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

祁书彦

半月刊

1674-6708

cpcst@126.com

010-64465953,64465945,5747785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传播/Journal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科技传播》杂志于2009年7月中旬创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是值得信赖的优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文章在各单位均可用作调职、职称评定、升学、就业、以及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本刊的发行对象主要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以及各大专院校的师生等。 《科技传播》以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科技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发展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原则。把科技传播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使科技传播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科技传播》坚持研究性、权威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注重文章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从科技传播政策、科技传播实践、科技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等多个层面关注科技转播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遗短视频的传播与创新——以"90后"博主为例

    彭徐瑞翎王科菁
    13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文化与短视频的结合在社交平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传播新篇章,在古老与现代之间,"90 后"创作群体的出现尤为夺目.研究聚焦"90 后"非遗短视频博主,基于抖音平台的相关数据,从多样化的创作主题、IP化的形象建构、差异化的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明晰"90后"博主传播非遗中的优势与问题,寻求非遗短视频成功"破圈"的流量密码,旨在为非遗文化的社交化传播与活化生态建构提供决策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90后"博主叙事学

    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微信群的可供性研究

    卞地诗白蓝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角色认知理论和媒介可供性理论,深入访谈 37 位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发现:与现有文献相悖,受访教师和家长对自我和彼此的角色认知清晰明确;家长的角色实践仍具有改进空间;中小学家校共育的互联互通依托于以微信群为核心的复杂传播系统;群体内的冲突动因明显且具体,而群体间冲突则为极少数情况."共育"目标具有强化群体内合作、避免群体间冲突的功能.由此而言:中小学家校共育微信群具有管理可供性、通知可供性和公共交流可供性的三种行动可能性.未来的信息实践应注重协调"线上"和"线下"、匹配"公聊"和"私聊"、平衡"公共"和"私人".

    家校共育角色认知中小学微信群可供性

    公众参与视角下重庆政务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杜佳
    146-14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出发,以重庆政务新媒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探讨其在政务新媒体建设与发展中的传播策略,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公众参与视角的重庆政务新媒体发展建议,以期为国内同类型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公众参与重庆政务新媒体传播策略

    5W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中国中医药大会》为例

    石姗嫣
    14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中医药大会》作为融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创新表达优秀案例,利用 5W传播理论,从传播主体、内容、途径、受众和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针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困难和挑战,也为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5W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安徽省青铜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宁珊李金玉
    15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安徽省青铜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青铜文化对外传播与译介路径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安徽博物院、铜陵博物馆和皖西博物馆的实地调研,建立青铜展品译文文本数据库,并对译介特征与传播路径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安徽省青铜文化的对外传播译介具备主体多元化、受众广泛、内容语境适应与文化异质性并重的特质.在传播策略上,安徽省青铜文化产品出海应从地源性、融合性与适应性三大层面,对现有路径加以重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贡献力量.

    青铜文化对外传播多元系统论

    他者的中国形象建构及海外传播效果研究——基于YouTube账号"歪果仁研究协会"短视频评论文本分析

    李明月
    158-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YouTube平台视频博主"歪果仁研究协会"为考察对象,利用Python软件爬取短视频评论区的热门英文评论作为样本,综合运用词频分析、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图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在华外国人短视频的内容特征及传播效果.从"他者"视角探究自媒体博主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研究发现,"歪果仁研究协会"短视频的海外传播存在高低语境间的文化折扣、海外传播运营效果不佳、内容监管力度不足等局限.基于此,研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通过塑造共同的意义空间,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加大对短视频内容的监督管理等方式,有效激发外籍短视频博主的长尾生产,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他者叙事中国形象社交媒体YouTube在华外国人

    投稿要求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