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脉延续与场所再生

    《建筑与文化》编辑部
    1页

    基于"文脉可持续"理念的温州市洞头区中心街"功能激活"分析与策略研究

    吴越陈靖翎殷娟周颖...
    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州洞头中心街的修补与激活是一项综合性的城市更新项目.文章以洞头区发展全域旅游为契机,将老城中心街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和魅力海岛的活力中心.首先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深入认知中心街的物质形态基础;其次借助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社区参与的方法,了解街区社会人文现状,获取第一手资料.最终从城市功能修补、旅游业态激活和地方文化延续三个层面提出功能激活改造策划,从而激发老城活力.

    城市更新功能激活社区参与文化延续改造策划

    论住宅设计中的微创新

    宋修林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近几年住宅设计的高速发展,住宅设计的体系已十分成熟.加之住宅的居住、采光等特殊属性,住宅的设计几乎不会有太大的创新.住宅设计中的微创新成为了项目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文章从住宅方案设计的规划设计、房型设计、立面设计几个方面阐述住宅设计的微创新对项目的重要性.

    微创新下沉式庭院合厅底TOWN传统符号的现代演绎

    建筑自然——自然建筑设计策略探析

    金坤陈瑞山金义茗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建筑是指与所处环境达到自然和谐状态的建筑,针对当前城市发展中的诸多弊病,作为城市这个人造自然的构成要素,建筑如何形成和谐的环境、不生硬联系并区别于原始的自然体,是设计研究的重点.文章梳理研究了自然建筑的相关理论体系,分析了理论的构成要点和效应评估体系,并结合案例研究,归纳总结设计策略.提出了结合东方传统意境和西方形式的美学,以意境语言体现地方文化内涵,使自然、建筑和人相融相生,以实现真正的自然之道,建筑自然.

    自然建筑地域环境文化

    信息时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戚路辉马瑜培石艳
    1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普及,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促使城市数字化发展,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城市建设的龙头专业,也面临传统研究方式与手段的改变.文章通过企业调研以及网络数据分析,从企业需求与岗位变迁的角度,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探讨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

    信息时代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BIM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课程中的教学应用探析

    李珂
    2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建筑遗产的存量急剧减少,加强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当下,我国关于建筑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尚不充足,对此类人才的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滞后现象.BIM技术在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中被广泛应用,在相应的建筑遗产保护教学中也起到较强的辅助作用.基于此,文章探讨了BIM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文章首先阐明了传统建筑遗产保护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BIM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教学中的优势,最后探索将BIM技术应用在建筑遗产保护教学中的模式,以期对创新建筑遗产保护教学模式有所贡献.

    BIM技术建筑遗产课程教学应用

    王澍与隈研吾的"对话"——传统建筑材料在两位大师作品中的运用分析

    武志国潘怡晨洪弋沈瑜...
    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王澍和隈研吾的作品出发,探寻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方式,再以他们的理念以及其对材料利用方式的对比作为研究对象,思考传统材料如何注入现代建筑并使之充满活力.

    传统建筑材料运用方式乡土建筑地域性

    边界空间的多义表达——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设计实践

    虞雅菲高梦格张燕
    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态度是开放、共享,校园边界空间作为校园和城市衔接过渡的区域,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文章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设计为例,分析其作为高职院校校园与城市界面的功能与价值,通过对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自然、城市、建筑内部三个边界维度的解析,梳理设计中边界空间的多义表达,从而重新定位校园边界建筑和空间的作用.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边界空间渗透秩序

    浅谈传统建筑意境的动态生成机制

    吴灿郑先友
    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意境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关于意境的研究,中国传统诗画艺术无论从作品的意境表达还是理论成果都比建筑意境成熟得多.文章中从建筑审美体验的角度出发,借鉴诗画艺术意境的创构方式,结合建筑自身情况,探析建筑意境的动态生成机制和结构.

    表象意象意境虚实相生

    废墟美学——浅议中国城市废弃建筑空间中的当代艺术创作

    叶洪图刘雨薇申大鹏
    2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如此迅速的背景之下,废墟主题的当代艺术作品逐渐走入了大众视野.废墟美学作为在城市遗骸、文明废墟之上生成的一种介于新与旧、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独特的审美经验,于哀伤、颓败、荒芜之中蕴含着人类重生的激情和热望.当代艺术家通过对废墟的感知与巧思以艺术的方式将城市过往的真实从废墟中抽离再融合,进行着丰富的演绎,观者在艺术家重新构建的空间下体味着过去的记忆与未来的狂想.追思与缅怀,破坏与建立,异质同体.通过对当代艺术家的此类典型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以城市废弃建筑为场域和媒介的当代艺术的创作,从而对当代废墟美学有更深的理解与认知.

    当代艺术废墟美学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