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昆虫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昆虫学报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

黄大卫

月刊

0454-6296

kcxb@ioz.ac.cn

010-64807173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昆虫学报/Journal Acta Entom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昆虫学领域学术性刊物。反映我国昆虫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水平和进展。发表有关昆虫系统发育学、昆虫病理学、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药剂毒理学、昆虫分子生物学,以及农、林、牧及医害虫和益虫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办刊宗旨:传播报道昆虫学研究最新成果和动态,推动国内外昆虫学界学术交流,发展我国的昆虫学事业,为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真社会性昆虫级型结构及寿命分化行为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马强党晓群马振刚周泽扬...
    969-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社会性昆虫,如膜翅目(Hymenoptera)的蜜蜂、蚂蚁和黄蜂,以及蜚蠊目(Blattodea)的白蚁,尽管在一个群体中遗传背景和遗传基础一致,但它们在形态、行为及生活史上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大多数真社会性昆虫表现出不同的级型结构和寿命分化,在这些结构中王后往往比职虫的寿命更长,且繁殖能力仅由一个或几个王后拥有,而其他群体成员只能充当职虫.然而,在某些物种中,级型结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个体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线索从一个级型或行为表型切换到另一个级型或行为表型.由于不同的级型之间通常有共同的遗传背景,因此真社会性昆虫群体内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之间的基因转录差异造成的.这就意味着以修饰基因表达而不改变基因序列本身为特征的表观遗传机制可能在真社会性昆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的证据表明,DNA/RNA甲基化、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和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在级型结构、寿命分化和衰老等多个方面影响真社会性昆虫.本文对这些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其在昆虫中不同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加深对真社会性昆虫起源及其行为演化的理解和认识.未来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可在抗衰老药物的研发、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减缓生物体的衰老进程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表观遗传学真社会性昆虫级型结构寿命分化衰老

    昆虫的气味景观:从气味扩散到害虫防控

    焦龙谭荣荣陈勋王红娟...
    97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所接收的气味集合即昆虫的气味景观.昆虫依赖于对气味景观的感受和分辨,完成目标定位、取食、交配、产卵等生命活动.通过气味景观管理可操控昆虫的行为,达到防控害虫的目的.本文从昆虫气味景观的组成和扩散,气味景观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影响气味景观的因素,昆虫对气味景观的感知和分辨,以及气味景观管理在害虫防控上的应用等方面对昆虫气味景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昆虫气味景观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对昆虫而言,目标物释放的气味被气流击散成羽状,并与空气中携带的背景气味混合,共同构成了气味景观.昆虫沿目标物气味进行目标物的搜寻和定位,目标物气味的形状、组成、浓度等可影响昆虫的行为;背景气味则起到补充、警示等辅助作用,不同背景气味对昆虫的目标定位有协同或干扰作用.环境中温湿度、光照、重金属元素以及植物病虫害等是影响昆虫气味景观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昆虫通过嗅觉受体捕获气味景观,并将气味信号沿嗅觉神经输送至触角叶等嗅觉中枢.而后,气味景观在昆虫嗅觉中枢中以基本编码或构型编码的模式被解析.背景气味对昆虫目标定位的影响可能是不同气味分子在嗅觉感知和编码过程中的相互加成、竞争性结合及信号串扰的结果.目前,基于对气味景观的管理衍生出了昆虫行为调节剂、外源激发子、选育可释放抗性挥发物的作物品种、"推-拉"技术、天敌支持型植物系统等多种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今后需进一步深入解析昆虫分辨气味景观的行为学、电生理学和神经学机制,并对气味景观管理相关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优化和集成化,以期构建科学、高效的气味景观用于害虫防控.

    昆虫气味景观气味扩散嗅觉行为气味感知气味分辨挥发物绿色防控

    褐飞虱E3泛素连接酶基因NlHECTD2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罗怡郭莹莹熊振泽宋阳...
    992-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E3泛素连接酶基因NlHECTD2的分子特性、表达模式及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褐飞虱转录组数据,PCR克隆NlHECTD2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检测NlHECTD2在卵、1-5龄若虫、初羽化24 h内雌成虫和1-5日 龄雌成虫中及3日龄雌成虫头、胸、腹、肠道和卵巢中的表达量;初羽化褐飞虱雌成虫单头注射0.05μL dsNlHECTD2(5 000 ng/μL),利用 qRT-PCR 检测 RNAi 后 24,48 和 72 h 时 NlHECTD2 的表达量,并检测褐飞虱血淋巴中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nt,YLS)的数量、褐飞虱雌成虫存活率、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克隆获得了褐飞虱NlHECTD2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XM_039427060.1),其开放阅读框长2 850 bp;NlHECTD2编码950个氨基酸,无信号肽,包含1个具有泛素连接酶(E3)亚类的C端催化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N1HECTD2与半翅目其他昆虫HECTD2s聚为一支,与烟粉虱Bemisia tabaci HECTD2亲缘关系最为接近.qRT-PCR结果显示,NlHECTD2具有明显的时空表达特异性,在褐飞虱3日龄雌成虫腹中的表达量最高.RNAi结果显示,与注射dsGFP对照比较,注射dsNlHECTD2 能够显著抑制NlHECTD2的表达量,使褐飞虱血淋巴中的YLS数量极显著下降,导致褐飞虱雌成虫存活率、单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极显著下降.[结论]NlHECTD2与褐飞虱体内YLS释放到血淋巴这一过程紧密相关,并在褐飞虱的生长发育及繁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褐飞虱防控的潜在靶标.

    褐飞虱NlHECTD2类酵母共生菌RNA干扰基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