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宗谱与口述在保护规划中的运用——以浙江省开化龙门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为例

    张怀予江篪傅舒兰
    178-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历史文化价值相对匮乏的现状,文章以浙江省开化龙门村的规划编制实践为案例,总结了编制过程中结合宗谱与口述、挖掘村落历史价值与特征的经验,以便为现下的保护规划编制提供相关经验.

    历史文化名村宗谱口述保护规划编制开化龙门村

    基于VR的非遗数字化展示用户体验设计研究

    朱迪凡张露芳徐星煜
    180-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文化遗产,而传统的静态展示方式无法体现其非物质特性,受众对其深层文化内涵的感知度较低.通过非遗内容的数字化,实现非遗活态化保护是现代非遗保护的一条有效道路.文章通过研究目前的非遗VR展示案例,探索优化其用户体验的方法,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文章通过提取VR产品交互特点、非遗展示特点与用户体验要素,分析非遗VR展示实证案例,从沉浸性体验、交互性体验及构想性体验三个角度对非遗数字化与用户体验进行研究.由此发现数字场景的真实化、交互体验的多模态、情感体验的内化,能有效提高受众对非遗特性与文化精神的理解与感悟,为VR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上的应用提供可行性参考.

    虚拟现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用户体验数字化展示

    情感与遗产——遗产保护更新背景下建筑情感价值认知路径探析

    尹必可吴永发钱晶晶贾汉...
    182-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挖掘建筑遗产的情感价值是实现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从国内外建筑遗产的研究体系出发,概述体系中情感价值理论的发展情况,并且基于情感价值在建筑遗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提出利用建筑遗产物质空间与人的行为感知两个因素,探析人们情感感知的合理路径,从而提高社会对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实现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和价值重构.

    建筑遗产情感认同价值重构真实性感知

    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环境建筑设计研究

    钟锐张玉平
    184-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如今,关于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和改造逐步被人们所看重,但建筑作为其周边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现代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也使得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建筑的设计越来越被"分离化",许多城市因过度追求城镇化发展而丧失了其原本遗产周边环境的文化氛围.文章在此背景下,结合周边环境建筑设计的重要性,用实际项目加以论证,来寻求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环境建筑的设计发展方向.

    历史文化遗产分离化周边环境建筑设计

    以红色文化为中心的历史性建筑修缮方法的研究——以邯郸市涉县红色旅游带红色历史性建筑为例

    高瑞宏王璐瑶张欢车芸...
    186-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历史性建筑的修复技术得到了提高与完善.现如今我们对于文化及情感层面的需求不断提高,故此,修复的前提应该以尊重历史、尊重情感为主要原则,并与开发利用相互结合.尤其对于红色历史性建筑而言,我国由于复杂的历史环境造就了红色历史性建筑之间存在着错综的历史情感联系.充分挖掘红色时期中的历史情感是红色历史性建筑修复工作的首要任务,将红色建筑的情感注入到建筑的规划与修复中,更有利于传递红色历史建筑中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

    历史性建筑红色历史性建筑保护原则保护方法

    拉萨市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研究——以墨竹工卡县甲玛乡赤康村为例

    格桑白玛拉瓜登顿
    18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保护重点要考虑人旺村兴和开发过程中一些持续性的保护手段.然而,赤康村被开发为无本地村民参与的旅游度假村,由于规划无序及居民的边缘化导致游客吸引力度不大,这不仅导致保护划分内的传统村落面临空心化,同时仅剩的传统建筑也面临消亡.文章主要针对赤康村的现状问题,提出对赤康村规划不合理的部分,重新对其进行因地制宜、村民为本、保护为主、适当的开发为补充的可行性意见及措施.

    赤康村传统村落空心化保护与开发

    中国古代屋顶形式中庑殿与歇山等级序列缘由浅析

    陶佳
    191-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庑殿与歇山作为中国古代等级最高的两种屋顶形式,学界普遍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尊卑序列,但关于此种等级序列产生的缘由一直未有定论.文章尝试从历史、地域和思想等方面浅析其产生原因,以期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作出积极探索.

    屋顶庑殿顶歇山顶中国古代建筑

    闽南地区古建筑群落的生态营建分析——以南安市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为例

    巩晓昕
    193-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宗族观念强烈的闽南地区,同姓族亲往往会选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因此,家族式的居住方式在"分家而不离家"的观念下形成排列有序的建筑群落.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作为整体考虑的古建筑群因地制宜,其体现出的建造智慧不仅解决了人与建筑、生态之间的平衡问题,还展现出当地建筑所特有的地域文化.文章以南安市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为例,分析蔡氏宗族为营建良好的居住环境所进行的生态实践,总结出蔡氏古建筑群所包含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建造技术,并为现代建筑提供源源不断的参考价值.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生态营建居住环境

    欧洲古代建筑史的线索式教学模式探析

    刘楠陈兰娥
    196-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洲古代建筑史一直具有内容庞杂、跳跃式表象的问题,但表象背后的线索揭示了建筑发展的本质.该线索可分为浅、中、深三层,深层线索是地缘关系下文化圈的价值认同,该思维富有创新性.揭示该线索,借助平台与策略将其融入教学中,并适当地予以评价反馈,可形成线索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更易建立知识体系、以致学以致用,也是学史的意义所在.

    欧洲古代建筑史线索地缘关系教学模式

    避世移民背景下五宝田古村空间"排外性"研究

    马克翱
    199-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宝田古村位于湖南省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深藏于湘西崇山峻岭之中.清康熙年间,为避战乱、匪患,萧氏家族迁居至此,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五宝田村隐居山野,远离世事,在村落选址、场地环境、巷道格局、建筑空间等多个层面上均呈现出强烈的排外性色彩,显露出警惕、防备的意图.研究五宝田古村空间独特的排外性,追溯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家族传统渊源,对丰富我国传统聚落空间基因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深入了解湖南瑶族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相互作用机制有促进作用.

    五宝田古村空间特征隐居避世建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