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昆虫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昆虫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黄大卫

月刊

0454-6296

kcxb@ioz.ac.cn

010-64807173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昆虫学报/Journal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昆虫学领域学术性刊物。反映我国昆虫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水平和进展。发表有关昆虫系统发育学、昆虫病理学、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药剂毒理学、昆虫分子生物学,以及农、林、牧及医害虫和益虫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办刊宗旨:传播报道昆虫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动态,推动国内外昆虫学界学术交流,发展我国的昆虫学事业,为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意大利蝗卵发育过程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谱

    赵娜叶小芳程文玉宋余...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于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与蜕皮激素(ecdysone,Ecd)在昆虫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明确这两种激素及其代谢相关基因对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卵发育过程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ELISA技术检测意大利蝗卵发育过程中JH与Ecd含量的变化;采用qRT-PCR技术检测JH与Ecd代谢通路的重要基因(JHE,JHEH,DIB和EcR)在意大利蝗卵发育过程的表达模式.[结果]意大利蝗卵滞育阶段(阶段Ⅳ-Ⅵ)的JH含量显著高于早期发育阶段(阶段Ⅰ-Ⅲ)的,滞育后发育阶段(阶段Ⅶ-Ⅸ)JH含量显著下降;Ecd含量于滞育早期(阶段Ⅳ)显著上升,而后显著下降,滞育后发育阶段再次上升.JHE的表达量在意大利蝗卵早期发育阶段和滞育后发育阶段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滞育阶段JHE的表达量较低;JHEH表达量在意大利蝗卵早期发育阶段也先升后降,滞育阶段变化不显著,滞育后发育阶段显著升高;DIB表达量在意大利蝗卵滞育阶段高于早期发育阶段的,在滞育后发育阶段下降;EcR表达量在意大利蝗卵早期发育阶段及滞育阶段均无显著变化,滞育后发育阶段逐渐升高.[结论]意大利蝗卵的发育过程受JH与Ecd共同调控,且JH为调控意大利蝗卵滞育进入的重要激素,Ecd为意大利蝗卵滞育解除的重要激素;意大利蝗卵的JH分解代谢通路在滞育解除前主要由JHE调控,滞育解除后主要由JHEH调控;DIB与EcR通过调节Ecd含量进而影响意大利蝗卵发育.这些结果为深入揭示蝗卵滞育机制奠定了基础.

    意大利蝗保幼激素蜕皮激素JHEJHEHDIBEcR

    型变过程中亚洲小车蝗体内保幼激素滴度及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孙彦楠闫锋高书晶韩海斌...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在不同发育阶段和型变过程中的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JH Ⅲ滴度及其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为阐明保幼激素调控亚洲小车蝗型变中的生理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散居型和群居型亚洲小车蝗不同发育阶段(4和5龄若虫及1,4,7,10,13和20日龄成虫)和3龄若虫群居化处理1,3,5和7 d时亚洲小车蝗血淋巴中的保幼激素JH Ⅲ的滴度变化;用qRT-PCR检测在群居化处理亚洲小车蝗3龄若虫1,3,5和7 d时保幼激素代谢相关的3种基因保幼激素酯酶(juvenile hormone esterase,JHE)基因、保幼激素甲基转移酶(juvenile hormone methyltransferase,JHAMT)基因和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uvenile hormone epoxide hydrolase,JHEH)基因的表达量;利用JH Ⅲ浸液处理散居型亚洲小车蝗3龄若虫后进行群居化处理,测定亚洲小车蝗型变率.[结果]JH Ⅲ在亚洲小车蝗血淋巴中的滴度甚微,在4和5龄两型若虫中最大滴度低于50 ng/mL,在两型成虫中最大滴度低于100ng/mL;JH Ⅲ滴度随成虫日龄增加而升高,13日龄时达到高峰,然后随日龄增加而缓慢下降,两型雌成虫和雄成虫呈类似的趋势;除1日龄成虫外,其他日龄散居型亚洲小车蝗成虫血淋巴中JH Ⅲ滴度均显著高于群居型的;与散居型对照比较,群居化处理3龄若虫1-7 d亚洲小车蝗血淋巴中JH Ⅲ滴度均显著降低.JHE,JHAMT和JHEH基因的表达量在型变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JH Ⅲ浓度增加可有效抑制散居型亚洲小车蝗向群居型转变.[结论]保幼激素JH Ⅲ在亚洲小车蝗两型转变中具有重要作用,JHE,JHAMT和JHEH基因在亚洲小车蝗两型转变过程中可发挥不同的功能.

