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王凯

季刊

1008-9640

kfjyxb@126.com

0378-2115115

475004

河南省开封市东京大道中段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教育教学,促进学术繁荣,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宗旨;突出学术性、师范性和地域性的办刊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玉观音抑或欲观音——《碾玉观音》中"玉观音"意象浅析

    齐璐雅
    2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碾玉观音》是宋人话本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文本中"玉观音"这一意象对于挖掘作品主题意义有着重要作用.作者以物联人,以物组事,通过玉观音的制造者、受用者和关联者这些人物的遭际,揭橥出《碾玉观音》创作的主题意义——惩欲劝善,并形成了传统"玉观音"意象与其背后"欲观音"意象的文化交锋.从这一个案还可看出宋代佛教、理学所倡导的"戒欲""灭欲"理念与市民审美情趣、价值诉求之间的矛盾与纠结,而这样的矛盾与纠结在其他宋元话本中也普遍存在着.

    《碾玉观音》玉观音叙事意象主题意义

    莫言的文学存在以及汉语小说文化意义

    吴佳佳
    2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骄傲.但莫言的实际意义远不止他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点.对评论者和一般的读者而言,莫言的意义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方面,更是立体地体现在他写作中的内容意义、他的创作里的思想观点之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中国文学界的一次振奋,更是对汉语小说界的一次鼓励.对汉语小说界来说,莫言作品中的文化存在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从莫言的文学存在的具体内容谈起,以莫言的汉语小说为基础,探讨莫言文学存在对汉语小说的文化意义.

    莫言文学存在汉语小说文化意义诺贝尔文学奖

    穿梭于回忆与现实的自我审判与自我赎救——评弋舟中篇小说集《刘晓东》

    周珊伊
    2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弋舟的中篇小说《刘晓东》勾勒了面相多变却承载着同样的精神症结的中年群体"刘晓东",藉由在现实和回忆之间的穿梭完成了对于理想主义年代深刻的反思与揭穿.本文深入探析了《刘晓东》中弋舟对于"70后"集体精神症候独特的历史叙事与反思以及对代际关系的构建与思索.

    弋舟《刘晓东》群体症候历史叙事代际关系

    论张庆国小说中的城市叙事

    鲁玉祥
    3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作为最贴近人们的活动场域和生存空间,已成为作家文学想象的灵感资源,故此,张庆国着眼于自身城市经验创作了一批都市小说,将自身文学创作推向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历史空间.本文将从张庆国城市小说的写作特征、婚恋主题、异化问题等多个角度探究张庆国的作品风格与文学特质.

    张庆国城市叙事婚恋异化

    从简·爱成长的心路历程解读基督教思想的正向影响

    刘素梅
    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督教为西方的社会秩序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西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标明了坐标,所以,解读西方文学中的那些经典形象,应该基于他们的文化传统,这样才能更深入地领悟艺术形象的真谛.本文将从简·爱的自我约束、自我审视、自我放逐三个方面来解读基督教思想对简·爱的深刻影响.

    简·爱心路历程基督教思想

    《孤独的割麦女》文体分析

    余结飞
    3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割麦女》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一个高地姑娘所唱的悲伤歌曲,表达了姑娘内心的真实感受.本文将主要分析《孤独的割麦女》的文体,探讨诗歌中的语态、格律、措辞和意象等对全诗意义的影响.

    华兹华斯格律措辞意象

    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反讽叙事

    陈琳琳
    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自视的"精心之作",也是福克纳试验其叙事策略的实验性作品.该小说由十五个人物的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这些内心独白主要围绕艾迪·本德仑的去世和葬礼展开,其间穿插了每个人物对往事的回忆、对当下人事的看法以及内心的隐秘.本文将从反讽角度出发,阐发该作中存在的视点反讽和语调反讽.

    《我弥留之际》视点反讽语调反讽

    日语语言推广政策及对汉语推广的启示

    高晓菲
    3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提和保证.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的推广政策、机构、测试模式、师资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找出汉语推广可以借鉴的经验,以促进汉语在全球的推广和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语言推广政策推广机构中日比较

    基于目的论视角的《一个地主的死》翻译策略分析

    白雪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基于目的论视角分析余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死》英译本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安德鲁·琼斯在忠实于源语的基础上,用意译、直译、省译、释译和注译五种灵活灵动的翻译策略,有效地传递了原作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译者比较理想地达到了源文本想要实现的阅读效果和美学追求,虽然有些小瑕疵,但译者采用的表达通常使目的语读者一目了然,获得了充分的语境效果,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了一定贡献.

    《一个地主的死》安德鲁·琼斯目的论翻译策略

    国外口语认知流利性研究成果分析

    李睿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口语认知流利性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口语认知流利性的定义及构成因素、口语认知流利性的研究价值、口语认知流利性的研究方法及口语认知流利性的测量指标.

    口语认知流利性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