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科学
建筑科学

赵基达

月刊

1002-8528

busc@263.net

010-64517786 84272776

100013

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

建筑科学/Journal Build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创刊于198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科学类综合性技术期刊。本刊内容丰富、可读、实用,在建筑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本刊依托建设部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得到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有许多国内建筑界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编委会,使得本刊更具权威性、指导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侯隆澍丁洪涛王珊珊刘幼农...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建立了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基于时间序列的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评估了 30个省(区、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状态,采用Kaya-LMDI模型分析了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20年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总量已达23.0亿t,近年来由于建筑节能等专项的实施,其增速出现大幅放缓,已从2010年的9.6%下降至2020年1.2%,其中10个省(市、区)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已进入达峰期、平台期或下降期.当前,经济因子和技术因子分别是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的主要增长和减排的驱动因素;受区域实际和综合政策等影响,人口因子、能源因子对部分地区碳排放也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路径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城乡建设碳排放影响因素LMDI模型Kaya恒等式

    太阳能光热光伏耦合空气源热泵系统清洁取暖应用减碳性能研究

    叶爽张昕宇俞英鹤李博佳...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气源热泵在清洁取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运行阶段消耗的电量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结合太阳能良好的节能减碳性,并适应"十四五"期间提出的碳排放双控要求,本文研究了太阳能光热光伏耦合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在清洁取暖中的减碳性能.以北京地区典型农村住宅为例,利用TRNSYS软件建立太阳能光热光伏耦合空气源热泵系统模型,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太阳能光热光伏耦合空气源热泵系统中不同的集热器与光伏阵列安装面积比例进行减碳性和经济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清洁取暖场景下的农宅应用太阳能光热光伏耦合空气源热泵系统具有较好的减碳效益,相较于仅采用光伏系统或光热系统,应用该系统减碳量能分别提高7.2%和44.8%;而相应于投资回收期则可分别降低9.9%和40.1%.

    太阳能光伏光热空气源热泵清洁取暖碳排放安装比例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和能耗采集系统的建筑碳排放计算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路振伟袁帅阎俏闫兰英...
    17-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化建筑从"摇篮"到"坟墓"的碳排放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支撑,精准的碳排放计算是评估建筑碳排放水平、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策略的基础.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给出了建筑能耗采集系统的数据模型,搭建了碳排放因子库;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SpringBoot+Vue的碳排放计算云平台,实现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实时在线监测计算以及各阶段精细化统计分析,解决了传统手动计算效率低、准确性低以及各阶段计算结果以估算为主、分析不足的问题.

    建筑碳排放全生命周期能耗采集云平台

    建筑分布式光伏自消纳潜力分析

    李磊王朝亮李浩张吉...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布式光伏已经成为建筑行业节能和碳减排的重要选择.本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某城市为例,调研了典型建筑的光伏发电与建筑用电曲线,分析了两者间的匹配关系和光伏消纳情况.其中商业和办公建筑因为楼层较高,光伏发电量仅占建筑用电量的1.3%和8.5%,可以实现完全自消纳;工厂建筑光伏发电量占建筑用电量29.8%,但是光伏自消纳率仅为~7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光伏和储能容量下的光伏消纳情况和经济性.未来随着光伏上网电价、储能价格的下跌,配备一定量储能可以在改善消纳情况的同时改善系统经济性.若光伏无上网补贴、储能成本为1元/W·h,当光伏年发电量为建筑年用电量1.3倍时,在商业建筑中配备储能使得储能容量与建筑年平均用电功率比值为5 h,自保障率将从54%提高到70%,同时投资回收期从7.4 a略缩短到7.2 a.

    分布式光伏储能光伏消纳经济性计算建筑用电曲线

    基于节能材料的太阳能建筑围护结构研究进展与应用分析

    师劭航朱宁宋晔皓
    36-4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节能材料物理特点改进太阳能建筑围护结构性能具有占用空间小、维护简单等优势,国内外学者已开展诸多研究.本文根据建筑围护结构对太阳能的3种主要利用方式对近年文献开展综述,分别是热调控、光热综合利用和建筑光伏一体化.进一步对技术方案开展了应用分析,讨论了不同策略的适用场景、技术局限与未来改进方向.结果表明,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热调控型围护结构宜采用变物性材料以扩大适用气候区,光热综合利用型围护结构宜采用分波段调控材料以实现光热性能综合提升,建筑光伏一体化围护结构宜采用余热调控材料以实现发电量提升与太阳能梯级利用.

