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析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及其本土化实践

    蒋琳晔郑少鹏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古至今,中国对文化遗产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从改革开放至今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上的发展和转变.文章梳理了中国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过程,进而归纳了21世纪中国遗产保护理念在时间范畴、价值认知和文化导向三个方面的转变,并以华南理工大学松花江路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实践为例,探讨观念转变下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实践策略,以及活态保护、文化传承、遗产核心社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文化遗产遗产保护遗产活化地域性

    码头滨水区的特色文化保护——基于深圳渔人码头的实证调查研究

    艾登
    157-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海城市码头区在产业结构升级改造过程中,从物质改造转向文化营造,对增强城市文化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深圳渔人码头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及访谈法,对码头的功能布局及码头人员的活轨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探讨如何在城市更新的同时从文化层面进行保护与活化,提出码头区未来开发的发展趋势建议.

    滨水空间码头区文化保护城市更新

    意义构建模式下建筑遗产更新中符号类型学研究

    吕斯俊黄渤
    16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旧建筑的共存,虽然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但在现代建筑与建筑遗产的碰撞中,现代建筑似乎很难与遗产概念相协调.这种模式的内爆,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现代建筑语言在建筑遗产中的特殊意义.提取遗产更新中类型学的媒介符号,梳理标识符号、扩展符号、启示符号三种媒介促进遗产更新的模式,分解其更新过程.试图超越建筑类型学本身,专注于由这种现象引起的意义的构建,阐明媒介符号是遗产更新的一种交流方式.

    遗产建筑媒介类型学符号更新

    福州朱紫坊历史街区存量活化设计策略研究

    张蕾曾迪来
    163-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延续传承的活态遗产,是城市文化和区域特色的深刻烙印.快速城市化促使历史街区面临失活困境.文章以闽江流域的历史街区——朱紫坊为例,基于城市更新转型期存量提升的背景,借鉴有机更新理论,以活化街区文脉为重点,梳理街区特质、总结失落原因、构建活化策略,以期在街区保护的过程中实现物质空间存量盘活、历史文化创新延续、非遗业态重构活化,为历史街区有机更新提供实践参考.

    历史街区存量活化设计有机更新策略研究

    澄城县中心城区人居环境优化策略探究

    郑勇孙鑫
    16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的转变以及城市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转变,如何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空间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文章以澄城县中心城区为例,在分析了中心城区存在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在新时代,以人居环境改善为导向的总体规划策略,提出了基于空间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双重提升策略,以期实现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高质量发展.

    人居环境空间环境生活品质高质量发展

    基于NbS的城市滨水景观更新设计研究——以深圳上寮河碧道公园为例

    刘刚侯泓旭赖文波
    169-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更新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从增量模式,已转变为综合性的城市规划、设计和精细化管理的存量模式.在这过程中,更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作为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然而,过去的旧滨水景观开发模式往往忽视了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性或社会性.随着城市更新理念的转变和"自然理念"的倡导,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简称NbS)的城市滨水景观更新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滨水景观的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文章将探究NbS对城市滨水景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结合上寮河碧道公园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NbS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更新方案,并探讨了其实可行性,为滨水景观更新提供建议.

    城市滨水景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城市更新

    基于共生理论的老旧街区更新策略研究——以青岛市锦园街区为例

    陈海婷赵明明姜清馨刘欣霞...
    17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出了老旧街区的概念.面对老旧街区改造这一新类型,文章以青岛锦园街区为例,基于共生理论探索了以物质共生为基础、以产生共生为途径、以人群共生为目标的更新模式.老旧街区的提出和更新模式的探索,对于打造区域形象、提升片区活力、改善小区居住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居住小区联动式更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老旧街区共生理论更新模式

    城市发展新阶段下的广州城中村改造模式调整与选择——以广州市白云区柯子岭村为例

    梁晓翔许谦蔡振勃邹煜星...
    175-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住环境的提升和服务设施的配给,但早年间缺乏针对性条约规范的大拆大建式城市更新导致了盲目扩张、城市形态破坏、对历史文化的漠视等新的城市问题.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历程,认为城市更新已进入新的阶段,由以往的粗放式、大规模、增量式的改造逐渐转化为精细化、小体量、存量利用的发展模式,重视人居品质和历史文化留存.其次,文章梳理了广州现行的城中村更新改造模式,并以旧村更新改造为切入点,比较了广州市白云区柯子岭村在传统的全面改造模式和新时代背景下的精细化改造设计的实践路径,最后总结了城市发展新阶段下广州城中村改造需要探索解决的一些问题.

    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更新策略存量规划

    庐山白鹿洞书院建筑的文字空间营造研究

    邓科瑞王耀周志仪
    178-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白鹿洞书院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和楹联匾额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书院的楹联匾额进行分类统计,并结合历史文献探究书院匾联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意境.不同于中国古代工匠的传统建造,建筑文字空间的构建可看作是文人对于建筑的二次营造,在这个过程中,匾联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如今,书院这一传统的高等教育形式趋于消亡,研究白鹿洞书院匾联与其空间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书院建筑类型空间内涵的研究,为从更广泛的层面去理解传统建筑营造的过程补充理论依据.

    白鹿洞书院楹联匾额建筑文字空间二次营造

    京杭运河沿线山陕会馆建筑研究

    杜献宁李煜刘浩
    18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会馆建筑是明清时期因商业与社会发展而兴起的一种特殊公共建筑类型,其建筑特点与所在城市的地理方位息息相关.京杭运河沿线一带的山陕会馆,在秉承会馆建筑共性的基础上,同时展示出独特的地域特征,成为沿线商路发展的重要见证.文章即以运河一线的山陕会馆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不同城市背景下的建筑特征,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京杭运河山陕会馆城市建筑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