    亚洲小车蝗保幼激素基因表达散居型群居型型变

    褐飞虱核受体基因NlE75的分子特性和功能分析

    李凯龙王鑫马明勇彭兆普...
    138-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蜕皮激素通过信号级联反应调节昆虫的蜕皮和变态过程,而核受体基因E75是信号通路的早期响应基因.本研究旨在分析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NlE75的分子特性及生物学功能,为褐飞虱的防治和新农药的开发提供新分子靶标.[方法]本研究基于序列比对和同源检索以及褐飞虱转录组数据获得NlE75的cDNA序列,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对其进行cDNA克隆;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NlE75编码蛋白的结构特性;利用MEGA5.0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RT-qPCR检测NlE75及其转录本在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和成虫)、5龄若虫不同组织(头、胸、腹、表皮、翅芽、脂肪体、中肠和足)中和3龄若虫被注射0.2 μg/头20-羟基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20E)后的表达谱.通过注射法进行RNAi敲降褐飞虱3龄若虫20E合成关键基因NlCYP314A1后,利用RT-qPCR检测3龄若虫中NlE75的表达量;通过注射法进行RNAi下调3和5龄若虫NlE75及3龄若虫中其转录本的表达后,利用RT-qPCR检测3龄若虫中NlE75及其转录本的表达量,观察敲降NlE75对褐飞虱3和5龄若虫蜕皮和变态的影响,分析NlE75的5个转录本的相互调控关系.[结果]克隆获得褐飞虱NlE75的5个转录本,分别命名为NlE75A,NlE75B,NlE75C,NlE75D和NlE75E(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N086330,ON086331,ON086332,ON086333和ON086334),其编码蛋白均具有典型的核受体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其与人体虱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和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的E75蛋白聚在一起.RT-qPCR结果显示,NlE75基因5个转录本具有不同的发育和组织表达特性;NlE75A和NlE75D的表达量在褐飞虱各发育阶段均较低,NlE75A,NlE75B和NlE75C的表达动态与NlE75 一致,NlE75D在4龄和5龄蜕皮前表达量增至最高,而NlE75E在成虫中的表达量最高;NlE75 5个转录本在5龄若虫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 NlE75B,NlE75C,NlE75D和 NlE75E在足中高表达,而NlE75A在脂肪体中高表达.20E诱导后4和8 h时,处理组NlE75的表达量较对应的对照组分别上调了 4.7和5.0倍,而RNAi干扰褐飞虱NlCYP314A1后48 h时处理组NlE75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注射dsGFP)极显著下调了 47.8%;RNAi结果表明在3龄若虫中注射dsNlE75后导致褐飞虱蜕皮困难,出现畸形虫体;在5龄若虫中注射dsNlE75导致褐飞虱变态终止,出现畸形虫体;3和5龄若虫注射dsNlE75均无法完成蜕皮过程并最终100%死亡.只有对5个转录本均干扰后才出现畸形表型,而对单一转录本干扰后则不出现畸形表型,说明NlE75基因5个转录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调控关系.[结论]褐飞虱中NlE75基因具有5个转录本,具有不同的发育和组织表达特性;RNAi结果表明,NlE75基因5个转录本存在明显的功能冗余现象,NlE75基因在褐飞虱蜕皮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褐飞虱核受体NlE75转录本RNAi蜕皮

