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张国强

双月刊

1003-0344

BEE@ChinaHVACR.com jzrk@chinajournal.net.cn

027-87822050

410082

武汉市武昌区北环路23号501室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Journal Building Energy & Environment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2年,原名《通风除尘》,于1998年正式更名为《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属中国科学协主管,由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和建筑热能动力分会主办。创刊20年来,已连续出版21卷85期,发表论文1000余篇,共计600余万字。自1989年起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自1994年起纳于《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本刊以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专业技术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力求创新性、实用性和导向性,主体是楼宇建筑能源与环境工程,面向暖通空调和热能动力两大行业的科研、设计、教学、施工及运行管理人员,涵盖两大行业的主要专业内容,侧重点是冷热源工程、暖通空调及洁净技术、绿色能源开发利用、通风除尘及有害气体控制等,设有八个栏目:实验研究、专题论述、经验交流、新技术新产品、设计实例、国外技术、运行管理、综合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零能耗住宅热泵制冷性能比较研究

    王兴智方海洲谭洪卫
    1-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零能耗建筑研究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变得日益重要,热泵技术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对夏热冬冷地区某低密度近零能耗住宅进行实测,对比分析了地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的关键运行参数及能耗指标.案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室外环境下,空气源热泵系统日均耗电量为40.1 kWh,而地源热泵耗电量为27.9 kWh,地源热泵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同时发现实际运行时存在"大流量小温差",水系统能耗偏高,机组频繁启停等问题,系统性能存在优化空间.二者的对比研究可以为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技术实践提供参考.

    近零能耗住宅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系统能效对比

    部分负荷下校园建筑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分析

    李鹏程谭洪卫刘兆辉
    7-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上海地区某高校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在典型制冷季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地源热泵机组在部分负荷率工况下的运行性能.结果表明:定频地源热泵机组具有制冷性能与负荷率呈正线性相关的运行特性,由于暑期部分师生离校,该地源热泵系统在典型制冷季的负荷率较低,不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因此在校园建筑空调系统机组选型时应考虑到因假期导致负荷率下降而机组性能下降的特殊情况,单台机组不应选型过大.风机盘管的高风速模式时长占比不应超过60%,风机盘管开启数量和用户侧流量呈正相关,为避免出现"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问题,运维人员还应根据末端的开启数量调整水泵频率.

    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性能部分负荷率制冷能效比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蓄能装置优化运行策略分析

    周守军马聪聪
    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发挥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中蓄热装置的削峰填谷及均衡冷热电负荷匹配的作用,本文运用R studio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参数回归法构建建筑负荷预测模型,并通过优化处理得到准确度更高、 回归效果更好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针对上海市某三联供系统的蓄能装置在过渡季节的运行调节建立其负荷预测模型,并以此指导该系统运行获得良好节能收益.

    蓄能装置负荷预测多元非线性回归运行优化

    一种直膨式空调系统动态建模方法

    高喜玲商利斌夏如杰张晓冬...
    18-2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直膨式(DX)空调系统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控制策略,详细说明了为开发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动态模型而进行实验的实验条件.介绍了该实验系统动态模型的建立,考虑了输出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的耦合效应.探讨在固定的室内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下,将输出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与其压缩机和送风机转速的变化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实验DX空调系统在压缩机和送风机转速发生阶跃变化后的开环响应测量值与使用所开发的动态模型的相应预测结果,对该动态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动态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有助于更好地理解DX空调系统的动态运行性能,并有助于开发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控制器来同时控制室内空气温度和湿度.

