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需求-适应"视野下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策略——基于杭州市胥口镇的研究

    竹丽凡丁占勇钱振澜王竹...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众体验与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文旅小城镇的热度居高不下,众多文旅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特色缺失、同质化竞争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尝试以地域文脉与体验真实性理论为指导,构建"需求-适应"体系,制定相应的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策略,并将策略针对性地应用于杭州市胥口镇的人居环境营建,以期为今后文旅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需求-适应"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全域旅游

    琼北地区村落的更新与激活——以海南澄迈国泰村为例

    邹宇航丁占勇钱振澜王竹...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海南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解决琼北地区乡村矛盾与促进更新发展愈发显得重要.文章以海南澄迈国泰村为例,归纳琼北村落"梳式"布局的原型,以现状问题为出发点,构建了适宜的营建理念与"提取-研选-融合-重构"的策略方式.在村落实践中,将非物质活动与"田园隐居,生态康养"的理念相融合,在物质环境中实行新老村并行的空间重构,最终实现琼北村落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琼北地区村落更新策略理念融合空间重构

    高铁站房地域性"文化基因"设计研究——以邓州东站为例

    陈雰霞崔朋李铭扬
    11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铁站房不仅是游客出行的驿站,还承载着传播地域性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功能,将城市地域性文化基因提取并转译到高铁站房的设计中,能够赋予高铁站房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文章结合邓州东站的设计,从外部环境的呼应、材料与传统构造特征的表达、形式特征的演绎三个方面对地域性文化基因在高铁站房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高铁站房文化基因地域性文化传统构造特征

    工业遗产外部空间环境重塑策略研究——以景德镇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为例

    刘子钧李传成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遗产是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外部空间保护改造与城市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文章以相关概念定义、国内外发展概况为基础,分析工业遗产外部空间环境的特征和重塑原则,结合景德镇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的改造设计归纳整理了工业遗产外部空间环境的重塑策略.

    工业遗产外部空间环境景观环境保护重塑

    海岛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之"微"与"弱"——以浙江嵊泗花鸟岛灯塔村古树片区节点空间设计为例

    潘艳红李建远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海岛村落公共空间营造活动中,"微"与"弱"是对场地环境的最小干预,也是新体系融入场所的预期设想,更是对场所特质极尽释放的最大可能性.文章以浙江嵊泗花鸟岛灯塔村古树片区节点空间设计为例,从与场地的细致深入对话、空间与人的匹配联动、材料与建构技术的适宜选择三方面思考,探讨一种海岛村落公共空间营造的"微"与"弱"之法.

    "微"与"弱"与场地对话人与空间材料与建构

    闽西客家土楼聚落景观要素特征识别与分析——以永定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

    王艺霖杨建华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福建土楼的主要聚集地,闽西山区严苛的地域环境与独特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居住与防御性能并重、乡土文化相融共生的聚落景观特征.文章以永定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对聚落景观要素进行分类,有效梳理聚落景观的形成影响因子,借鉴矩阵思维,依地域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原则,对自然景观要素和建成景观要素特征进行识别并展开合理分析,为闽西客家聚落保护更新、乡村振兴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积极借鉴意义.

    土楼聚落景观客家景观要素特征

    上海工业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互利关系探析——以1933老场坊为例

    蒋文杰
    12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是我国工业起源地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工业遗产需要进行保护利用,以适应城市更新的需求.文章针对上海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1933老场坊为例,主要研究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价值与问题及工业遗产保护与社区再生的互利关系.研究结论是,保护要以带动社区发展为目标,对工业遗产的历史与记忆进行研究与挖掘,强化市民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维护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关系.

    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社区再生1933老场坊

    生活需求导向下的安置小区传统邻里空间重塑研究——以武汉红光安置小区为例

    陈铭石新宇
    12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研究安置小区中传统邻里存在的断裂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总结目前安置小区传统邻里重塑方式远离居民需求、仅仅关注景观形似的问题,提出了生活需求导向的规划思路.通过武汉红光安置小区开展的社区规划工作,运用共同缔造的方式,总结贴近邻里生活的空间营造策略与增强邻里意识的社区治理策略,提出重塑传统邻里空间策略.

    安置小区传统邻里共同缔造空间营造社区治理

    步行者个性差异下的街道平面体系对休闲步行的影响研究——以东广岛市居住区为例

    胡扬王雷田中贵宏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街道平面体系能否对休闲步行产生实际影响,并通过比较不同个性步行者的行动,探讨人们偏好的街道平面特征.实施休闲步行实验采集休闲步行样本;使用聚类分析按行动特征将步行者分组并比较选择的路径与策略;基于步行者意识与习惯调查,使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个性因子并解释各组行动差异.研究发现,人们在步行时会有意识地关注街道平面特征;不同个性的步行者对街道的偏好存在差异,这将为步行友好街道建设、街道网络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休闲步行街道网络街道形状个性差异

    建筑共生与衍生: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再观察

    毕向前周言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别具一格的建筑和连续排布的空间形态特征,究其缘由,一方面,归于类型化建筑单元的复制与重叠;另外一方面,在尺度、形制接近的不同建筑类型之间,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共生和衍生的效应.对此类现象进行观察,不仅能了解基础性的地域建筑形式,还有利于深层次挖掘传统空间组合关系的更多内在原因.文章旨在从象山校区建筑共生与衍生现象出发,以符号学、建筑形式类型化角度,对象山校区设计中如何做到"民族性"与"现代化"的交融及建筑"形"与"意"的当代表达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象山校区共生与衍生符号学类型化地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