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昆虫学报
环境昆虫学报

庞义

双月刊

1674-0858

insect1979@yahoo.com.cn,J.Env.Ent@gdei.gd.cn

020-84456131

510260

广州市新港西路105号

环境昆虫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原刊《昆虫天敌》,是由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院士1979年创办,广东省昆虫学会主办的省级学术性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收录的科技类期刊之一。随着我国昆虫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原刊《昆虫天敌》由于名称的局限,接受和发表文章的范围显得太窄,不利于本学科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成果的推广。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新出报刊[2007]390号文件),自2008年1月起《昆虫天敌》将正式更名为《环境昆虫学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44-1640/Q,ISSN1674-085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森林入侵害虫的扫描筛选与初步分析

    徐钦望徐强任利利骆有庆...
    1025-1034,中插1-中插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亟需加强森林入侵害虫的情报信息交流,并大力提高预防生物入侵的能力.为明确全球森林入侵害虫发生现状,分析我国潜在森林入侵害虫风险,本研究对全球各类入侵生物与新发植物有害生物等信息资源进行了系统性扫描,筛选其中的森林害虫种类,建立全球性的森林入侵害虫名录,分析名录物种类群占比,并明确物种在全球的入侵与受管制情况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研究共获得全球主要的森林入侵、新发与管制性害虫315种,并获取了全部物种的种名、分类阶元、寄主树木、受管制国家、入侵国家等信息.从名录物种在目级分类阶元上的占比看,鞘翅目Coleoptera和半翅目Hemiptera占比分别为 45.4%和 27.3%;科级分类阶元上,象甲科Curculionidae占比最高,为25.1%.315种害虫的寄主树木中,35.6%为松科Pinaceae树木,占比最高.入侵或被管制国家数量≥10个的森林害虫共44种.全部害虫中,18种害虫尚未被我国的国门生物安全基础数据信息资源平台收录;我国已有分布的害虫 151 种,现无分布的害虫 164 种;尚无分布的害虫中仅有 48 种被列入了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本研究为全球森林入侵害虫预警与我国潜在森林入侵害虫名录的建立等工作奠定了物种信息基础.

    生物入侵名录潜在入侵生物预警管制性有害生物

    进境粮谷中截获检疫性豆象疫情来源分析

    徐强吴晓薇陈芳颜素娟...
    1035-1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粮食进口大国,口岸截获的检疫性豆象疫情频发,对粮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15-2018年,国内口岸截获至少 19 种豆象类害虫,其中绿豆象截获批次最高.这些豆象主要随进口豆类等粮谷传播,来源复杂,数量大.截获数据显示,缅甸、越南和泰国是截获豆象来源最多的国家,昆明、深圳和南京海关是主要截获口岸.豆象种类多,寄生多种豆类,不同豆象对不同寄主的危害特点也有差异.为有效防控豆象传入和扩散,加强口岸检疫和监测至关重要.

    口岸豆象生物入侵植物检疫风险分析

    四纹豆象和菜豆象对不同波长和光照强度光源的趋避性

    商颖婕倪美虹蒋明星
    1043-1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Fabricius和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Say(鞘翅目:豆象科)是我国农业上的重要检疫性害虫,但两者的趋光性尚未见详细报道.本研究通过室内行为学试验,测定了豆象成虫对5种单色光和不同强度黑光灯光源的趋光率、避光率差异,并观察模拟开舱场景下货物所携带豆象成虫在室内光下的分布情况,以探究利用特定光源诱集这两种豆象成虫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四纹豆象和菜豆象对各单色光源均存在正趋性,趋光率分别为 8.9%~36.6%和 20.5%~33.3%.在各单色光中,绿光(520 nm)对四纹豆象的诱集效果相对较好,该波长下雌成虫和雄成虫趋光率分别达24.4%和36.6%.而蓝光(460 nm)和红光(620 nm)分别对菜豆象雌成虫和雄成虫的诱集效果最好,该波长处两者趋光率皆超过32%;菜豆象成虫对各光照强度黑光灯的趋光率均超50%,远高于四纹豆象;模拟试验发现,光刺激时长可显著影响货物中豆象成虫分布,以见光1 h内豆粒表面以及纸箱内壁可见豆象成虫相对较多.由此可见,四纹豆象和菜豆象对部分光源波长及光照强度有较明显的趋性,其趋光特性存在性别间差异;一定强度的黑光灯可用于菜豆象的诱集,但对四纹豆象无明显诱集效果.本研究结果为两种豆象利用趋光性进行检验检疫提供参考.

