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导报
科技导报

冯长根

旬刊

1000-7857

kjdbbjb@cast.org.cn

010-62103282;62138113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技导报/Journal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协的重要学术出版单位                 ——科技导报社   科技导报社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直属事业单位,是一家主要承担出版学术刊物、组织学术活动评选、编辑论文文集、组织学术会议、编制科普挂图、宣传科技知识、开展学术研究等任务的学术性出版机构;目前主办或组织编辑的学术出版物包括:《科技导报》(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半月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双月刊),以及《学科发展蓝皮书》(每年一卷)。   《科技导报》是中国科协学术会刊, 1980 年创刊,主要发表国内外科学和技术各学科专业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同时刊登阶段性最新科研成果报告,快速报道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提供各类科技信息;读者对象主要为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 1994 年创刊,是我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科技类文摘中文检索学术期刊,每期登载 3 000 多条学术论文摘要,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以及部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并列有作者索引和关键词索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料性、工具性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 2006 年 2 月创刊,是我国唯一的综合性英文版科技类学术检索刊物,旨在促进国际科技界对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整体水平的了解,推动我国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 《学科发展蓝皮书》是一本从学科角度反映年度科学技术进展情况的大型资料性文献工具书,每年出版一卷,现已出版 2002 卷、 2003 卷、 2004 卷、 2005 卷共 4 卷,可为各级科技管理部门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国内外科技进展情况提供参考。   科技导报社还承担了下述几项重要的学术任务。( 1 )承办“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工作。每年举办一次,每届评选出 100-200 篇左右的优秀学术论文,每年 4-5 月启动,当年年底评选完毕,《科技导报》次年第 1 期公布获奖论文名单,中国科协在第二年的全委会工作会议上颁奖表彰。( 2 )承办“中国科协优秀建议奖”评选工作。每 3-4 年评选颁发一次,从中国科协系统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产生或通过中国科协系统有关渠道报送的,已被各级党组织、政府或有关部门采纳实施,且已经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建议中评选产生。( 3 )参与年度 “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评选工作。该项工作 由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共同主办,科技导报社承办 。( 4 ) 负责承办中国科协学术年会有关分会场等学术会议。( 5 )组织出版中国科协学术年会部分分会场学术论文集。( 6 )编辑、绘制并发行中国科协下达的科普挂图任务。( 7 )承担中国科协下达的有关课题研究、科普专项等任务。( 8 )负责“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建设、维护工作。( 9 )参与筹建“中国科技学术网”的建设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科技导报社将进一步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济济、组织健全的优势,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搭建更为广阔的学术出版建设平台,以谋求更大、更快的发展,努力为推动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减灾降碳并举,应对极端气候

    李家春
    1页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为何偏爱人工智能

    李国杰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分别授予做人工智能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引起科学界的热议和争论.这次诺奖的"出圈"不是物理学界和化学界的"悲哀",而是寄托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对人工智能推动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期望,唤醒人们对人工智能超预期发展和广泛渗透性的重视.复杂性挑战逼迫人工智能和所有的传统科学走到一起,我们应更加重视跨学科研究.这次颁奖可能会在科技发展史留下痕迹,我们的后代会记住这些为人类迈进智能时代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诺贝尔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还原论智能时代

    "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的战略思考

    王戎陈祉叶曾嘉伟王怡静...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减缓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导致的气候变暖,推动电力系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从近期研究的趋势出发,针对实现"双碳"目标对能源转型的需求,梳理了能源转型过程中潜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可再生能源在生产和运行阶段对环境和生态的潜在影响.为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基于2010-2021年期间清洁能源变化的历史趋势,预测2021-2060年发电量和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已有研究报道的中国光伏和风力发电潜力,分析了未来发展光电和风电对土地、输电、储能、投资等方面的需求.结果表明,维持中国过去清洁能源的增长速度可能无法满足实现"双碳"目标对未来清洁能源的需求,因此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克服能源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惯性,加速推进中国的能源转型,提高清洁能源在总能源中的占比.最后,针对如何以较低经济成本加速能源转型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转型气候变化环境影响

