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

祁书彦

半月刊

1674-6708

cpcst@126.com

010-64465953,64465945,5747785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传播/Journal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科技传播》杂志于2009年7月中旬创刊。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是值得信赖的优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文章在各单位均可用作调职、职称评定、升学、就业、以及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本刊的发行对象主要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以及各大专院校的师生等。 《科技传播》以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办刊宗旨。坚持科技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发展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原则。把科技传播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使科技传播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科技传播》坚持研究性、权威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注重文章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从科技传播政策、科技传播实践、科技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等多个层面关注科技转播领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学启蒙:清末白话报的科技传播——以《安徽俗话报》为例

    杨啸川祝秀丽
    93-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安徽俗话报》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清末白话报的科技传播模式.《安徽俗话报》设有多个科技栏目,包括地理、实业、卫生、博物、格致等;传播特点鲜明,科普内容强调实用性,语言力求通俗化,并承担着启蒙和教化民众的责任,对当今科技传播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安徽俗话报》科技传播科学启蒙

    Z世代话语新声量:以B站2023跨年晚会为例探析节庆仪式传播新路径

    袁沐阳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年庆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绕不开的一个重大事件,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式微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年庆传播和仪式传播也从过去的电子化走向了如今的数字化,媒体在面临这种时间节点时需应对共同体塑造、文化传播、商业价值等多重挑战.B站自 2019 年初次尝试举办跨年晚会获得一致好评之后便开始尝试多种数字美学范式,相比于传统主要呈现家国文化的跨年晚会,B站独特的游艺框架、新颖的文化融合、欢乐的气氛传播都是其转型路径上的重要尝试,年轻代际从晚会所营造的节日氛围完成线上觐见,通过弹幕和多平台联动与他人完成情感共振,从而弥补因经验缺乏所带来的对节日概念的迷失.

    B站网络综艺年节仪式2023最美的夜

    公安院校学生媒介政治素养的生成要素与构成体系

    李媛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媒介素养与政治素养的关系,针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和独特的语言环境,公安姓党的本质不变,媒介是基础,关键在于政治.在新时代条件下,公安院校学生的媒介政治素养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媒介中的政治信息进行辨识、接收、运用和反馈,进而参与相应的政治活动,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一种能力.公安院校理应加强学生的媒介政治素养培育工作.

    公安院校学生媒介政治素养

    南京高校门户网站虚拟语言景观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仲其瑶廖文陈婧遥陈望...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形式特征、呈现方式、表达内容等多角度分析南京 10 所高校门户网站虚拟语言景观的现有特征、内涵与内功能,为校园虚拟语言环境探索更新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地推进新时代高校的精神文明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虚拟语言景观校园文化建设

    新时代农村网民网络社会情绪表达特征与差异探究——以粤北地区为例

    朱代琼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网民作为特殊网民群体,其网络情绪表达具有特殊性.研究发现,农村网民网络社会情绪表达以教育、就业为焦点领域,较少关注养老问题;在传播态度上以消极传播为主;在表达理性上,更倾向于非理性表达.网络情绪表达的焦点领域在性别、年龄、身份、学历、家庭收入、政治面貌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达理性具有学历差异.传播态度在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收入、政治面貌等方面均未表现出差异性.全面乡村振兴中,应扩大农村网民理性情绪表达关注领域,引导农村网民理性表达个体情绪,鼓励农村网民积极传播正能量.

    网络社会情绪情绪表达农村网民粤北地区

    《逃出大英博物馆》:集体记忆的媒介呈现

    岳彧歆王文姮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自制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基于情感连接的叙事策略,以简短的三集内容在自媒体的传播下迅速走红于各大平台,书写了新时代的集体记忆.通过对《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影视内容分析发现,其符号化、内聚焦和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唤醒、传播和强化了集体记忆.基于以上分析,以期为同类型的影视创作有所启发,助力中国故事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

    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集体记忆叙事策略

    关于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依赖行为探因的文献综述

    朱琳琳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外学界关于农村老年人智能手机依赖行为的研究成果愈加丰富,文章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系统把握与分析我国农村场域下老年群体智能手机依赖行为的现实情况与形成原因,从而为相关研究的发展和积极老龄化的进程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农村老年人手机依赖原因探究文献综述

    舆情大数据与新媒体深度联动探索

    潘征翔
    126-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舆情大数据与县级融媒体中心主管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度联动的意义、条件、步骤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索,并以建瓯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新媒体应对正面舆情要重视舆情发展"后期"和应对负面舆情要重视舆情发展"初期"的处置观点.

    舆情大数据新媒体深度联动县级融媒体中心舆论引导社会治理

    数字传播时代区域形象塑造研究——以辽宁地区为例

    刘笑男韩欣茹
    13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形象在提升商业价值、文化影响力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以辽宁地区为例,探究数字传播时代的区域形象塑造问题.辽宁的区域形象塑造开始较早,但在数字传播方面存在着语态宣传化、渠道不完善、内容同质化以及人才储备少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塑造区域形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数字传播区域形象形象塑造

    CGTN"一带一路"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建构——框架理论的视角

    李婷蓝茵茵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框架理论视角,分析CGTN"一带一路"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生成机理、可能影响与提升路径:首先剖析其框定中国的主体性及对国际社会的建设、架构正面话语以说服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的框架策略,进而从框架的可信度和相对显著度两个维度评估其在国际社会的共鸣程度及对中国的影响,最后探讨建构"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框架路径.

    中国形象"一带一路"报道框架理论CG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