    四纹豆象菜豆象趋光性光照强度单色光仓储害虫

    基于RPA-CRISPR/Cas12a的美国白蛾可视化快速检测新方法

    王雅娜于艳雪田茜张柳...
    1051-1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我国重要林业害虫,寄主植物众多且分布范围广泛.本试验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和CRISPR检测技术,构建美国白蛾RPA-CRISPR/Cas12a分子检测体系.根据NCBI数据库中的美国白蛾及近缘种、近似种线粒体CO Ⅰ基因片段信息以及昆虫样本CO I基因测序比对结果为模板,设计美国白蛾特异性RPA引物和CrRNA,通过RPA扩增目标序列,结合CRISPR检测技术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最终该体系灵敏度可检测的最低限度1.0×10-1 ng/µL,较RPA结合普通凝胶电泳提高了100倍,检测体系在30 min内即可实现对害虫的现场快速、可视化、精准鉴定.为美国白蛾现场检测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有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美国白蛾RPACRISPRCas12a可视化快速检测

    基于酶介导双重指数扩增技术(EmDEA)的小火蚁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

    韩蕊滕祎李献锋王临静...
    1059-1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火蚁Wasmannia auropunctata是危害性最严重的入侵蚂蚁之一,对动植物、生态、经济甚至是人类都容易造成严重影响,是我国的重大检疫害虫之一.本研究为实现小火蚁的现场快速精准检测,通过自研程序筛选出小火蚁全基因组中的特异性片段,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基于酶介导双重指数扩增技术(EmDEA)筛选了适用的引物、RNA探针,全部反应所需时间小于20 min,并验证了其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可在短时间内达到极高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最低检出限约为4 ng.这种方法极大程度降低对设备的依赖,简单、快速、特异,为小火蚁的基层检测与现场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小火蚁酶介导双重指数扩增技术(EmDEA)特异性引物RNA探针快速鉴定精准检测

    声学传感技术在昆虫检测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汤怡静黄河清程颖慧高瑞芳...
    1068-1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学传感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实用且有效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农业(作物、树木)和食品安全(谷物、鲜果、干果等)相关领域,在害虫检测、监测预警、生物学研究以及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开发出了一些声测设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几种应用于昆虫检测的声学传感技术,包括碰撞声检测技术、压电传感器技术和超声波检测技术等,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声学传感技术在昆虫检测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传感器昆虫声学技术研究进展

    黑水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周星佑马崇胡斌胡文锋...
    1076-1082,中插43-中插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产养殖作为全球食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然而,这个领域正面临挑战,随着水资源污染和气候变暖,传统的饲料蛋白质来源如鱼粉和大豆,已经不能满足生产所需,急需寻找可持续的饲料蛋白质来源.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作为一种昆虫蛋白资源,近年来备受关注.黑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能够高效地将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饲料蛋白质,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本研究探讨了黑水虻在水产养殖中作为蛋白质替代物的应用,主要关注其对水产的生长性能、经济效益、肉质品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同时,本团队还研究了黑水虻在幼龄阶段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这两方面总结水产养殖中使用黑水虻幼虫作为饲料替代品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

    黑水虻水产养殖可持续蛋白饲料应用

    黑水虻高密度养殖料温监测预警策略研究

    宋瑜叶小梅孔祥平王聪...
    1083-1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实验室盒养方式,在高密度投虫工况下,考察不同深度料温、不同料温监测方式以及不同监测点位等因素对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转化鸡粪原料过程中料温监测效果的影响,以期优选出更有效的黑水虻养殖料温监测预警策略.结果表明,黑水虻养殖物料表面温度明显高于其余深度,随着物料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且各深度料温与表面料温呈正相关关系(P<0.05);热电阻、红外传感器和红外热成像等不同测温方式均可以测量料温,通过对非接触测温方式与热电阻实测物料表面温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红外传感器测温方式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其二次多项式拟合方程精度最高(R2=0.952);从不同测温位置效果分析,整个养殖周期中心点平均料温明显高于四周,可作为黑水虻养殖料温高温预警的主要监测点.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料温调控策略和黑水虻养殖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鸡粪黑水虻高密度养殖料温预警策略