    太阳能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材料技术应用分析性能可调

    校园光伏发电系统LCA分析及在低碳校园中的应用潜力——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

    管振忠张文馨王崇杰薛一冰...
    47-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伏发电系统对建设低碳校园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低碳校园的重要支撑,虽然现在众多高校已有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示范,但受安装规模制约,其发电量在校园能源中占比较小,加上维护清洁不充分等导致其利用率较低,因此光伏发电系统的利用在建设低碳校园目标上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以山东建筑大学1 MW校园光伏系统为例,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碳排放回收期进行计算,分析山东建筑大学现有光伏发电系统对校园的减碳效益,及通过扩大使用规模、结合热泵供暖、余电上网及加强维护清洁措施带来的应用潜力.

    低碳校园光伏发电系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减碳分析潜力分析

    热泵型转轮除湿新风机组除湿特性研究

    张恒傅允准宗天晴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转轮除湿系统的再生能耗,采用热泵冷凝热加热室内排风用于转轮再生,并构建热泵型转轮除湿新风机组.通过TRNSYS仿真软件对机组除湿特性进行研究,着重研究了除湿转轮处理侧进风温湿度对机组除湿性能的影响.首先构建气象模型确定上海市典型工况,再构建热泵系统模型确定不同工况下热泵系统运行情况,最后构建机组模型对不同典型工况下机组的除湿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得出随着前表冷器中冷冻水温度降低,除湿转轮与机组总体除湿性能均提高,但除湿转轮的湿负荷承担比例降低.并提出机组在目标送风含湿量较高时,可以通过提高冷冻水供水温度使除湿转轮的除湿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降低制冷能耗.

    新风机组热泵转轮除湿再生TRNSYS

    南京某湖水源热泵系统性能提升改造分析

    胡秋明罗景辉武雪梅张昌建...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介绍湖水源热泵系统原理,分析了湖水源热泵在冬季供热可能会出现低温停机的问题,提出了太阳能复合湖水源热泵系统的解决方案.以南京某湖水源热泵系统为例,为了解决原湖水源热泵冬季低温停机的问题,对原湖水源热泵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设计了太阳能-湖水源热泵复合系统.通过建立湖水热交换模型及实测运行数据,对比了优化前后的系统运行参数、节能效果及经济性指标.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太阳能-湖水源热泵复合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冬季低温停机问题,其低温运行稳定,系统综合性能系数(COP)平均升高0.45,同时,其制热季节性能系数达2.72,比原系统的制热季节性能系数高0.24,节能效果显著;与优化前系统相比,供热季节约运行费用72 710元,投资回收期约为0.17 a,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为以后湖水源热泵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低温湖水源热泵太阳能性能系数

    基于皮肤温度的人体热感觉预测方法综述

    蔡婧仪莫男何卓英韩杰...
    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皮肤温度的热感觉预测方法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由于测试仪器和研究方法不断升级,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对基于皮肤温度的热感觉评价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基于皮肤温度的热感觉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皮肤温度受内外多因素共同作用,手腕和面部是常用的皮肤温度测量部位,可以准确反映人体热感觉;2)基于皮肤温度的热感觉预测模型已从基于热平衡的物理模型发展为基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模型,其预测结果更加准确;3)基于皮肤温度的热感觉预测结果作为室内空调系统控制的数据基础,其控制效果优于基于温度设定点控制,此外,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群体热感觉预测模型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以期为基于皮肤温度的热感觉预测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皮肤温度热感觉测量方式机器学习预测方法

    基于亲生物设计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优化研究

    岳淼张军杰白洋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亲生物设计的健康效益已得到多学科研究证实.作为提升建筑环境健康性能的重要方法,从亲生物设计的直接性自然体验、间接性自然体验、空间和场所的体验、自然场所中的活动4个方面提炼18项亲生物设计要素,继而对比分析6项代表性建筑评价标准,形成包含10类指标的亲生物建筑设计框架.研究发现: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美国WELL和新加坡GM涵盖60%以上的亲生物设计要素,实现了基础覆盖;加拿大LBC、美国LEED和英国BREEAM涵盖60%以下的亲生物设计要素,内容还有所欠缺.基于亲生物设计提出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优化建议,如增加绿视率、自然空间体验、自然形态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为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亲生物自然建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