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王凯

季刊

1008-9640

kfjyxb@126.com

0378-2115115

475004

河南省开封市东京大道中段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教育教学,促进学术繁荣,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宗旨;突出学术性、师范性和地域性的办刊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谈两宋时期重庆移民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杜春梅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因.在饱受战乱的两宋时期,有大量的人口迁移至重庆,移民迁移的过程也是重庆教育发展的过程.经过两宋长时期的发展,重庆的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风气增强、书院增多和科举人数增加几个方面,不过也存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两宋时期重庆移民教育影响

    楚地帛画研究综述

    高宇璇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帛画多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故土,与其时其地的楚文化息息相关.本文首先叙述楚地帛画的考古发现,随后对一些重要帛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中可以窥见学界对帛画研究发展的脉络.

    楚地帛画研究现状研究综述

    形而上视角下翻转与社会历史观的范式演进

    张大圣
    8-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形而上学经历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哲学的客观视角,到近代哲学的主体视角,再到现代哲学努力突破形而上思维的中介视角的三次翻转,相应地推动了社会历史观研究范式的三次革命性的演进.通过探索在不同时代精神和认知视域下,人们认知和反思社会历史观的范式演进,可为理解社会历史观提供一个历史与逻辑、时代与精神相统一的架构,对于在理论回溯中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也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社会历史观形而上学范式演进

    阿尔都塞对"合力论公式"的诘难及反批评

    张晓阳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都塞是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主要诘难者,他认为合力本质上是无意识的、"合力论公式"会陷入认识论的真空、合力的结果不可能是历史事件以及"合力论公式"跌入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事实上,这一诘难是由于阿尔都塞未能认识到恩格斯"合力论公式"现实物质前提以及物质生产实践作用,抽象地认识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及其公式所致.要完整、准确地认识恩格斯的"合力论公式",就要区分多元决定论与一元决定论,正确解读"合力论公式"的深刻内涵.

    阿尔都塞"合力论公式"诘难

    探析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讽谏寓言

    王芷晴
    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讽谏寓言作为劝说君王的主要工具,引用的寓言要极具说服力,才可使君王听信并接受建议.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讽谏寓言的数量较多,可从中分析出诸子自身特有的思想观念与流派特征.本文对讽谏寓言的含义与类型进行分析,并通过举例分析的方式,阐述讽谏寓言的传播形式,力求以全面的视角,尝试对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讽谏寓言进行深入探究.

    先秦诸子散文讽谏寓言传播形式

    韩彦直《永嘉橘录》成书原因初探

    陈洁
    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彦直是武将韩世忠的儿子,其军事才能在主张和平的南宋前期无法施展,在行政上又因与统治集团的理念相悖,所以无法入主行政中枢.而南宋重文轻武的政治生态,为韩彦直创作《永嘉橘录》提供了动力.北宋以来,士大夫谱录著作的增多为韩彦直的创作提供了方向,北人南下喜食柑橘则为他提供了明确的创作目标.《永嘉橘录》实际上是韩彦直在南宋初年证明自身价值、实现自我认同的产物.

    韩彦直《永嘉橘录》南宋初年成因

    五四运动前后杜亚泉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辨

    宋歌
    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步显现出来,引起了中国思想界对于东西方文化该如何选择的论战和拯救中国社会之路到底走向何方的思考.杜亚泉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思辨,既有对于东西方文化各自特点的标榜,也有对于二者弊病的抨击,以及对二者未来发展的认识.通过梳理和分析杜亚泉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与态度,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其为何会提出"调和思想",进而认识到其"调和论"的本质.

    "五四运动"东西方文化论战杜亚泉调和论

    20世纪30年代鲁迅的都市创作分期

    郁欣
    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一个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研究价值,最后的这十年鲁迅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停留?上海对他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鲁迅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创作的作品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他在以上海这一大都市为背景下进行的最后一个时期的作品创作以及其思想历程,并对这一时期的作品进行具体分期,对鲁迅的整体研究具有补充性意义.

    鲁迅创作分期蛰伏期战斗期平和期

    "媒介即讯息"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价值研究

    鹿茸茸
    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内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研究犹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其"媒介即讯息"理论在传播学和文艺美学领域更是广受欢迎,但它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潜在价值.笔者不揣谫陋,重新审视"媒介即讯息"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媒介即讯息文学理论新变

    城乡观念冲撞下新生代农民工角色认同中的矛盾——以《北京候鸟》为例

    向奕源
    2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下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受到诸多现代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具有部分现代性体验,随之也形成了一定的城市性思维.但是,城市化带来的思想和生活观念的变化,不足以使农民工的传统思想完全改变.城市化带来的思想启蒙,在遇到传统观念时,两相冲撞,使得受这一影响的农民工表现出对于自我角色认同的矛盾性.本文将以《北京候鸟》为文本,分析城乡观念冲撞下新生代农民工角色认同中的矛盾.

    新生代农民工角色认同《北京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