    益生乳酸菌促进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生长及蛋白积累研究

    禹铭洋邵明英余永强张珈...
    1094-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幼虫能够转化有机废弃物如餐厨垃圾等,获得虫体蛋白可以生产畜禽和水产饲料,虫粪可作为优质有机肥.益生微生物在亮斑扁角水虻幼虫处理有机废弃物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乳酸菌对亮斑扁角水虻高效处理有机废弃物的促进作用却鲜有研究.本研究以亮斑扁角水虻幼虫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的乳酸菌到亮斑扁角水虻幼虫处理人工饲料的体系中,评估不同乳酸菌菌株对亮斑扁角水虻幼虫转化人工饲料的影响,以筛选出能够提高亮斑扁角水虻幼虫存活率、转化率以及促进幼虫蛋白积累效果显著的乳酸菌并定义其为益生乳酸菌.通过将乳酸菌添加到亮斑扁角水虻幼虫转化人工饲料体系,初步筛选出3株亮斑扁角水虻益生乳酸菌L4,L7,L8.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后,确定L4为短促生乳杆菌,L7为啤酒促生乳杆菌,L8为植物乳植物杆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益生乳杆菌L4,L7,L8的添加可以显著提高亮斑扁角水虻幼虫鲜重 5.93%,6.41%,9.43%;亮斑扁角水虻转化率也分别提高了 8.01%,7.18%,13.60%;物料减少率则分别提高了 3.47%,4.75%,6.28%.更重要的是,L4,L7,L8 对亮斑扁角水虻幼虫蛋白积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14%,3.13%,4.70%;幼虫蛋白总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 14.40%,14.84%,17.63%.综上,本研究筛选、鉴定并评估了对亮斑扁角水虻幼虫具有益生作用的乳杆菌,不仅能提高亮斑扁角水虻幼虫对人工饲料的转化率,获得更多的虫体生物质,而且能够促进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的蛋白积累提高虫体蛋白质含量,获得高品质的昆虫蛋白.研究结果对揭示亮斑扁角水虻与肠道微生物协同代谢营养物质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亮斑扁角水虻大规模转化有机废弃物中应用潜力巨大.

    亮斑扁角水虻益生乳杆菌协同转化生长蛋白积累

    黑水虻幼虫中肠区块化免疫表达促进特征肠道微生物群落形成

    韩璐滢项方铭孙佳杰刘乘源...
    1104-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水虻 Hermetia illucens L.幼虫肠道中的免疫系统既需要消灭病原体,又要创造有益环境,保留共生微生物.Toll 和免疫缺陷(Immune deficiency,Imd)通路是昆虫肠道内抵御病原体的基本免疫防御机制,然而黑水虻幼虫肠道中耐受共生菌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废弃物(餐厨垃圾、豆渣和鸡粪)中黑水虻幼虫中肠微生物组,发现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肠道中占主导,并且肠道能富集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通过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异单胞菌 Dysgonomonas、摩氏摩根菌属 Morganella、厌氧球菌属 Anaerococcus 最有可能是中肠中的特征菌属,这些菌的存在可能对黑水虻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可以作为判定样品是否属于黑水虻的标准.进一步研究表明后中肠的微生物负荷平均是前中肠和中中肠的 8.56 倍,同时异单胞菌主要在后中肠富集.另外,前中肠和中中肠的抗菌肽表达分别是后中肠的1 645倍和 10.20倍,而负反馈因子在后中肠的表达平均提高了 4.66倍.本研究初步表明黑水虻幼虫肠道可能对微生物具有重塑作用,幼虫在前中肠通过抗菌肽筛选微生物,并在后中肠抑制抗菌肽释放保存共生菌.综上,本研究揭示了黑水虻幼虫肠道免疫的区域化表达可维持抗病原体能力的同时为共生微生物群构建保护区域的"先清除-后招募"机制.

    黑水虻肠道微生物抗菌肽免疫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