    褐飞虱成虫不同密度和取食时长胁迫下水稻植株的生理生化响应

    赵文华杨光梅刘雨芳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褐飞虱Nilaparva talugens不同密度与取食时长胁迫下水稻植株生理生化响应.[方法]在褐飞虱成虫3个密度(2,4和8头/株)与4个取食时长(6,24,48和96 h)的组合处理后,应用生物化学分析方法检测水稻植株中叶绿素(chlorophyll,Chl)与总蛋白(total protein,TP)含量,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与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未接种褐飞虱成虫)相比,取食6 h时,低密度(2头/株)褐飞虱成虫引起水稻植株中Chl含量显著降低,TP含量和PPO活性显著升高;高密度(8头/株)褐飞虱成虫引起水稻植株中Chlb和总Chl含量、TP含量及LOX和POD活性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取食24 h时,低密度褐飞虱成虫引起水稻植株中Chl含量和PPO活性显著降低,LOX,T-SOD和POD活性显著升高,高密度褐飞虱成虫引起水稻植株中Chl含量和PPO活性显著升高,T-SOD和POD活性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褐飞虱成虫取食48 h时,低和中(4头/株)密度组水稻植株中Chl含量及T-SOD和POD活性显著降低,TP含量显著升高;取食96 h时,高密度组水稻植株中Chl含量和T-SOD活性显著降低,TP含量和POD活性显著升高.[结论]褐飞虱成虫不同密度与不同时长的取食胁迫均引起水稻植株中Chl与TP含量,及LOX,PPO,T-SOD和POD活性的变化,变化强度与响应时间因褐飞虱成虫取食密度不同有明显差异.

    褐飞虱取食胁迫水稻诱导反应酶活性

    荻草谷网蚜唾液蛋白SmHMp1的基因克隆及基于HIGS技术的功能分析

    王晗尚哲明刘晓明刘德广...
    15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大害虫之一,其唾液中存在许多功能各异的效应蛋白,在取食过程中参与蚜虫-植物互作.本研究旨在探索荻草谷网蚜唾液蛋白SmHMp1在该蚜虫取食和繁殖过程中的功能,探索其作为沉默靶标用于防治荻草谷网蚜的可行性.[方法]基于荻草谷网蚜唾液腺转录组数据,克隆荻草谷网蚜SmHMp1的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RT-qPCR技术测定荻草谷网蚜不同发育阶段(1-4龄若虫以及无翅成蚜)、无翅成蚜不同组织(唾液腺、头、胸、腹、胚胎以及整虫)、不同翅型成蚜(有翅成蚜和无翅成蚜)以及取食不同饲料(人工饲料和小麦苗)的无翅成蚜中SmHMp1基因表达量;以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确定SmHMp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构建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重组病毒载体,利用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HIGS)沉默荻草谷网蚜SmHMp1基因后,通过解剖、生命表和刺探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分析SmHMp1基因沉默对荻草谷网蚜生长发育、繁殖和取食的影响.[结果]克隆获得荻草谷网蚜SmHMp1(GenBank登录号:OP021692)cDNA全长序列,其开放阅读框长426 bp,编码141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其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6.2 kD,理论等电点8.74,N端具有长度为19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系统发育分析显示,SmHMp1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未注释蛋白 LOC100165393 precursor(GenBank 登录号:NP_001155659.1)亲缘关系最近.RT-qPCR结果表明,荻草谷网蚜SmHMp1在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1龄若虫期表达量最高,随发育时间总体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SmHMp1在无翅成蚜唾液腺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不同翅型成蚜中,SmHMp1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取食不同饲料(人工饲料和小麦苗)的荻草谷网蚜无翅成蚜中SmHMp1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SmHMp1蛋白定位于烟草细胞膜与细胞核.在接种BSMV-SmHMp1重组病毒小麦上取食的荻草谷网蚜无翅成蚜中SmHMp1表达量极显著下降至对照组(接种BSMV-GFP)的43.64%;沉默SmHMp1荻草谷网蚜无翅成蚜8日产蚜量和胚胎数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54.17%和46.25%;韧皮部取食时间显著缩短至对照组的64.95%.[结论]唾液蛋白SmHMp1在荻草谷网蚜取食和繁殖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作为HIGS靶标防治荻草谷网蚜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分子水平上的蚜虫-寄主互作和发展针对荻草谷网蚜的绿色防控手段.

