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地域性的乡村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祝家甸砖厂改造为例

    哈堃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大量具有资源优势的乡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改造设计.但现存案例中许多乡村公共空间一味地照搬城市模式导致了"千村一面"的情形,使得乡村失去了原本的地域特色.文章以祝家甸村砖厂改造设计为例,从地域文化、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建筑材料与色彩、空间尺度等方面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改造策略,来解决乡村公共空间地域特色缺失的问题.

    乡村振兴乡村公共空间地域特色地域建筑

    基于POE的广场环境与行为调查研究——以青岛市丰合广场为例

    何杨兵杨毅
    6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市民的生活、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功能载体,在对城市市民的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善提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青岛市丰合广场为例,通过使用后评价(POE)体系对广场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们以后类似的广场设计提供借鉴.

    丰合广场使用后评价(POE)城市空间行为活动

    冢斜村历史村落遗产保护

    裘晓莲徐铨彪
    6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冢斜村是绍兴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条件,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遗存.近年来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一群有识之士的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文章以冢斜村为例,试图对进一步落实历史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合理开发乡村,达到乡村振兴目的,做出一定意义的建设性的探讨和研究.

    文化遗产历史村落乡村振兴

    中小型航站楼的一体化设计——以盐城机场T2航站楼为例

    许师师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民航事业蓬勃发展,我国中小型航站楼建设项目与日俱增,而一体化的设计方式也成为目前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文章以盐城机场T2航站楼的设计项目为例,从功能与形式、传统与现代、建筑与景观、造型与室内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小型航站楼一体化设计的思考方向和设计手法.

    中小型航站楼一体化盐城机场

    HBIM在建筑遗产勘察数据管理中的应用——以上海张园石库门建筑为例

    张恩铭曹永康潘文卓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是一种建筑遗产信息管理的技术手段.相较于文字、图片、图纸等传统二维的信息管理手段,HBIM不仅能够更直观准确地进行建筑原貌的表现,也能够进行非几何数据的三维记录.文章在分析上海张园石库门建筑的结构体系和构造方式的基础上,应用HBIM技术,建立参数化构件库,搭建建筑信息模型,录入勘察数据,实现对张园石库门建筑勘察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力求抛砖引玉,将新技术融入建筑遗产保护中,并期望未来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建筑遗产保护新形势的诞生.

    历史建筑信息模型建筑遗产勘察数据数据管理

    开埠后烟台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分析

    吴欣洋王润生孙士斐
    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台是典型的半殖民城市,开埠后半殖民化和大量的港口贸易以及商业的繁荣直接推动了烟台的近代工业的发展.文章从开埠至抗日战争前的烟台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背景、工业遗产的分布、建筑风格以及工业发展对当时社会文化影响的角度出发,归纳总结了烟台开埠后工业遗产的基本特征,为烟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参考.

    工业遗产基本特征烟台开埠

    TOD开发模式下香港轨道交通站点研究——以港铁红磡站为例

    张澄洋丁思远
    7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外发展理念表明,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香港虽然面积狭小,但城市规划却卓有成效,特别是在城市开发与交通建设方面.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香港一直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的理念,成功塑造了高密度发展模式下公交城市的典范.文章通过对港铁红磡站的研究,从完善步行网络和公交换乘、实现站城一体的紧凑开发及打造"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形态方面,学习香港的轨道站建设经验,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内地的城市建设.

    TOD轨道交通香港红磡站

    多元融合的人文关怀——桑珈工作室设计解析

    胡楠华峰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著名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以其对文化传统的延续转译、建筑社会属性的考量、地域性的探索形成了他个人的批判地域主义哲学,这使他不拘泥于理论范式,广纳多方文化使之与印度建筑文化相融合.桑珈工作室是多西建筑哲学的集大成者,文章从地域性应答、形式与空间、园林、宗教以及建筑原型等角度入手解析,探寻其创作方法的启示.

    地域性应答建筑原型印度园林宗教建筑

    关于槟城姓氏桥保护与更新的几点思考

    徐建军谭良斌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区域优势和历史事件等因素,槟城姓氏桥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数量.随着港口性质的改变和现代化工作方式的出现等,作为早期华人生产与生活的姓氏桥的保护与更新面临着新的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姓氏桥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并进一步通过田野调查分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发展多元产业、建立评估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定期修缮以及实行一系列鼓励性政策等相应的理念与思路,以期为今后姓氏桥的保护与更新乃至国内类似建筑遗产提供参考.

    保护与更新理念与思路姓氏桥文化价值

    非典型性乡村关键性建筑改造的实践与思考

    黄斐澜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从来没有离开中国人的生活和梦想.在一个似乎找不到传统或传统异化的乡村里,关键性建筑的改造实践更不可能单纯只是建筑的实践和提升.通过对沿海渔村几幢节点建筑的设计及改造,文章试图寻找这个面目模糊乡村的文化和传统,探寻建筑之所以成为人类物质和心灵所寄的深层原因,力图重新让建筑的外在及内涵,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有效载体.

    闽南渔村乡村非典型性关键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