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指标变化趋势研究

    白鲁建焦婷婷
    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区指标是制定分区方案的基础.文章根据603个地面气象台站1961年以来的历史气象数据,采用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建筑热工设计分区指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发现,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以及日平均温度大于等于25℃天数指标呈现增加趋势,而日平均温度小于等于5℃天数指标呈减少趋势.滑动t检验分析表明,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972年前后出现气候突变现象,其他三个指标在1997年前后出现气候突变现象.

    热工设计分区气候变化滑动t检验建筑

    苏州砖石建筑遗产修缮中的"可识别性"策略研究

    朱希
    4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遗产保护理念中的"可识别性"研究历史较短,并且在中国建筑上的表现与适用性有待优化.文章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为基础,以传统修复技术手段为视角,以苏州地区砖石建筑遗产的修复为例,试图探究可识别性在其中的理解与运用并且得出优化方法.笔者通过对苏州遗留砖塔等修缮事件的研究,最后提出的观点是苏州地区砖石建筑修缮并不需要为了可识别而识别,而是在新旧区分的同时首先把握好整体性和可逆性原则,用材料本身的颜色、纹理和质感来表达新旧差异,工艺技术上做到修复部分相对和谐,以此为修缮实践提出相应策略.

    可识别性修复技术新旧区分材料

    基于乡土文化传承的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研究

    周谢铮沈晋文
    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业迅猛发展,乡村民宿方兴未艾.如何营造传统的乡村生活氛围、打造独具特色的民宿空间,成为了建筑师重点关注的方向.文章从民居改造型民宿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乡土文化与民宿改造的关系,试图总结归纳出民宿改造中乡土文化的构建策略,进而更有效地推动乡土文化传承、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乡土文化民居改造民宿设计

    老龄化背景下滨河开放空间适老性研究——以苏州护城河为例

    展亚明
    5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州市是全国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古城区老龄化现象最为严重,而护城河滨河开放空间是老年人经常光顾和使用的空间场所.目前政府、众多学者和专家们主要针对苏州护城河的更新和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例如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护城河沿岸内侧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滨河休闲步道,方便了市民们的休闲娱乐活动.但是护城河滨河开放空间在空间适老性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不足之处,文章从护城河滨河开放空间和空间适老性两个层面出发,分析该区域空间适老性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后继护城河滨河空间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微薄的学术借鉴和参考,也为苏州文明和谐城市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老龄化滨河开放空间空间适老性护城河

    文化传承视角下历史街区业态优化策略研究——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沈晋文周谢铮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业态是联结文化与经济的有效桥梁,文章在分析文化传承与业态关系的基础上,选取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业态进行分类整理,结合平江街区文化分析总结业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优化调整建议,以求在保护好传统街巷的同时,实现协调、特色发展.

    文化传承历史街区业态平江历史街区

    技术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21世纪作品立面创作手法解析

    贾阅刘莹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1年已获得普利兹克大奖的赫尔佐格与德梅隆两位先生,在21世纪依然保持着锐意进取与大胆尝试的态度,佳作频出.泰特艺术中心、德国汉堡音乐厅、林肯路1111号停车场、巴塞尔展览中心等这些极具特色的21世纪建筑作品都体现了赫尔佐格与德梅隆高超的美学修养和对先进技术的理解与把控能力.将技术与形式二者完美结合是两位大师在建筑立面设计中最核心的设计手法.

    赫尔佐格德梅隆21世纪建筑立面

    以生态保育为约束的城市边缘区空间规划框架研究

    李一齐戴彦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生态保育与土地开发存在激烈矛盾,进一步导致城市规划的生态失效.为了保证城市边缘区生态效益的实现,必须在城市发展需要、生态保育需求以及多元主体利益之间,求取一个合理的衡平机制.文章借鉴相关学科框架,基于生态保育视角,提出以生态保育约束程度为基础的兼容规划分类机制及以经济性、效能性、公平性、合法性为核心的规划评价体系共同构成的规划框架,以推动有效的城市边缘区空间规划决策形成.

    城市边缘区生态保育规划决策规划框架

    基于产业链构建的古镇社区营造方式研究

    时甲豪杨敏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历史文化村镇都面临着劳动力外流、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因此,如何将古镇的历史文化、古镇发展和人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历史文化村镇转型发展的一个难题.文章提出一种以社区营造为基础,基于产业链构建的历史文化村镇更新发展新思路,即在古镇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寻求古镇存在的文化价值以及其他潜在价值,构建古镇价值与产业之间的转换机制,实现产业与古镇社区营造的有机结合,从真正意义上推动古镇发展,改善古镇居民生活.基于上述理念,文章对滑县道口古镇的重塑和更新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

    社区营造古镇更新价值挖掘价值转换产业链

    欧洲空间规划可视化演进研究

    江山
    7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国家机构改革和自然资源部成立的时代背景,文章在梳理欧洲空间规划对城乡资源整合调控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明确欧洲空间规划可视化在空间资源的综合呈现、空间政策的区域协调、规划策略的有效传递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并阐明下一步可能发展的方向.为深入挖潜区域价值,突出根本矛盾,最终形成资源、资产、资本良性循环提供了有效途径.

    空间规划资源可视化欧洲

    叙事性景观的当代转译策略与表达——以2019年北京世园会黑龙江展园设计为例

    余洋哈虹竹戚琳琳何嘉丽...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叙事性景观作为强调提供情感体验的公共空间,其明晰的序列、舒适的体验和开放的特性成为当代的关注热点.文章总结了当代语境下叙事性景观的转译侧重点,梳理了主题、形式和情感三种转译营造路径,并生成了多条线索展开、润色转译表达和促进多向认同三种当代转译策略.基于这些转译策略,文章对2019年北京世园会黑龙江展园进行实践探索,试图表达城市展园当代而艺术、精细而整体、独特而普适的美,以期从独特的视角为叙事性景观提供当下视角的深化途径,创造叙事与时代互相交融的体验.

    叙事性景观当代转译设计策略黑龙江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