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技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

魏星

双月刊

1674-6635

atd@cadg.cn

010-57368778 68322631

100120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36号中国建筑设计集团

建筑技艺/Journal Architecture Technique
查看更多>>《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本刊编委会由建筑设计界的专家及有影响力的建筑师组成,编委会主任由崔愷设计大师担任,并得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团体的支持。 应2008年底编委会的提议,本刊于2009年4月更名为《建筑技艺》,简称AT。《建筑技艺》秉承过往特色,以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为办刊宗旨,全面报道国内外精彩新锐的建筑设计实例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及建筑技术,强调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的配合,突出节点细部构造、实施技术等。 主要栏目:名师档案、主题建筑、技术专栏、人物专访、建筑与文化、产品速递等。 读者对象:建筑师、房地产商、结构工程师、科研管理人员、大中院校教师学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精确与多义——基于结构与场域关系的檐廊重构

    周扬帆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檐廊固有的空间与结构含义出发,分析其在当代语境中的场域意义,从而探讨结构在檐廊重构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结构在回应内外部要素、塑造多义体验、构建多样场域中的可操作性.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结构驱动檐廊重构的两种内在动力——精确性与多义性.

    檐廊结构场域

    异质同构,传递基因——文化景观视角的历史城区更新形式探讨

    张男
    8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人文地理学的文化景观角度切入,分析城市形态的文化内涵与空间视觉特征的关联性,以及其在城市历史地段更新行动中指导空间形式有依据地渐变演进的可能性,并借助心理学认知原则对这一过程中文脉基因的可识别性进行论证,提出以"异质同构"的形式更新策略来响应城市历史意象和历史信息的延续和维护.

    城市更新文化景观同构心理认知联觉城市历史基因

    源于结构的形态塑造——银联业务运营中心项目设计浅析

    陈康诠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银联业务运营中心项目为例,从分析不同空间的形态塑造出发,阐述结构体系如何与空间相辅相成,以及结构设计如何与建筑外表皮紧密结合,提出了结构在形态塑造中的重要性,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高层办公建筑结构空间形态表皮

    山中之云——安溪气象观测站

    林秋达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溪气象观测站巧妙地隐藏在茂密的山林之中,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成为一处独具现代感且充分体现气象台行业特性的建筑空间.介绍安溪气象观测站的设计情况,深入阐述"山中之云"这一独特的设计理念,并细致描绘气象台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山地建筑环境高差

    存旧纳新式绿色低碳改造探索——以石钢工业遗址建筑改造为例

    杨磊闫雯倩冯凌波李志昊...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从增量发展转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可持续性的绿色设计理念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以石钢工业遗址建筑改造为例,探索在创新性保护工业遗存的同时,激活城市活力的绿色低碳改造,提出联动串行、存旧纳新式的设计策略.

    绿色低碳工业遗址存旧纳新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高密度城市绿地更新路径——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营造的经验与启示

    彭文洁杨莹汪默英史育玉...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绿地作为连接人和自然的重要空间载体,需要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最大价值.以中关村众享荟生境花园为案例,探讨城市更新过程中,以整体价值塑造为导向,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提升的精细化管控机制.

    城市更新城市绿地社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

    韧性城市视角下灰色基础设施绿色更新策略研究——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片区方案设计

    朱冰淼刘琴博景泉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背景下,灰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其防灾减灾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以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片区方案设计为例,针对灰色基础设施更新中的关键问题,从建筑韧性、技术韧性、生态韧性的角度制定设计策略,探索城市灰色设施再利用的路径,促进城市更新在韧性城市理念的引领下,向更加宜居、安全、科学的方向发展.

    韧性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红树林湿地博物馆

    场所重构与环境记忆——嘉善县博物馆、图书馆设计

    徐若峰林再国
    11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嘉善县博物馆、图书馆是由两种功能组合建造而成的复合文化综合设施.项目设计立足于城市公共性和地域特色,从建筑的使用语境、场所延伸至空间关系、环境记忆等方面的构成要素.

    图书馆博物馆整体性内广场地域性

    突破基地边界,提升城市感知——以上海市皮肤病医院设计为例

    张述诚
    11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周边的各种元素密不可分,应作为城市有机体的细胞,充分体现与城市的关系.通过对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项目的分析,探讨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借景塑景融合

    公共性的回应——运河万科中心C区设计

    卢泳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杭州运河万科中心是一个典型的产业地产项目,在投资回报、收益最大化的要求,以及较为严苛的设计条件约束下,建筑师意在将项目的公共性还给城市,以开放园区的方式积极回应土地、社区、城市,真正落实产城融合,实现可持续性.

    产业地产公共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