS 719-2020)计算得到的开工艺孔的大截面PEC梁抗弯承载力与试验值误差较小,受尺寸效应影响不大,所采用计算公式安全可靠.

    大截面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工艺孔破坏模式受弯承载力延性

    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刘宏欣贾水钟李杰李亚明...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连接构造的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PEC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对2 个PEC梁柱节点试件进行了拟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了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PEC梁柱节点试件的破坏现象、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耗能能力和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强轴连接PEC梁柱节点的滞回曲线呈梭形和弓形,在达到极限承载力后仍能保持一定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弱轴连接PEC梁柱节点牛腿与梁间的焊缝处发生破坏,未展现出预期的耗能能力,PEC梁仍在弹塑性状态,没有达到极限状态;PEC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替换为加劲肋板后,试件仍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刚度退化规律无明显变化,且强轴连接节点与弱轴连接节点刚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PEC柱牛腿设计过短会导致焊缝连接处断裂,试件延性和耗能能力得不到发挥,剩余刚度较大.

    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柱节点强轴连接弱轴连接破坏模式抗震性能

    基于施工全过程健康监测的装配式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动力特性研究

    孙求知李亚明刘宏欣
    24-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装配式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动力特性,基于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项目,采用全过程健康监测手段对装配式PEC结构体系施工全过程的应力、加速度进行监测,研究其阻尼比和自振频率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将实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结构应力计算值、自振频率计算值等均与实测值吻合较好,验证了结构施工全过程仿真模拟计算的合理性.施工过程中PEC框架梁柱及节点后浇区的型钢及混凝土应力实际监测结果均满足强度要求.节点后浇区混凝土浇筑前后,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差别较小;结构顶部覆土恒载施加完成后,结构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均较之前有所增大.结构设计时阻尼比取 0.04,小于施工完成后的阻尼比实测值最小值 0.046,阻尼比取值偏于安全,设计阻尼比取值合理.

    装配式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全过程健康监测有限元分析动力响应自振频率阻尼比

    软土超大面积基坑群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设计与实践

    王卫东沈健胡耘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软土地区超大面积基坑群工程安全和环境影响控制问题突出,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难题.以上海地区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基坑群工程之一的西岸传媒港与上海梦中心项目为背景,基坑支护设计跳出传统的构件设计框架,从总体与细节上对基坑群工程进行整体把控.在综合考虑不同地块的开发进度需求、多地块叠加作用下敏感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基础上,合理化基坑分区与实施流程.提出了复杂多约束条件下基坑群支护体系设计和以运营地铁为保护对象的敏感环境变形控制成套技术,以及安全与经济并举的基坑群承压水控制对策.上述措施解决了软土地区超大面积基坑群工程一系列技术难题,确保了基坑施工过程中周边环境安全,同时兼顾了工期需求.

    软土超大面积基坑基坑群工程基坑分区缓冲区宽度抽水试验承压水控制敏感环境

    临江滨海强透水环境建筑工程载水减浮关键技术研究

    黄俊光李健斌李伟科张恒...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构抗浮设计是确保临江滨海强透水环境建筑工程安全的关键.依托广州某临江建筑工程,提出"载水减浮"概念.载水减浮新技术借助疏水、泄水等手段自主控制水位自溢泄流、均匀泄压,消除部分水浮力,充分利用有利荷载抵抗超出部分水浮力.搭建集地下水疏导、排泄、观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载水减浮系统.详细介绍载水减浮技术的施工步骤、要点、需妥善处理的问题及运维要求等.结果表明,载水减浮新技术具有成本低、工期短、环境影响小、施工便利等显著优势;解决了传统抗浮技术运用于临江滨海强透水环境建筑工程造价高、工期长、耐久性差的难题,最大程度实现依靠结构自身抵抗地下水浮力的目标,达到经济和安全的平衡.该抗浮新技术经验证后可推广至后续类似临江滨海强透水环境建筑工程的设计中.

    临江滨海建筑工程载水减浮抗浮设计自溢泄流水浮力

    岩溶区PST管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应用

    张信贵龙林川曹帅韩伟...
    50-5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对某场地高层建筑地基素填土厚度大、下伏基岩岩溶发育、以多层串珠状溶洞为主的地层条件研究,提出一种PST管桩刚性复合地基.采用试验和监测等方法来指导复合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根据场地试桩数据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施工完成后,采用静载荷试验对复合地基进行质量验收检测,并连续进行沉降监测.结果表明:岩溶区PST管桩复合地基是一种处理高层建筑地基很可行的方法,处理后可以满足高层建筑物对地基强度、变形及稳定性的要求.

    岩溶区PST管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沉降监测

    湿陷性黄土场地大型储罐基础设计

    郭东郭明
    55-6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建设的 10 万方大型钢储罐工程,从基础选型、承载力设计、地基处理、充水预压、沉降观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从经济性、施工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地基处理方案比选,确定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桩+灰土石垫层,提出对含水率较低的湿陷性土层进行预增湿技术,使土层达到最优含水率,解决桩沉管不易、拔管困难、较难消除湿陷性的问题,充水预压后进行沉降观测,结果表明地基沉降随充水荷载增大而增大,在 15d后趋于稳定,且储罐四周沉降大于中心点,但沉降量均小于估算值,地基处理效果达到预期.

    湿陷性黄土场地10万方储罐地基处理孔内深层强夯桩增湿沉降

    倾斜PRC管桩组合支护结构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柳瑶赖国梁陈国宋志...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应力混凝土(PRC)管桩具有抗弯刚度大、延性高及成桩可靠等特点,更适合于以受水平力为主的基坑工程;斜直交替及斜直组合双排桩支护体具有重力、刚架及斜撑效应,可以有效减小桩身水平变形及内力.以淤泥质地区倾斜PRC管桩基坑支护为例,结合设计方案比选、倾斜PRC管桩施工、基坑变形监测和分析、探讨倾斜PRC管桩组合结构的支护效果,结果表明倾斜PRC组合支护结构较好地控制了基坑变形,在淤泥质地区的应用效果良好.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倾斜支护桩基坑工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