    "双碳"目标下气候变化风险的预估:从全球到区域

    程方圆左志燕乔梁张楷文...
    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模式模拟结果,基于信噪比(SNR)方法系统评估了"双碳"目标下和更高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风险的差异.根据不同的SNR阈值,将气候变化风险量化为"不寻常"(SNR≥1)、"不熟悉"(SNR≥2)和"不可知"(SNR≥3)3种程度.从全球角度来说,在近期未来,各排放情景下CO2排放差异较小,因此"双碳"目标下将与更高排放情景几乎同时面临"不寻常"程度的气候变化风险;而在由CO2排放主导气温变化的中期和远期未来,"双碳"政策将使"不熟悉"或"不可知"程度的气候变化风险比更高排放情景晚数十年到来甚至不会到来,并且使暴露在"不熟悉"或"不可知"程度的气候变化风险下的地表面积比例相较更高排放情景降低30%~60%.区域上,"双碳"目标下,由于近期未来与更高排放情景下气溶胶(AA)排放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区域面临"不寻常"程度的气温变化风险的时间与更高排放情景差异较大.因此,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制定更为合理的CO2和AA协同减排政策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意义重大.

    "双碳"目标气候变化风险全球变暖信噪比信号显现时间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光伏发电潜力、空间格局与综合效益分析

    曾嘉伟陈祉叶王怡静王戎...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时空高分辨的综合数字地理信息,预测了碳中和目标下2021-2060年光伏发电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温度、遮阳、面板倾斜度对光伏发电量的影响,并通过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了光伏产业发展的格局,量化光伏发电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1)优化到电厂级别后,2060年中国光伏年发电潜力可达到9 PW·h.其中,新疆和内蒙古发电潜力较高,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光伏发电基地.(2)光伏面板的间距、倾斜角度、外物遮挡和温度均会对光伏面板的发电效率产生影响,在规划建设光伏电厂时要充分考虑实际地质地貌和气象要素,合理布局光伏面板,定期做好清洁维护工作,以保持光伏电板良好的发电性能.(3)2021-2060年各省份集中式光伏发电的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关联特征.西北地区是未来集中式光伏产业的核心区域,可能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这种效应能有效提高西北地区光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增强光伏企业的创新水平,并带动西北地区经济的协同增长.(4)中国在2060年通过光伏发电每年可节约1200 Mt标准煤,二氧化碳、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量分别约为7076、0.18、0.66和0.95 Mt.其中,西北地区和内蒙古是光伏发电综合效益最高的区域,加速该地区光伏发电的发展、保证电力输送设施和储能设施的建设,有助于加速中国的碳减排进程并尽早实现碳中和目标.

    光伏发电发电效率空间格局收益评估

    "双碳"目标下中国风力发电的潜力预估、电力运输与能量储存的影响

    陈祉叶曾嘉伟王怡静王戎...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时空高分辨的综合数字地理信息,分析了中国风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及电力运输和能量储存对风力发电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风力资源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华北和西南地区风力资源相对丰富,合理的清洁资源开发布局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可提高中国对风力资源的利用效率.(2)以1/120°×1/30°的空间网格为单位,基于风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和小时波动发用电负荷,统筹考虑电力运输和电力储存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评估了中国风力发电的潜力.全国风力发电潜力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有显著差异,考虑全部土地可利用情景时,风电潜力每年最高可达50 PW·h,在筛选可利用土地并优化电厂规模实现成本最低后,风力发电潜力约为4PW.h.中国西部地区表现出较大的风力发电潜力,而东部地区的发电潜力相对较低,在不考虑电力运输与储存情景下,部分地区的发电效率较低.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实现风力发电与电力运输、能源储存配套设施的统筹规划,以确保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减排目标.(3)风力发电可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考虑电力运输和能量储存后,能够使风力发电可实现的CO2减排量增加约26%,同时降低84%的CO2减排边际成本,其中西北地区CO2减排量的增幅可达2倍以上,减排成本降低95%以上.预计到2060年,中国为了实现碳中和,需要增加输电和储能的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能源平衡,华北和西北地区将成为中国风力发电的主要地区.

