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韧性城市视角下街区开放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张宇峥刘雅雯雷晓凌
    16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灾害频发成为严峻的城市问题,增强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街区是城市系统的基本单元,开放空间是街区规划设计中重要元素.街区中尺度适宜,满足韧性城市要求的开放空间能够提升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文章以韧性城市视角下街区开放空间规划,基于人性化原则、综合防灾减灾原则和恢复力形成原则三个方面,提出防洪韧性策略、消防韧性策略、防震减灾韧性策略和社区安全韧性策略四个方面规划策略,进而推动街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韧性城市城市街区开放空间

    紧凑、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下回归行人友好的街道——以深圳市为例

    陈方张澄洋丁思远
    163-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紧凑、高密度发展可能带来的交通拥堵、开放空间缺乏等问题,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公有化的部分,其作用日益凸显.当下街道更多的是以机动车为标准建成的,而对"人性尺度"关注甚少,致使街道活力不断丧失.文章分析了深圳市街道当前存在缺乏独立的自行车道、街道步行安全性较差和街坊尺寸过大等问题.并指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街道进行改造:(1)加设"机非共板"的连续非机动车道;(2)创造安全、易达的步行环境;(3)减小道路宽度,增加路网密度.

    紧凑城市街道行人友好深圳

    吉林省文化旅游道路景观小品设计研究

    苑宏刚赵雯雯
    16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作为地域之魂,道路作为旅行必要空间,景观小品作为景观细部重要元素,将三者协调融合能优化文化旅游道路景观进而促进整体旅游景观和旅游业发展.目前吉林省关于文化旅游道路景观小品设计不够完善.文章通过对优秀案例的分析、现状问题的挖掘与可实施方法的探索,为吉林省文化旅游道路景观小品设计提供一些可行性策略.

    吉林省文化旅游旅游道路景观小品

    浅析情感化设计对于当代艺术博物馆用户体验的研究——以老年群体为例

    徐育忠厉新贤
    16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当代艺术博物馆数量的增加,诸多博物馆以各式各样的策展方式、内容推广等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其中老年群体占据了很大比例.但许多当代艺术博物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类参观人群的情感诉求,与参观者互动的单一造成用户体验的不足,无法很好地使参观者与博物馆产生共鸣.文章从情感化设计角度出发,从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方面分析当代艺术博物馆用户体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当代艺术博物馆情感化设计用户体验老年群体

    以健康防疫为导向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刘翠刘娜
    17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对城市防疫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文章从独居、群居、社区、城市、区域、全球等不同空间层面出发,提出推广装配式建筑,注重住宅设计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兼顾社区的开放性与封闭性,通过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城市密度等方面的合理规划提高城市韧性,完善区域防控联动机制,在充分利用全球化资源的同时发掘内生发展潜力,可为营造健康城市提供相应的设计策略.

    健康城市防疫空间人居

    原竹在老旧社区"三微"改造中的实践意义

    刘可可徐家玲
    173-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竹材作为一种容易获取、价格低廉的建筑材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传统居住形态竹建造的优势、当代竹材的公共性探索、设计教育中竹材的创新使用三个层面,分别探讨原竹在老旧社区三微改造中的建构意义、文化意义及社会意义,并提出其对社会创新及社公平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原竹公共性社区营造社会创新

    包头"156工程"工业遗产保护策略浅析

    杨静吴迪
    175-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的迅速扩张,工业建筑因缺乏保护而被破坏.文章从包头"156工程"的形成与发展出发,通过对包头"156工程"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和价值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156工程"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建议,以使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156工程"工业遗产模式保护策略

    近代以来中国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发展演变

    严少飞王树声
    178-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我国关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概念界定,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反复更迭.文章从清末民初(1906—191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1949—)这四个阶段发布的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文件中梳理其概念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并尝试厘清其更新演变的脉络与规律.

    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古迹古物文物

    浅析太空建筑的技术探索

    韩晨平张任
    182-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太空建筑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是太空环境的不同给人类想要在其中生存带来了莫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太空建筑面临的问题和太空建筑中人们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性的建议与措施.

    太空建筑人居环境技术探索未来发展长期生存

    品质提升背景下多方参与式既有住区规划实践和优化策略初探

    程磊项文菁苗力
    184-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住宅建成环境品质逐渐向高质量、重参与的方向发展.城市中心区存在大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住区,目前来看其建筑使用功能及建成环境品质已经严重滞后,存在使用情况混乱、功能单一等实际问题.文章以大连市中山区人民路街道福寿社区为例,分析其现状存在的问题,把握品质提升这一改造重点,从多方参与的角度提出针对既有住区外环境品质提升的设计策略,寻求设计者、政府和居民三方共同参与的实践方式.

    品质提升多方参与模式需求特点艺术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