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课程·教材·教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课程·教材·教法
课程·教材·教法

徐岩 魏国栋

月刊

1000-0186

010-58758977 5875897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

课程·教材·教法/Journal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初、中等教育专业刊物。其宗旨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理论研究,总结和交流改革中小学课程及各科教材教法的经验,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规律。主要内容有: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教材建设、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等。读者对象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新诠释:活动理论视角

    俞国良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与深化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心理健康课程入手;提高与促进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效能,则需要从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活动入手.列昂节夫提出的活动理论系统阐述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认识与理解.就心理健康课程性质而言,它是一种综合课程,必须围绕综合活动展开,提高学生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就心理健康课程的理念而言,它是一种德育课程,必须围绕德育活动展开,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就心理健康课程的目标而言,它是一种成长课程,必须围绕成长活动展开,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而言,它是一种辅导课程,必须围绕辅导活动展开,为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与幸福"奠基;就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而言,它是一种实践课程,必须围绕实践活动展开,以学生道德认知为"生长点"、健全人格为"着力点".概言之,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是所有学科课程的基础和支撑,更是一个需要系统思维、不断创新的活动工程.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理论

    高质量课程评价的逻辑起点、内涵特征与培育路径

    徐彬刘志军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育人性、发展性、问题性,是认识与开展高质量课程评价的逻辑起点和初始动因.基于这一前提,可将高质量课程评价理解为一种将高质量的发展理念和根本要求融入课程评价的任何要素与环节之中,使其从整体上成为一种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和运行有效的课程评价样态.开展和培育高质量课程评价,是应对课程评价难题和实现课程评价育人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加强课程评价的理论、实践与政策研究,增强课程评价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技术意识,重视课程评价的理念、价值和思维功用.

    高质量课程评价学生发展评价育人

    论跨界视域下劳动课程资源开发

    王明娣冀晓雨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劳动教育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点,跨界视域为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恰当的理论视角.基于此,界定了劳动课程资源作为劳动课程实施边界物的内涵,其起到物化的作用,进而尝试建构边界物的内容结构,包括跨主体联动的生命主体资源、跨学科融合的学科内容资源、跨时空交叠的时间场域资源.最后提出了围绕核心主题,开发网状结构的劳动课程资源形态;联动生命主体,建立主体交叠协同的劳动课程资源开发范式;开拓资源学习与共享平台,构建多样化的可用劳动课程资源库的实践路径,以期推进劳动课程高质量实施.

    跨界视域大观念劳动课程资源内容结构

    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文化:中国经验与全球意义

    石鸥王雅娴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教材.我们把这种教学概括为"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这既是一种教学活动,又是一种教学文化.为确保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的有效运行,我国教育工作者又创造性地建构了重要的保障及引领体系:考评体系和教研体系.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以教材为中心的考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研,构成了中国特色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文化.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文化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初心与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既是立足中国大地的中国经验,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全球价值.当今,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文化需要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立意,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升华,为全球教育提供超越欧美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思想资源.

    教材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活动教学文化

    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价值意蕴、逻辑依循与建构路径

    李卯刘立德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学教材是对教育学学科知识的系统阐述,是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核心载体.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既是学科发展之需,也是时代发展之要.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建设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取向,具体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奠定思想根基和根本保证是政治逻辑;凸显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价值逻辑;以文化自信为精神硬核,承担培根铸魂重任是文化逻辑;运用系统观念,推动体系内外诸多环节的有机融合是方法逻辑;遵循守正创新,为教育学教材体系建设注入源头活水是实践逻辑.在着力推进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教育学教材体系的建构路径主要包括秉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明晰教育学教材体系建设目标;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筑牢教育学教材体系建设基础;强调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彰显教育学教材体系建设特色;完善教材建设制度,提升教育学教材体系建设质量.

