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夏热冬冷地区遮阳保温一体化窗户系统研究

    左春雷葛坚赵康沈杰...
    16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外窗得热是影响建筑供冷能耗的关键,冬季夜间相对寒冷,外窗是室内热量散失的重要通道.立足于改善窗户系统遮阳性能和保温性能,文章介绍了研发的一种遮阳保温一体化装置,并对其热工性能进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装置与普通双层玻璃窗结合后,窗口综合遮阳系数SCW和传热系数K均减小,东、南、西和北四个朝向的窗口综合遮阳系数SCW最小为0.26、0.26、0.19和0.39,传热系数K可减小至1.15~1.49 W/(m2·K).

    建筑外窗遮阳保温一体化装置遮阳系数传热系数

    科幻电影视角下的巨构实践研究

    曹巍李芝也
    167-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巨构建筑(megastructure)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并持续至70年代中期,曾在建筑界拥有巨大影响力.在巨构建筑运动消退的数年后,巨构建筑和巨构理念开始频繁出现在科幻电影作品中.文章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讨论巨构建筑理论对于今日建筑设计的意义.

    巨构建筑科幻电影乌托邦

    基于BIM技术的太原崇善寺大悲殿残损信息保护研究

    梁毅王崇恩
    170-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建筑因为构件类型不同、材料和工艺有区别、损坏情况不一,使其包含的信息多样且复杂,传统信息管理方法对这些信息归档、保存效率低且难度大,难以实现一体化、系统化管理.文章旨在探索更高效、协调的信息管理方法,对传统建筑信息保存、修缮及研究提供思路.大悲殿是明代标准官式建筑,其大木构架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通过资料的采集与整理,基于BIM技术的REVIT平台,建立残损信息模型,将大悲殿构件的年代信息、材质信息、残损信息等进行系统化归档,对残损信息进行参数化管理,为修缮施工及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REVITBIM信息管理平台残损信息模型大悲殿

    《陋室铭》对高校图书馆环境与文化设计的启发

    吴彤董甜甜
    172-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图书馆从诞生开始,就在教书育人的征程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代的高校图书馆建筑更应重视建筑环境和教育文化的设计观念,重视建筑的整体教育文化作用,调动各方面人员对富有中式特色及诗意的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文章主要围绕对《陋室铭》美学与文化内涵的重新挖掘和诠释,浅谈其对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设计、教育意义、精神需求及文化形象和自信确立多方面的启示,旨在通过思路的创新构建与理论的深入研究为未来高校图书馆的环境优化与文化设计的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陋室铭》高校图书馆诗意空间环境设计

    空间建构在美丽乡村规划中的设计探讨——以南边村花海经济区节点设计为例

    杨梦阳牛笑赵兵兵
    174-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建构强调在实体空间搭建过程中理解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内涵,而场所精神也是设计的核心,力求对真实的空间环境进行思考,从空间的使用者也就是人的层面去探求其需求及感知.与城市相比,乡村则有着独特的场所特性.文章以创新团队项目组进行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空间建构在真实场景中的建造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场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复杂关系.

    空间建构美丽乡村乡村规划设计探讨

    基于乡村规划人才需求的城乡规划教学创新改革

    严巍王思静赵冲刘一婷...
    176-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乡村规划专业人才开始向兼具复合型人才、社会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四才"型专业人才转变.为适应这一变革,文章通过针对性地完善乡村教学路径的构建,提出了以"教学—实践—竞赛—科研—对外交流"五维一体的乡村规划教学改革路径,在形成多元、开放、渐进式乡村规划教学模式的同时,力图探索符合当今国家战略需求、顺应学科发展趋势的乡村规划专业教学改革之路.

    乡村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教育创新改革

    应用型本科学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为例

    刘明洋
    178-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本质职能.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围绕"精准定位、因材施教、凝练特色、突出人品"的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四年制建筑学专业的"1+2+1"教学体系,在遵守行业规范、注重地域特色、提升实践能力的教学顶层设计下,深化"一核两带"的课程体系,优化专业技能和品行绩点量化评价系统,培养以"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的建筑师"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人才.

    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后疫情时代韧性社区的建设与治理

    陈昶岑
    180-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在整个疫情防控链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良好的风险应对能力对于城市风险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汇总分析韧性社区的基本要素,构建建设与治理框架,结合社区在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韧性提升策略,希望为后疫情时代的韧性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后疫情时代韧性社区要素策略

    新时代消费文化下海派建筑文化意义的变迁——以上海石库门为例

    江宇薇
    182-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上海的地域建筑风格,"海派"建筑体现着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国内很多对于海派建筑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形式,而忽略了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与历史风情.文章在重新认识海派建筑的基础上,以石库门为例探索上海历史背景下海派建筑符号与形式背后的深层次文化意义——形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以及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家族文化、消费文化、移民文化的更替,进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海派建筑的符号形式下的不同意义,以新天地为例分析新消费时代下石库门所承担的不同社会角色,以及这种角色的转变是否能真的留下海派建筑曾经的文化内涵.

    海派建筑石库门建筑新天地改造历史文脉文化交融

    以BIM为技术导向的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的技术应用研究

    徐强马碧璘
    184-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BIM技术具有数字化程度高、协同性能好等特点,尤其与现代装配式木结构产业的设计和生产需求契合.文章以BIM技术特色为切入点,分析现代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特征,研讨BIM技术在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价值.

    BIM技术装配式木结构预制设计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