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王凯

季刊

1008-9640

kfjyxb@126.com

0378-2115115

475004

河南省开封市东京大道中段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教育教学,促进学术繁荣,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宗旨;突出学术性、师范性和地域性的办刊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大人先生传》看阮籍赋文的特点

    龚莎莎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是"文学觉醒"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辞赋作品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对后代诗歌、散文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大人先生传》蕴含着了阮籍超尘逍遥的人格理想,在文学技法上同样代表了阮籍的最高文学创作水平.在文中,阮籍突破性创新了主客问答形式,用瑰丽夸张的想象塑造了理想人格境界的"大人先生",整篇文章奔放酣畅、华美飘逸又丰满厚重,是魏晋赋文的代表作.

    玄言赋《大人先生传》阮籍主客问答

    论邵雍诗歌对主体心性的自主表达

    宋昆朋
    3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较于"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邵雍注意到了诗歌对情感的"调性"功能,因而其创作了许多自主表达心性的诗歌,通过诗歌反观主体心性,消解和规避激进、虚假情绪,实现对情绪的理性化规约.这主要是源于邵雍对"天爵"型儒者人格的追求,即通过心性涵养的功夫达到风雨不凌的人生境界.

    邵雍心性中和天爵

    浅析黄淳耀的《和陶诗》

    张红晶
    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淳耀的《和陶诗》写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时先生四十岁,正值甲申之变.在《和陶诗》中,黄淳耀表达了对陶渊明精神的向往,以及对明朝末年政治的复杂心情.另外,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其诗中也有对时间与生死的独特思考.

    黄淳耀《和陶诗》思想内容

    试析薛宝钗"工于算计"——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人物关系为例

    李小沛
    3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举止言谈都是十分符合其身份认知的,能够体现出其封建正统思想.从她周边的人物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主要是她与林黛玉和莺儿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不难发现,很多方面她深受诟病,"工于算计"之处恰巧是合情合理,出于其大家闺秀本能的,她并不是有意而为之,更谈不上算计他人.

    薛宝钗林黛玉莺儿工于算计

    反传统的歌唱——浅析王朔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李孟园
    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朔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著名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不仅拥有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还被许多影视公司看中,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由于影视作品风靡,王朔在中国20世纪末的社会转型期间成为颇具社会轰动效应的人物.王朔的小说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渊源较深,其作品中体现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本文将从王朔现象以及王朔小说中的语言、人物和文化意蕴方面着手,探讨王朔现象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王朔现象反传统世俗化碎片化叙事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以《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为例

    陈建魏榕
    3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考察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从通时、内部的视角出发,选取时代相近的不同体裁的作品,找到中国形象在这些作品中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形象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发生的通时改变.此外,在理清流变的基本脉络后,本文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形象发生通时改变的背景与原因.对于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变化而言,历时视角下的时间变化并不是导致这一形象发生改变的唯一原因,文本作者所属阶层、文本体裁等因素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形象《和汉朗咏集》《今昔物语集》日本古典文学

    拉丽塔·塔德米《凯恩河》中的原型意象分析

    刘菡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丽塔·塔德米是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她的第一部小说《凯恩河》讲述了19世纪30年代生活在路易斯安那州种族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她的母辈们的故事.在《凯恩河》中,拉丽塔·塔德米运用了丰富的原型意象,如网意象、河流意象、玫瑰花和花园意象、被子意象,深刻再现了蓄奴制下黑人女奴的悲惨生活,塑造了在逆境中为子女作出牺牲的独立坚强的黑人女性形象,并让奴隶制下黑白混血儿的声音得以被听见.

    拉丽塔·塔德米《凯恩河》原型意象

    《天佑孩童》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郑加
    4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从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他人关系、人与自我关系三个层面,以求真、求善、求圣为切入点,分析托尼·莫里森新作《天佑孩童》中的伦理因素.同时,还结合该作品对于美国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对其所提倡的伦理观点与道德原则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天佑孩童》这部作品提供参考.

    托尼·莫里森《天佑孩童》文学伦理学批评

    同床异梦的背后:《野草在歌唱》的空间解读

    石倩
    4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中,主人公玛丽和迪克虽名为夫妻,却始终过着同床异梦的生活,未曾真正进入过彼此的精神世界.根据空间理论,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并非一个静态停滞的容器,而是具有人物表征和心理表征的动态场域.本文拟立足于此,从作为时间表征的空间、作为人物表征的空间及空间"冲突"与人物矛盾三方面来分析特纳夫妇在精神上的疏离状态.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空间

    以库恩范式理论分析文学范式的转换

    肖艳艳
    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库恩范式理论,原本是托马斯·塞缪尔·库恩用来阐述其自然科学革命的发生与转变的理念.但是,由于其"范式"概念的共性,除适用于自然科学实验领域外,也广泛适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本文简单介绍了库恩的范式理论,根据库恩范式理论分析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四次范式转换,即以世界、作家、读者、作品为中心的不同变更,并指出文学范式转换与库恩范式理论不可通约性的不同之处.

    库恩范式理论文学范式范式转换不可通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