    风力发电电力运输能量储存碳减排减排成本

    "双碳"目标实现对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王浥尘董路张琳茹谢梅英...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明了"双碳"目标下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会使中国在PM2.5和O3污染治理上受益,总结了电力、采暖、钢铁水泥、交通等行业的能源转型措施,以及转型后引起的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并探讨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对中国而言,未来"双碳"目标的研究还应考虑新污染物的治理、个体选择视角以及政策两面性特征等方面,从而推动中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助力"双碳"目标不断向纵深推进.

    "双碳"目标空气质量能源转型

    "双碳"目标下中国航运业绿色转型展望

    张艳钱浩祺黎泉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航运业减少温室气体的战略目标,结合近年来航运数据分析了中国和其他环西太平洋港口货物吞吐量、航运业能源消耗情况,以及中国12海里水域SO2、NOx等船舶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CO2排放量.研究发现,中国及环西太平洋地区的航运量稳中有升,2021年中国船运能源消耗增长率达5.8%.2018-2020年,随着中国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和IMO全球低硫燃油政策的实施,船舶排放的SO2减排显著,然而随着船舶活动量的增长,NOx和CO2排放量仍在持续增长,因此中国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对NO,和CO2的协同减排意义重大.基于中国航运业的排放现状及国际绿色航运走廊的建设背景,展望了中国航运业未来绿色转型路径.

    碳达峰碳中和航运业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绿色转型

    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气候与极端气候变化

    蔡子怡游庆龙吴芳营江志红...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26个模式的3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结果,选取了 SSP1-2.6情景下全球大气CO2浓度达峰时间以确定全球碳中和时间,预估了未来全球碳中和时期相比于历史参考时期(1995-2014年)的中国气候与极端气候的响应变化,并与未实现碳中和的情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SP1-2.6情景下全球达到碳中和时间为2062年左右(与中国的碳中和实现目标时间接近),相较于历史参考时期,SSP1-2.6碳中和时期中国区域平均升温(1.61±0.46)℃,降水增加(9.15±5.46)%,最大升温和增湿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增暖和增湿幅度分别达到(1.84±0.50)℃和(10.05±8.61)%;中国平均白天最高气温和夜间最低气温分别增加(1.78±0.76)℃和(1.83±0.69)℃,白天极端高温在青藏高原存在最大增幅(17.05±5.16)%,夜间极端低温在中国南方下降最为明显(-6.08±0.73)%;极端降水事件整体呈增加趋势,极端强降水在青藏高原最大增幅超过20%,最大连续干旱日数在中国北方减少而在南方增加.相比于未碳中和情景SSP2-4.5和SSP5-8.5,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可减缓未来中国的气候变化,极大防控中国大部分区域极端暖事件和极端湿事件的加剧,以及未来中国南方连续干旱日数的增加.因此,为缓解未来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加剧,需要合理控制CO2排放以实现"双碳"目标.

    碳中和气候变化极端气候变化

    全球供应链转移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影响

    王润雨黄韬凌再莉任吉...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供应链加速转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这对全球碳排放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定量估计了2004和2014年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转移及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各国间的贸易活动进一步加强,其隐含碳排放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球贸易中隐含CO2转移量高达4244.0百万t,约占全球CO2总排放量的1/4.作为全球贸易中隐含碳转移的中心,中国净出口隐含碳排放从2004年的1200.0百万t增加到2014年的1461.9百万t,分别占全球28.7%和34.4%的碳转移.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能源密集型和碳密集型产业,而进口中隐含的碳排放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和轻工业等低能耗产业.因此,在全球供应链转移和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为减少碳排放,中国应积极倡导建立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共同承担责任的全球碳排放核算机制,以确保公平合理的排放权分配.同时,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加快低碳经济转型,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平台,为全球碳减排和气候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全球供应链转移"双碳"目标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碳排放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