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空间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空间科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空间科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刘振兴

双月刊

0254-6124

cjss@nssc.ac.cn

010-62582788

100190

北京8701信箱

空间科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pac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空间科学学报》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立足于空间科学的前沿,积极反映该领域内的新发现、新创造、新见解、新理论和新方法,展示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进程和水平,广泛地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空间科学的发展。2001年,《空间科学学报》入选科技部评选的“中国期刊方阵”,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是核心期刊之一;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加入国家科技部的“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网”;被国家教委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加入“中国期刊网”;已收入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被编入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空间科学学报》被国内外多种权威性科技期刊检索刊物收录,并且列为英国的《中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CAA,CAA为SCI收录期刊)的全文摘译期刊之一。近年来被检索收录的刊物包括:英国的《科学文摘》(SA)、俄罗斯的《文摘杂志》(AJ)、美国的《化学文摘》(CA)、德国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文摘》(AAA),《中国学术期刊文摘》(首批收录的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物理文摘》、《中国天文学文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毫米波大气臭氧探测辐射计系统设计

    班磊何杰颖张升伟
    318-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流层臭氧浓度对于地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具有谱分析能力的高光谱毫米波辐射计是一种用来探测大气痕量气体的被动式微波遥感器,能够有效探测大气臭氧垂直廓线,在空间地球科学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研制了一种探测平流层大气臭氧吸收谱线的新型高光谱毫米波臭氧辐射计系统,该系统结构包括射频接收机和数字后端谱分析仪.射频接收机部分采用超外差结构获取 142.175 GHz±100 MHz带宽信号,数字后端谱分析部分采用高性能模数转换器对输入模拟信号进行5×108 sample·s-1 采样,14 bit量化,输入信号3dB带宽 200 MHz,通过高性能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获取信号功率谱,实现了探测通道数 16384,谱分辨率 12.2 kHz.根据辐射计系统关键模块的设计方案、器件选型和测试方法,开展大气探测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大气辐射传输模拟软件(ARTS)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系统灵敏度及各项指标可以满足大气臭氧反演需求,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满足平流层臭氧浓度监测、预警及其导致的气候变化研究的应用需求.

    臭氧毫米波辐射计射频接收机FPGA

    CFOSAT散射计海面后向散射系数误差及影响

    董楹林文明
    326-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仪器噪声(Kpc)和地球物理噪声(Kpg)是影响星载微波散射计后向散射系数(σ0)测量精度以及海面风场反演精度的关键因素.针对中法海洋卫星(CFOSAT)散射计(CSCAT),详细分析了Kpc和Kpg随海面风速、入射角、风单元网格分辨率以及离岸距离等因素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低风速条件下海面风场变异性较大,Kpg为σ0 测量误差的主导因素,而且风单元网格越大、海面风场的不均匀性越强,Kpg也就越大,而在高风速条件下,海面风场变异性较小,Kpc与Kpg贡献相当.此外,σ0 测量误差总体上随着离岸距离的减小而增大,表明近海岸区域的 Kpg为散射计观测不可忽略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星载微波散射计 σ0 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对CSCAT近海岸风场反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法海洋卫星微波散射计后向散射系数仪器噪声地球物理噪声

    激光光热效应对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主动调控机理研究

    段文豪周小明陈启生
    335-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毛细对流不稳定性的主动调控是微重力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为了实现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不稳定性的有效控制,提出利用激光光热效应对其不稳定性进行主动调控,并模型化研究了激光光热效应参数(激光束位置、激光功率和光斑尺寸)对双层热毛细对流不稳定性的调控作用机理.计算结果显示,激光功率和光斑尺寸的调整能够显著改变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的对流涡结构,并减小温度波的振动幅度.在一定工况下,热源附近温度波动范围由 0.7 K变为 0.1 K,变化显著;随光斑尺寸增大,温度振荡幅度先减小后增大.激光位置的调整能够影响液层局部对流涡的位置,进而改变激光位置两侧对流强度,实现局部区域的振荡不稳定流动的控制,通过光热效应参数的合理选择,可以实现对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的有效控制.

