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课程·教材·教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课程·教材·教法
课程·教材·教法

徐岩 魏国栋

月刊

1000-0186

010-58758977 5875897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

课程·教材·教法/Journal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初、中等教育专业刊物。其宗旨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理论研究,总结和交流改革中小学课程及各科教材教法的经验,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规律。主要内容有: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教材建设、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等。读者对象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征稿启事

    3,封4页

    坚持改革创新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基础教育教材体系

    王日春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基础教育教材是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基础教育教材体系,核心是坚持改革创新.要坚持以守正为前提,把牢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发挥新理念引领作用,推动教材编研更加契合时代要求;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推进教材内容的更新与优化;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探索教材形态的迭代与创新;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教材编—用—评联动机制.

    改革创新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材体系建设

    我国少数民族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历程、经验与展望

    万明钢王红学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依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适时颁布了少数民族教材建设与管理的相关政策.少数民族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少数民族教材建设是国家教材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了探索初创、曲折发展、恢复调整、健全完善四个阶段.总结和研究75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演进、实践经验与教训,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的要求、构建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教材建设与管理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打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础、建设教育强国既重要又紧迫的工作.

    少数民族中小学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政策

    素养本位的教师教材使用层级互动模型建构

    雷浩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核心素养时代,教师教材使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缩小课程实施落差、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构素养本位教师教材使用的互动模型,厘清其实践路径,成为现实所需.分析发现,教师教材使用主要存在层级转化和互动两种视角,在理解教师教材使用方面各有侧重和差异.然而,单一视角的理解可能会弱化教师教材使用过程的复杂性,使其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因此,在以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有必要建构素养本位的教师教材使用层级互动模型,即教师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以及评价和反思教材三个层级及其层级间的互动,以期为揭示教师教材使用过程的"黑箱"提供新的视角.

    素养本位教师教材使用模型建构

    论高质量学科实践的实现路径

    杨澄宇杨九俊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实践中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过程,其中不仅包含知识、技能的获取,也蕴含着丰厚伦理学意义和道德实践的可能,是为了学生的"成人"."实践观"与"课程观"都主张,学科实践的内容必须基于学科内的实践,又必须超越学科,注重跨学科的融汇.我国高质量的学科实践必须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通过本土化地重建学习场景、优化实践活动、促进组织变革、确保实践保障等路径,高品质完成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学科实践学习场景实践活动组织变革实践保障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与实践限度

    吴支奎刘威
    37-4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多门学科知识与方法,开展综合性、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复杂、真实性问题的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融合性、真实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征.跨学科主题学习能促进知识融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突破学科界限,强化课程协同育人;超越表层认知,推进学生深度学习.但受诸多因素制约,跨学科主题学习还存在亟待突破的融合限度、能力限度、机制限度与育人限度.

    跨学科主题学习核心素养跨学科教学

    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的框架、指标与支持系统

    王洋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实施监测是引领课程实施方向、保障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举措.受限于课程实施监测理论研究不充分和实践落实的缺位与错位,当前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亟待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实施监测机制.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机制包括监测框架设计、指标体系建构和支持系统建设.设计课程实施监测框架需要厘清"为何监测、谁来监测、监测谁、监测什么、怎样监测及监测结果如何运用"等问题.课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建构主要借鉴CIPO框架的二维分类方法进行指标建模,运用分解技术、叙写技术完成指标的分类分级和具体描述.课程实施监测的落实需要建设数据采集与分析的信息化系统,根据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建立课程推广与改进系统.

    课程实施课程监测监测机制

    以大概念为灵魂的深度融合教学

    李松林游春蓉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学生多方面素养的整体生成与强健发展需要深度融合教学.作为真正具有整体性的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是促成多向融通、聚焦深层灵魂和生成整体效应的教学.作为具有高度概括性、意义丰富性和广泛迁移力的强有力概念,大概念在深度融合教学中具有灵魂的地位和作用.在内在结构上,作为根本机制的实践任务(外层)、作为基本工具的核心问题(中层)和作为深层灵魂的大概念(内层)是深度融合教学的三根纽带.在操作方式上,以大概念为灵魂的深度融合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是:描述大概念—外显大概念—活化大概念—建构大概念—调用大概念.由此,内在的三层纽带和外在的五个环节共同构成了以大概念为灵魂的深度融合教学模型.

    大概念灵魂深度融合教学

    论评价促进学习的机理和路径

    曾文婕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以评促学的观点已受到认可,但"评"与"学"毕竟是两种活动.为了推进以评促学从理念走向行动,迫切需要研究相应的机理和实践路径.围绕"终结性评价何以促进学习"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认为终结性评价促进学习的机理主要是将"证明已有学习价值"与"创造新的学习价值"融合,进而在实践中改进升级为"学习段评价",发挥评价的终结性、诊断性和形成性作用,让反馈发展为前馈,为"创造新的学习价值"开拓空间.围绕"形成性评价何以促进学习"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认为形成性评价促进学习的机理主要是依凭学习价值理性,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辨识现有学习水平与预期学习结果的最佳差距并加以跨越,由此超越已有形成性评价主要依靠频繁测验的局限,开展"学习性评价",师生就辨识和跨越差距持续对话,同时教师研制出一系列评价工具帮助学生跨越差距.围绕"学生何以自主开展以评促学"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认为学生自主开展以评促学的机理主要是将评价作为学生自主认识、反思和调节学习的活动,这样,让评价成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走向"学习化评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同时担任"学习者"和"评价者"角色,以个性化方式认识、反思和调节自己的学习.

    以评促学学习段评价学习性评价学习化评价评价改革

    论学生兴趣培养中的"被兴趣"问题

    安富海尚佳佳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兴趣培养问题既是家事也是国事,不仅涉及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国家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兴趣"培养中存在按照"他们"对未来的判断规约孩子兴趣的问题.这种兴趣培养中的"被兴趣"现象和"兴趣"选择中功利化倾向,会导致家庭矛盾、师生冲突,影响学生健康发展,不利于我国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兴趣源于个体内部需要,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其形成和发展受环境影响,是认知、情绪和志向相互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学校不仅要深刻认识兴趣之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还要按照兴趣形成和发展的逻辑,为"我"创造丰富的体验空间和包容的成长环境;给"我"营造鼓励性和赞赏性文化氛围;引导"我"深入理解所探究问题的价值;让"我"在自己兴趣领域不断体验高成就感,使"我"的兴趣与崇高理想同向同行.

    兴趣培养"被兴趣"情境兴趣个体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