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信息(学术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信息(学术版)
科技信息(学术版)

王建一

旬刊

1001-9960

xuzhubian@126.com,kjxx2005@vip.163.com

0531-82601481、82600789

250014

济南市千佛山东二路19号

科技信息(学术版)/Journal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东省科技厅主管的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类期刊。学术版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超前性特点,致力于发展研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科学技术、经济问题及教育理论等方面具有高水平理论文章,是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发表优秀论文和探讨学术的重要阵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电子信息类实验室开放模式探索

    3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阐述了电子信息类实验室开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为基础,构建制度管理规范化、开放形式多样化、实验项目层次化、校企联合深入化的实验室开放模式,推动学生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的培养。

    工程能力电子信息实验室开放

    关联理论分析下的短篇小说幽默——以马克·吐温为例

    3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联理论较好地解释了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效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马克.吐温在创作中使用的幽默手法。文章选取了吐温短篇小说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运用关联理论的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概念分析幽默产生的根源,最终得出结论,通过修辞方法体现的最大与最佳关联之间的不协调就是幽默产生的关键因素。

    幽默关联理论最大关联最佳关联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若干思考

    3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阐述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各环节存在的若干问题,对相应问题进行有益思考,指出若干建设性意见,以指导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控制工程基础机械专业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3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介绍了电磁场与电磁波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介绍了本课题组对课程理论体系讲解、课堂教学手段和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并对几年来的改革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基于ARM的μC/OS-Ⅱ移植与实现

    40-4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完成的μC/OS-Ⅱ操作系统的移植是基于S3C2410开发板,概要介绍μC/OS-Ⅱ操作系统,然后研究和编写了三个移植文件,最后给出应用程序的测试。结果表明,移植在S3C2410上的μC/OS-Ⅱ操作系统可以稳定的运行。

    S3C2410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移植

    振动夹具改进方法探索

    4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振动夹具设计要求,从夹具选材、制造方法、结构型式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探索了振动夹具改进方法,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有效地指导振动夹具设计。

    振动夹具改进方法夹具设计

    高职院校《汽车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汽车材料》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应该从教学指导思想、实践安排、教学方法上对课程教学进行大胆改革,以提升教学效果。

    汽车材料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房地产测绘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43-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房地产业己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房地产测绘信息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分析了房地产测绘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

    房地产信息化测绘

    干熄焦余热发电节能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44-4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干熄焦余热发电节能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项目环境经济效益明显,说明该项目的建设既保护了环境,又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干熄焦余热发电节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银川平原地理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45-4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下水污染治理中,由于地下水含水介质的隐蔽性和埋藏分布的复杂性以及具有流速慢、稀释能力比地表水差等特点,地下水一旦被污染,治理起来要比地表水困难得多,所需成本也要高得多,有些不可能得到彻底根治。因此,地下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防治地下水污染,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科学划分地下水保护区的范围,并采取科学严格的防护措施,保证地下水不被污染。

    银川平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下水体可持续发展含水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