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技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

魏星

双月刊

1674-6635

atd@cadg.cn

010-57368778 68322631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中国建筑设计集团

建筑技艺/Journal Architecture Technique
查看更多>>《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本刊编委会由建筑设计界的专家及有影响力的建筑师组成,编委会主任由崔愷设计大师担任,并得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团体的支持。 应2008年底编委会的提议,本刊于2009年4月更名为《建筑技艺》,简称AT。《建筑技艺》秉承过往特色,以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为办刊宗旨,全面报道国内外精彩新锐的建筑设计实例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及建筑技术,强调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的配合,突出节点细部构造、实施技术等。 主要栏目:名师档案、主题建筑、技术专栏、人物专访、建筑与文化、产品速递等。 读者对象:建筑师、房地产商、结构工程师、科研管理人员、大中院校教师学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篇首语

    吴春花
    4页

    都是"乡"建——于在地建造网络中

    刘可南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存在于工业体系性建造和民间在地建造的交锋面的"在地建造网络"为线索,回溯旭可建筑在三组具体建造过程中的思考与操作.作为在地建造网络中有作者身份的行动者或协调者,建筑师能够通过调配在地资源的组合关系、寻找在地建造网络同盟等方式,回应当代复杂的城乡建造现实.

    乡建在地建造网络回收修补地域主义半工业化

    从个人记忆到"无中心"——在历时的文脉中设计

    王斌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苏州个别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为对象,用索绪尔语言学中的"共时"与"历时"概念作为切入角度,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剖析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通过对"文脉"一词的重新诠释,试图重构其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共时的文脉包含场地条件和社会条件,历时的文脉虽然指的是历史的演化过程,但在具体设计中却是对于这种演化的记忆与理解,是一种个人化认知.从几乎是潜意识的个人记忆表达,到有意识地编辑成知识体系,建筑设计可以转变成主动的对于历时文脉的创造,而其结果是一种"无中心"的空间.以共时的和历时的文脉作为相互对照的设计工具,可以先验地引领设计,也可以通过经验回溯理论.

    建筑文脉历时共时批判性建筑学个人记忆知识体系"无中心"空间

    穿越空间的行为——动线与空间组织

    范蓓蕾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反思,探讨了人行为的错综复杂,人与空间彼此的适应性,以及建筑作为活动的容器所需要的模糊性和弹性.强调了动线设计的重要性,并指出建筑师需要对人的行为不断观察和理解,理解越深,建筑就越有可能给人们带来自由之感.

    人的行为空间组织动线适应性弹性

    空间模块作为行动网络的发生器

    饶娆杨雄和骏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明大象书店不仅是一个商业空间,还承担了教育、艺术、休闲等多重社会功能,模糊了私人与公共、工作与休闲、消费与文化的界限.大象书店的创建和发展是一个建筑学和社会学实验,探索个体在城市中的存在感和认同感,以及城市空间如何促进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大象书店与各机构和个人合作孵化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形态,旨在吸引更多行动者,影响更广泛的文化生态.通过构建空间模块,孵化多个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行动者网络,为昆明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文化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关系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空间模块磁体与容器行动者网络

    与地景共愉——记彭公数字农场运营中心与农研工坊建筑设计

    李烨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杭州地区两个建筑作品——彭公数字农场运营中心和农研工坊的设计过程及思路进行深度解析.建筑师在建筑作品中呈现了独特、简明而富有深意的建筑语言,在公共空间建构中做了重要的尝试,通过对建筑环境细腻的观察描述,表明了建筑空间与环境共作的设计思维和理念,呈现了其对"共愉"这一关键词的独特理解.

    地景共愉尺度路径开放空间

    松弛的南方身体——顺德梁宅和学府中学改造设计浅析

    靳远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重建筑工作室近期的两个项目——顺德梁宅和学府中学改造,虽然尺度功能相差甚远,但从两个角度回应了南方创作环境下,人体感知与建筑动作的关系.

    中国南方高密度顺德深圳普通性

    重构关联的多种可能——兼议桃李园的设计创作

    蒋楠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建筑在实际需求、功能空间、技术方法等方面面临多种可能,在设计创作中需要建立以多种因素为节点、多种可能相关联的整体网络.以桃李园的设计创作为例,探索了在此网络中重构关联的多种可能,包括设计与使用、校园与城市、历史与当代以及弹性与不确定性等多方面的关联.建筑师成为重构关联的"整体架构师",在诸多要素、节点及网络中寻求平衡,找到综合解决不同维度问题的相对最优解.

    建筑设计重构关联整体架构师

    动态的同构——日照市科技馆

    关飞胡水菁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建筑师来说,如何通过空间语言将高深的科学实验同大众的认知联系起来,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日照市科技馆应成为科学界和大众之间的纽带,通过建筑空间与展陈设计,将丁肇中先生的科学家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

    动态同构科技馆

    "平衡"结构思维控制下悬挑建筑的形态建构

    强欢欢王兴鸿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构的"平衡"逻辑为其悬挑建筑形态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结构的"显"与"隐"能够对形态与空间产生更为微妙的影响,并产生不同的建筑形态表现与空间体验感.以功能流线、叠层空间、界面应力、整体系统组织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探究"平衡"悬挑建筑的形态建构思路与方法.

    悬挑建筑平衡结构形态显与隐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