    荻草谷网蚜唾液蛋白效应子亚细胞定位基因沉默

    绿豆象气味受体基因的克隆和时空表达谱

    郑海霞张敏魏国华崔小林...
    171-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触角4个普通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基因,明确这些OR基因在绿豆象不同日龄雌雄成虫组织中的表达谱,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绿豆象成虫触角转录组数据,预测绿豆象OR候选基因;利用RT-PCR克隆绿豆象4个OR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PCR检测这4个OR基因在绿豆象雌雄成虫不同组织(触角、不含触角的头、腹、足和翅)中以及1,3和5日龄雌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结果]根据预测的基因序列,克隆得到4个绿豆象气味受体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CchiOR8,CchiOR10,CchiOR16和CchiiOR39,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W732665,MN832705,MW732664 和 MN832706;编码的氨基酸数目分别为 369,352,400 和367.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CchiOR8,CchiOR10和CchiOR16均与大猿叶甲Colaphellus bowringi的同源蛋白亲缘关系较近,而CchiOR39与果蝇Drosophila biarmipes和拟果蝇D.simulans的同源蛋白聚在一起.qPCR结果显示,这4个OR基因在绿豆象雌雄成虫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均在触角中高表达;CchiOR10和CchiOR39在雌成虫触角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在雄成虫触角中的,CchiOR16在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雌成虫触角中的,而CchiOR8在雌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此外,绿豆象成虫触角中4个OR基因的表达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日龄差异,CchiOR8,CchiOR16和CchiOR39在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均先升高后降低,都在3日龄时表达量达到最高;CchiOR10在雄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低,且在不同日龄之间无显著差异.CchiOR8和CchiOR16均在5日龄雌成虫触角中表达量达到最高,而CchiOR39和CchiOR10在1日龄雌成虫触角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日龄的.[结论]4个绿豆象CchiOR基因均在成虫触角中表达量较高,推测其在绿豆象嗅觉识别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绿豆象触角气味受体基因克隆组织特异性表达

    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意大利蜜蜂工蜂过程中nce-miR-10660及其靶基因表达谱

    张凯遥张文德王紫馨胡颖...
    181-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为探究nce-miR-10660调控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侵染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Stem-loop RT-PCR对前期鉴定到的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ce-miR-10660进行表达验证,再通过Sanger测序验证nce-miR-10660的序列.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和分析nce-miR-10660的靶基因.通过RT-qPCR检测nce-miR-10660及其靶基因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过程中中肠中的表达谱.[结果]Stem-loop RT-PCR和Sanger测序结果分别证实了 nce-miR-10660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孢子中的表达和真实存在.靶向预测结果显示nce-miR-10660共靶向RRDRP和RCDP 42等9个基因;分别有2和6个靶基因可被分别注释到KEGG数据库中的4条通路和GO数据库中的23个条目.RT-qPCR结果显示,相较于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后1 d时意大利蜜蜂工蜂中肠中nce-miR-10660的表达量,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后2 d时意大利蜜蜂工蜂中肠中nce-miR-10660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后4,6和8 d时意大利蜜蜂工蜂中肠中nce-miR-10660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后4,6和8 d时意大利蜜蜂工蜂中肠中靶基因RRDRP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表达;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后2,4,6和8 d时意大利蜜蜂工蜂中肠中靶基因RCDP42的表达量显著下调.[结论]nce-miR-10660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孢子中真实存在和表达;nce-miR-10660及其靶向的RRDRP和RCDP 42在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意大利蜜蜂工蜂过程中差异表达;nce-miR-10660 通过正调控RRDRP和RCDP 42表达潜在参与调节东方蜜蜂微孢子虫侵染.

    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意大利蜜蜂nce-miR-10660靶基因表达谱

    果蝇CYP6G1真核表达及其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体外代谢

    邵晨施雨朱语彤程家高...
    190-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CYP6G1是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体内重要的P450酶,其底物谱广泛,除了介导黑腹果蝇对DDT的抗性之外,还与其对新烟碱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密切相关,但目前CYP6G1的代谢功能与黑腹果蝇抗药性之间的因果关系还缺乏一些直接证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建立Bac-to-Bac昆虫杆状病毒真核表达系统,功能性地表达了果蝇细胞色素P450酶CYP6G1,以吡虫啉为阳性对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分析CYP6G1对噻虫啉和噻虫嗪的体外代谢情况.[结果]孵育2 h后,重组CYP6G1能够羟基化吡虫啉和噻虫啉,使它们的含量分别减少17.6%±7.1%和4.2%±2.3%;重组CYP6G1可以促进噻虫嗪转化为噻虫胺,使噻虫嗪含量减少5.8%±2.1%.[结论]本研究结果为果蝇CYP6G1的结构功能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黑腹果蝇细胞色素P450CYP6G1Bac-to-Bac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功能研究杀虫剂体外代谢

