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建筑与文化

世纪图书出版公司

张跃明

月刊

1672-4909

chinaacsc@qq.com

025-84468007

100010

南京市玄武区胜利村路50号1栋3D

建筑与文化/Journal Architecture & Culture
查看更多>>《建筑与文化》杂志于2004年3月1日正式创刊,是由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主办的集权威性、批判性、专业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专业性期刊,是中国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国际标准:ISSN 1672-4909,邮发代号:28-377。 杂志在各级政府、开发商、院校和设计所的支持下,经过多次改版,已经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建筑、文化界的主流媒体。杂志以探索建筑的文化脉络 、挖掘文化的建筑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增进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为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S-R模型的大沽河流域综合生态承载力时空分异研究

    尹美善王叁刘森李红利...
    6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P-S-R模型,构建流域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大沽河流域生态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在3个准则层中,20年间流域内压力、响应指数在空间上呈现从北向南递增的趋势,状态指数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流域内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处于承载力较弱状态,但时间上具有差异性,其中以2010年为界,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3)大沽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整体来看,流域从发源地到入海口区域生态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

    大沽河流域生态承载力P-S-R模型时空分异

    生态约束与创新引领下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

    林佳亮郑金辉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对城镇化效率进行测度,并采用熵值法将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约束和创新水平进行系统拟合,得到生态约束与创新引领下的新城城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4—2019年中国各省份之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为先增大后缩小趋势,地区内的差异是其主要来源,中部地区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小,东部地区最大;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及溢出效应,不同区域内新型城镇化的空间相关关系具有明显异质性,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工业水平、人力资本、政府干预、产业结构与市场环境则是导致新型城镇化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

    新型城镇化生态约束创新引领区域差异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下澳门路环村的保护与更新

    潘晨黄小华周峻岭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鲜活、最生动的文化载体,它不仅紧紧维系着中华民族的"乡愁",同时也见证着我国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脚步.从社区营造视角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应该单纯地从旅游开发、建设景区来思考,而是应该将传统村落建设成一个以村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空间.文章以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路环村为例,从社区营造视角出发,提出澳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方法和途径,即在塑造和建设地域文脉的基础上,不断发掘和发展传统村落本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传统村落澳门路环村社区营造

    雷州半岛、香港地区乡村人居林规划管理对比研究

    刘冰陶陆激殷农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给自然带来伤害.雷州半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短短几十年,原先的森林已大面积地被耕地、建筑物所取代,这显得村庄周边遗存的人居林更加珍贵,但现在其保护与发展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地理位置与雷州半岛临近的香港是国内最开始研究乡村人居林(重点为风水林)的地区.文章从研究背景、现存状况、保护措施等方面对两地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文化影响、规划管理、发展定位上的不同,希望能对雷州半岛乡村人居林的规划管理起到参考作用.

    乡村人居林保护规划雷州半岛香港

    从电力基础设施到赋能公园——广州番南500kV综合变电站方案设计思考

    张振辉江炜杰陈玮璐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生产功能的电力基础设施空间存在融入城市公共生活的巨大潜力.作为一种变电站与产业园结合建设的新型空间类型,文章从多元复合、场地重构和魅力体验三个方面复盘和分析广州番南500kV综合变电站项目的设计思考,探索将公共功能融入电站规划设计,以营造多维电力交互体验的设计思路,为城市变电站等当代基础设施融入市民公共生活提供有益借鉴与启发.

    城市变电站电力基础设施多元复合场地重构魅力体验

    高密度科技创新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以杭州市未来科技城为例

    黄杉王敏徐逸程朱云辰...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土空间规划这一"新形势"背景之下,各地陆续展开了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研究工作;研究以具有"高密度科技创新区域"特征的杭州市未来科技城为例,分析其"新特征""新需求",从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中,整理并探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新规律",提出"顶层设计-纵向传导-横向协调"的高密度科技创新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体系,为同类型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工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地下空间高密度科技创新区域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杭州市

    基于站城协同的高铁车站空间形态设计策略

    樊鹏涛郑雲升魏崴
    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普速车站到高铁车站,从单一的交通站点到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铁路车站伴随城市发展的每一次转变都会以空间形态呈现,车站的空间形态密切关联城市.文章从梳理分析铁路车站空间形态发展历程入手,结合国内外的实践案例,从城市动态发展、城市场所、绿色生态三个层面阐释从城市出发的高铁车站空间形态设计思考.

    站城协同高铁车站城市动态城市场所城市生态空间形态

    TOD时代超高层综合体接驳空间模式探索

    邵婧高梦格高裕江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驳空间指城市交通与超高层综合体的衔接位置,此处发生大量交通行为的停顿与转换.文章从TOD模式与超高层综合体的协同发展切入,明确接驳空间设计的重要性;从历史视角分析接驳空间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演化过程,梳理出TOD时代超高层综合体接驳空间的新要求,从而确立将散点式接驳空间复合形成动态交互系统的整合思路;按照散点式接驳空间复合维度与方式的不同,总结出三类复合模式,为超高层综合体接驳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接驳空间TOD超高层综合体协同发展复合设计空间模式

    大型城市公园海绵建设绩效监测研究——以南京青龙绿带二期工程为例

    汪洋卢漫刘雪涵许炳刚...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京市青龙绿带二期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住建部颁布的海绵城市相关建设绩效文件与国外现有雨水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比较研究,选取适宜的监测指标与技术手段进行绩效监测设计,并通过实践对青龙绿带二期工程进行综合绩效监测分析,以期为其他海绵城市试点的绩效监测设计提供参考.

    海绵城市监测体系绩效评估城市公园

    基于UNA的大连火车站区域公交设施步行可达性研究

    张宇吴亮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车站区域是城市中公交设施与步行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公交设施的步行可达性对城市效率和秩序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大连火车站区域为例,应用城市网络分析工具(Urban Network Analysis Toolbox),通过服务范围、到达率指数、考虑衰减系数的到达率、路径直线性、路径选择性五项指标,对该区域的公交设施(包含地面公交停靠站以及地铁和轻轨的出入口)的步行可达性进行量化测度与分析.最后,文章从路网结构、站点布局和道路节点三个方面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城市网络分析火车站区域可达性公交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