    直膨式空调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动态模型阶跃变化

    动力型分离式热管MATLAB稳态传热模拟

    严浩刘刚洪旸冯怡苇...
    22-2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根据动力型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内工质的流动特性和换热特点,利用MATLAB编制了动力型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稳态计算模型.模拟了动力型分离式热管运用在夏季空调工况下,蒸发段进行新风预冷,冷凝段提供送风再热量的运行状态.计算了蒸发段不同进风温度及风量对动力型分离式热管性能的影响,为工程实际提供了一定的设计依据.计算结果显示:动力型分离式热管的换热量及质量流量随着蒸发段外进风温度的增加而增大,进风温度由35℃增加到40℃的过程中,换热量由2.779 kW增加到3.65 kW,增大了31.3%,且蒸发段外送风温度每增长1℃,系统的换热量增加约0.17 kW.随着蒸发段外进风风量的增长,在不同进风温度下,动力型分离式热管系统换热量先增长后保持不变.

    动力型分离式热管MATLAB稳态计算模型换热性能

    新型四通道风机过滤单元的结构模拟及优化研究

    蒋乃军张万毅陈天柱林忠平...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机过滤单元(Fan Filter Unit,F FU)具有布局灵活、 密封性佳、 气流均匀等优点而在空气洁净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FFU运行能耗与其箱体出风结构密切相关,本文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新型四通道FFU进行结构优化研究.首先采用多参考系坐标系模型建立了模拟方法,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其次,对比新型四通道FFU和传统结构FFU的内部流场和余压,结果显示四通道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引导气流流动、 改善流动分离现象,且在相同工况下余压较传统FFU高10~15%.最后,从进风罩厚度入手对四通道FFU箱体结构进行优化探索,研究结构细节参数设计与FFU整机性能的联系,结果表明将进风罩厚度增加至45 mm时该四通道FFU整机效率和空气动力效率最高.

    四通道FFU箱体结构模拟结构优化进风罩厚度

    不同孔板送风室内流场及热舒适全尺度实验研究

    赵福云成瑾刘宝文雅冰...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建造辐射微孔板实验室研究了室内空气流场分布特征及人员热舒适状态.通过改变微孔板的位置和数量共得到五种不同送风工况,对比分析了室内热源、 换气次数对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流场及人员热舒适度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热源的加入会影响室内平均流场和标准偏差,从而影响温度和速度分布的均匀性.耦合孔板送风室内各测点温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送风形式的规律.当加入热源后室内温度反而有降低趋势.此外,热源的加入对侧孔板送风室内各速度指标值影响很小.孔板送风室内人员不满意度最低,且增加室内热源可有效提高垂直孔板送风室内人员热舒适度.

    孔板送风热舒适热源PD

    相变冷却服舒适性实验研究

    陈家鹏蔡德华王飞高宇...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穿着相变冷却服是减少热应激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真人着装实验,首先评价了不同相变温度的冷却效果,然后为了减轻重量改善湿感,采用两种温度组合的形式测试了其效果.结果表明,相变温度越低,人体舒适度越高.当温度小于等于21℃时汗蒸汽出现冷凝现象.采用16℃和26℃两种温度的搭配可以获得接近16℃的效果,能够在保证舒适度和冷却时间的情况下减轻衣服重量.在相变冷却服中胸部、 背部、 腰部适合放置相对较低的温度,其中在胸部布置效果更好,而腹部适合放置相对较高的温度.综合舒适度与出汗情况,在胸背放置16℃、 腰腹放置26℃是最佳的选择.

    相变冷却服整体热评价局部热评价局部冷却躯干

    BIPV建筑光伏余热间接热利用系统测试分析

    秦继恒史珂秦文军汤洋...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B IPV控制中心把空冷型PV/T构件整合到建筑外墙中,实现了太阳能光电光热一体化高效综合利用.空腔中的热空气通过风机送到密闭集热小室,作为热源和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外机换热,达到提高机组COP,节省耗电量的目的,实现了光伏余热的间接热利用.本文以此系统为测试对象,对光伏余热间接热利用系统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间接热利用系统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只在某些特定区域才有应用推广价值.

    BIPVPV/T间接热利用

    中深层地热用地埋管换热器研究利用进展

    王星宇周军莉文远高于吉华...
    46-4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取地热能使用的主要装置是地埋管换热器,本文介绍了地埋管系统的工作机理,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地埋管换热器特别是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实际利用情况,并指出了研究要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深层地热地埋管换热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