    灰飞虱翅型及翅发育基因对长、短翅定向选择的响应

    王汝琳刘向东
    200-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稻飞虱翅型调控的分子机理已较为清楚,但是在长、短翅品系不断纯化过程中翅型及翅发育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还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长、短翅品系的翅长、翅重及翅发育基因对翅型定向选择的响应,以期为明确灰飞虱翅型的遗传进化规律提供参考.[方法]在恒定条件下对灰飞虱长、短翅型分别进行14和13个连续代次的定向选择,建立长翅型和短翅型品系;测定各选择代次中两品系的长翅和短翅率、翅长和翅重;并采用qPCR方法测定翅发育基因InR1,InR2和FoxO的相对表达水平;通过比较长、短翅型品系的翅型指标和基因表达水平在各选择代次间的差异来表征翅型及翅发育基因的选择响应.[结果]长翅型和短翅型分别进行连续14和13代的定向选择,灰飞虱长翅型品系的长翅率以及短翅型品系的短翅率在各选择代次间均显著上升,均已保持在95%左右.随着选择代次的增多,长翅型品系的翅长不断增长,短翅型品系的翅长不断缩短,长、短翅型品系的翅重均呈变轻趋势.长翅型品系3龄若虫的InR1和InR2相对表达水平随选择代次的增多而下降,但FoxO相对表达水平不随选择代次变化;短翅型品系InR1,InR2和FoxO在3龄若虫中的相对表达水平随选择代次增多呈现上升趋势;这3个基因在成虫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对长和短翅型的选择响应不明显.[结论]灰飞虱翅型对定向选择有明显的响应,选择翅型的比率显著上升并保持在高水平;长翅型品系经定向选择后翅变长、变薄,短翅型品系的翅则变短、变轻;多世代定向选择长翅型抑制了若虫的翅发育基因InR1和InR2的表达,而短翅型的多世代定向选择则激活了其表达,从而促进翅型纯系的形成与保持.研究结果预示灰飞虱种群能向长、短翅型纯系两个方向进化.

    灰飞虱翅多型性定向选择翅长翅重胰岛素受体基因表达水平

    镉胁迫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的影响

    王杰刘莎甘甜邸宁...
    209-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镉胁迫对植食性昆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影响以及是否通过"bottom-up"级联效应影响赤眼蜂Trichogramma的寄生能力.[方法]在室内调查了孵化24 h内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添加了不同浓度(0,0.2和51.2 mg/kg)Cd2+的饲料后,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力(单雌产卵量)和子一代卵内镉含量,并调查了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成蜂对低浓度(0.2 mg/kg)Cd2+胁迫的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能力及偏好性.[结果]与对照(正常人工饲料)相比,人工饲料中0.2和51.2 mg/kg Cd2+均导致草地贪夜蛾幼虫历期显著延长、雌蛹重显著降低;高浓度(51.2 mg/kg)Cd2+处理下草地贪夜蛾的化蛹率、成虫羽化率、成虫寿命和单雌产卵量均显著降低;而低浓度(0.2 mg/kg)Cd2+处理下草地贪夜蛾的单雌产卵量略高于对照,且低浓度Cd2+胁迫下草地贪夜蛾卵的镉含量为1.03 mg/kg.松毛虫赤眼蜂成蜂对0.2 mg/kg Cd2+胁迫的草地贪夜蛾卵24 h的寄生率约为52%,显著高于对照,而子一代松毛虫赤眼蜂的成虫羽化率和雌性占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当单独或同时提供0.2 mg/kg Cd2+胁迫卵与对照卵时,松毛虫赤眼蜂成蜂对镉胁迫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率均显著高于对对照卵的寄生率;而单独或同时提供这2种寄主卵时松毛虫赤眼蜂子一代成虫羽化率和雌性占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镉胁迫能够影响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力,且饲料中的镉能够从草地贪夜蛾幼虫传递到卵内,并影响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能力.

    草地贪夜蛾镉胁迫植食性昆虫传递赤眼蜂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