    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光热效应主动调控

    附有集中质量的飞艇囊体材料动力特性

    程靖淞王生聂营宋林...
    346-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平流层飞艇刚柔一体大型复杂结构系统设计与分析,开展了附有集中质量的飞艇囊体材料动力特性仿真分析研究,将刚度大、质量相对集中的结构零部件简化为集中质量,飞艇囊体简化为双向拉伸的十字形囊体材料试样,分析预张力大小、集中质量的质量和尺寸对囊体材料试样的动力特性影响.结果表明,试样的固有频率随着预张力增大而增大,随着集中质量的质量增大而减小,随着集中质量与试样连接的边长增加而增大;试样的基频与集中质量的高度无关,但第 2,3阶频率随着集中质量的高度增加而减小.研究结论为飞艇结构的总体设计与分析以及进一步开展附有集中质量的飞艇囊体材料动力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平流层飞艇囊体材料试样集中质量动力特性

    天基分布式光学合成孔径技术

    王小勇张家福李凌郭崇岭...
    35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宜居带行星探测研究是近年系外行星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探测太阳系附近的宜居行星对研究生命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成为系外行星探测的重要内容.天基分布式合成孔径技术作为系外宜居行星探测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目前前沿光学技术研究的热点方向,但是仍有诸多技术问题需解决.本文从宜居行星搜寻计划的需求出发,根据以迈克尔逊干涉成像为基础的天基分布式合成孔径系统技术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典型分布式合成孔径系统的技术发展,重点分析了实现天基分布式干涉成像所需采用的控制系统和技术,并阐述了解决高精度空间测距、高精度时间同步、多层级位相同步等关键问题的技术要点.为未来大型柔性可重构空间望远系统的建造提供了参考.

    宜居行星分布式合成孔径干涉成像

    极紫外光电效应电荷驱动仿真与试验验证

    王子栋周斌
    368-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惯性传感器中的检验质量是精密引力测量系统中的核心,其表面会因为宇宙高能粒子持续注入而积累电荷,在惯性传感器内部电磁场作用下产生杂散噪声,影响精密引力测量结果.根据光电效应原理,用UV LED产生极紫外光照射惯性传感器的电极与检验质量表面,并在电极间施加适当电场,就可以在不引入外力作用且无接触条件下改变检验质量的电荷量.本文基于平行板电容器的简化电极模型,对极紫外电荷驱动过程进行了理论建模仿真.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构建了一套电荷驱动验证试验系统,针对光功率、偏置电压对充放电速率的影响和交流电荷驱动进行试验.试验证明电荷充放电速率与极紫外光功率成正比,其量子产率随极板间电场强度变化.最终可实现稳定控制检验质量电荷放电速率在 0.31~0.76 pC⋅s-1,检验质量电荷充电速率在-0.05~-0.17 pC⋅s-1.分析提出的检验质量电荷充放电速率理论模型与地面试验结果一致,可以有力支撑电荷管理控制系统的研制.

    极紫外光电荷驱动光电效应建模仿真

    空间平台与分离式载荷一体化热控设计

    吴自帅张赪栋雷智博翟载腾...
    379-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航天探索需求发展,对组合式航天器通过空间平台在轨完成释放,分离出有效载荷或舱段来实现更复杂功能的需求愈加迫切.空间平台为分离前舱段或载荷提供服务保障.在假设的空间平台和分离式载荷条件下,提出一种空间平台与分离式载荷一体化热控设计,进行热控方案设计,并对载荷存储控温、载荷与平台互相影响、分离时平台温度变化进行热仿真,同时开展初步热真空试验,验证稳态工况下热设计的正确性,并校正热模型以开展更多工况的分析.通过热试验和仿真获得了该设计的温度特性和热量传递特性,数据分析表明该设计合理有效,验证了热耦合的载荷和平台进行独立热试验方法的可行性,可为此类航天器热控制提供依据.

    空间平台分离式一体化热控

    《空间科学学报》征稿简则

    封2页

    信息动态

    封3页

    主编的话

    吴季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