    中国特色教育学教材体系教育学教材体系

    教科书评价的时代境遇与优化策略

    叶波李霞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空间教科书评议是教科书评价的新议题,对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推进教材高质量发展、建设好人民满意的教材具有积极意义.网络空间教科书评议由公共关切与技术赋权、集体记忆与知识普及、信息虚拟与制度现实多维互动建构而成,是教科书的公共产品属性和评价的情感价值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相脱节、理性要求与非理性行为相冲突、网络空间与制度空间相隔离等现实问题,容易形成教科书负面舆情,影响教科书功能的正常发挥.未来,网络空间教科书评议,需要在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三个维度,通过加强制度设计、注重价值引导、实施主体培育,全面提升网络空间教科书评议的公共品质.

    教科书评价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教科书评议教材建设

    新时代跨学科教学的价值旨归、思维转向与实践理路

    朱德全彭洪莉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应然诉求、实然过程和必然结果.跨学科教学以整全育人为价值旨归,具体涵括三重价值,即以倒逼跨学科课程整合为跨学科教学的"结构性"价值、以牵引跨学科主题学习为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性"价值和以形塑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跨学科教学的"迁移性"价值.然而,教师在胜任跨学科教学、指导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上面临跨学科课程设计、跨学科教学协同、跨学科教学评价三大现实挑战,由此呼唤从分立式割裂思维到关系式整合思维的课程思维转向、从点状式分析思维到整体式综合思维的教学思维转向、从结果式测验思维到过程式循证思维的评价思维转向.为此,跨学科教学亟待着力开发跨学科教学课程资源、打造跨学科教学智慧空间和建设跨学科教学师资队伍,以供给教师跨学科教学载体、夯实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和促进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

    新课程改革跨学科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

    依循证据的教学是可行的吗——对"循证教学热"的冷思考

    朱文辉鞠龙芳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有关循证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并逐渐演化为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服务于教育政策研究、提供政策论证依据,循证的旨趣得以形成;追捧实证研究范式、强调证据链条,循证的路径得以奠定;追随实验教育学、营造理想的运作环境,循证的根基得以夯实.以价值为准绳对循证教学进行审视可以发现:证据只是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可能性联系,循证教学存在价值上的知识缺失;证据搭建的因果关系链随时可能断裂,循证教学存在价值方面的功效缺口;证据产生于有针对性的具体运作环境,循证教学存在价值领域的应用缺位.对"循证教学热"进行冷思考,需要以价值为红线划定循证教学的合理限度:教学决策要认清唯证据论的缺陷,基于价值进行全方位的考量;教学实践要转变唯证据论的观念,重视主体层面的非理性价值;教学运作要打破唯证据论的常规,聚焦教学环境的生成契机.

    循证教学证据冷思考价值立场

    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伦理风险与规避进路

    罗儒国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和关键,是深化数字技术与教学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推动教学要素发生创变的同时,也滋生诸多伦理风险,主要表现为伦理关系失序、伦理价值失衡、伦理行为失范、伦理制度失灵等风险样态.教学数字化转型伦理风险的形成是主体数字伦理风险素养缺失、技术不确定性及其固有缺陷、外部规约和保障不足、教学风险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内外多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培育主体数字伦理风险素养、加强数字技术伦理规约、优化教学伦理制度体系、创新教学伦理风险治理范式,是规避教学数字化转型伦理风险的有效路径.

    教学数字化转型伦理风险数字风险素养整体性治理

    学生眼中的"大思政课":价值意蕴、现实境遇及建设思路

    马福运范俊萌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创新,是把理论教育与实践体悟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互融互促的有效手段.来自全国大中学生的92 496份调查问卷显示,在青年学生眼中,"大思政课"具有增强思政课理论教学魅力、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强化思政课学生塑造功能的价值意蕴.在他们看来,近几年的"大思政课"建设成效与问题并存:认同"大思政课"理念,但存在认知模糊现象;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但存在泛化现象;效果评价更加多元,但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现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但教学过程存在动能不足现象.他们认为,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应坚持问题意识,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动态平衡,进一步强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涵育合力、不断健全"大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持续提高教师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构建具有区域特征和校本特色的"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