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克拉玛依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克拉玛依学刊
克拉玛依学刊

黄松波

双月刊

2095-0829

klmyxk@163.com

0990-6999201;6999206

834000

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路251号

克拉玛依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KARAMAY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BIMSTEC进程:机遇、挑战与对策

    陈卓武张建岗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BIMSTEC是孟加拉湾最为重要和成熟的一个区域多边合作组织,其横跨孟加拉湾的地缘特征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推进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考虑,当前BIMSTEC的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政治合作领域,经贸领域的合作虽然着力较多,但成效有限,这种状况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BIMSTEC开展对接合作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当然,BIMSTEC的发展也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些挑战部分源于印度在孟加拉湾的战略追求,部分源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内在发展趋势.鉴于BIMSTEC的发展状况,文章主要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经济属性,提出量力而行、共商共建、融入进程等举措建议,以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BIMSTEC实现更好地对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BIMSTEC机遇挑战对策

    大选年美国推进"印太经济框架"的战略调整及中国应对策略

    蒋芳菲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拉开帷幕,拜登政府进一步调整了推进"印太经济框架"的战略目标和具体举措.拜登既希望加快落实供应链协议,推进贸易支柱谈判,以更多实质性遏华成果为大选积攒更多政治筹码;又希望日、澳等关键盟伴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进一步降低自身为推进该框架承担的成本和风险.为此,拜登政府采取了加紧打造新的区域供应链枢纽、鼓动盟友加大外交攻势、增加投资和援助承诺、重新调整谈判策略和议程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在这一背景下,大部分成员对"印太经济框架"的前景变得更加悲观,各成员对该框架的重视程度和采取实质性政策调整的意愿也变得更加分化.文章认为,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升级,加强对各地区成员的差别化经营,加速推进RCEP的全面落实和升级,多措并举挫败美国全面遏华图谋.

    美国总统大选拜登政府印太经济框架美国战略调整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从亚洲社会到亚洲秩序

    徐晏卓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英国学派将国际政治研究向"社会学转向",但历史社会学常用来解读欧洲的过去,本文则尝试将国际关系理论与历史社会学相结合,以分析和解释亚洲的现状与未来.基于亚洲特有的历史、社会和国际政治环境,本文从国际关系与历史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区分经济连带与社会连带,民族历史例外与国家主权例外等四个维度,从不同层面分析亚洲秩序"合"与"离"的因素和原因.基于该理论框架,本文得出结论认为,亚洲国家倾向于在经济连带和国家主权例外这一秩序模式下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不是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崛起国与守成国对地区秩序主导权竞争造成区域秩序撕裂,也不仅仅是亚洲国与国之间历史社会差异过大,而是亚洲主权国家非序贯性发展历程导致其主权先天脆弱,执政者需要通过强调主权例外强化内外对其主权的认同.在这一思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亚洲秩序经济连带与主权例外的特质,得到大部分亚洲国家的认同,但未解决历史例外与主权扩张的不确定,以及主权国家之间主权主张的矛盾和冲突.在这两个层面,中国面临比其他亚洲国家更大的压力和责任,去推动解决历史主权问题机制化.

    "一带一路"亚洲秩序历史社会学

    "一带一路"与东南亚——访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教授卢光盛

    薛力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光盛教授是研究东南亚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展示了中国在走向全球大国过程中的综合性考量;"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东南亚方向是"一带一路"合作最顺利、评价最积极的方向之一,基础设施方面成效突出,雅万高铁、中老铁路是范例;云南有三个定位,现在的基本考虑是以昆明为出发点,构建一条不同于西部的陆海新通道"面向印度洋的陆海大通道";在国际关系研究与区域国别研究中,云南大学形成了自身特色,不求做"全能冠军"而求做"单项冠军",这突出表现在对缅甸研究方面.

    "一带一路"东南亚印度洋通道缅甸研究

    "一带一路"与南亚——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林民旺

    薛力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民旺教授是中国研究南亚,特别是印度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西进战略"的延续,具有必然性.十年来,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上升得特别快,原因在于中国真心帮助南亚国家发展,这突出表现在道路、电力等方面;但中国也要注意,南亚国家具有的家族政治特点需要妥善应对.中国与印度的合作,既要务实,又要避免因帮助印度而损害自身长远利益.

    "一带一路"南亚基础设施印度务实合作

    "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访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

    薛力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治理天下一直奉行"长治久安模式","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统筹内外的抓手,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公共产品.中国的大国外交新模式因此"可能"呼之欲出.东南亚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是多元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大挑战是美国把"一带一路"倡议安全化,这明显影响到许多国家参与的积极性.下一步建议是"唯变所适"和"微观化":适当降低"一带一路"的目标,提出"一带一路"项目的标准;放宽"一带一路"建设评价标准,以便"一带一路"建设获得更大成就;从更微观的点切入,帮助中国企业了解中国和东道国的相关政策.做一个"抱团出海2.0版",其核心是国企带着民企一起出海.高校做政策研究具有比较优势,未来高校智库将有更大作为.

    "一带一路"抓手公共产品抱团出海2.0版高校智库

    "一带一路"与文明共存——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

    薛力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凌教授对"一带一路"倡议有其独特贡献.基于在中国新疆与中亚多国的考古经历及其成果,他深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不能仅仅是推动参与方的经贸往来,只有同时推进人心、文化上的往来,才能让参与方、让世界连成一体;西方文化传统上喜欢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文化传统则是"务广德而不务广地",不干涉他国的发展道路选择,是多元价值观的体现;包容性强、区域广袤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两大原因;考古挖掘的共同经历与共建"一带一路"大大增加了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的认知与认同,从中、哈、吉三国联合挖掘古丝绸之路并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事件中可看出,这一领域大有可为;丝绸之路提供了文明互学互鉴平台,应大力强化此方面研究;与经济相比,文化同样能够创造价值,而且其价值更为长远和可持续.无论是古丝绸之路,抑或当今的"一带一路",二者皆为多部乐章合奏而成的"交响曲".

    古丝绸之路文化认同"一带一路""交响曲"

    国家语言治理主体的构成及其角色定位与角色关系

    王世凯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语言治理主体结构是国家语言治理体系的重要论题.我国国家语言治理的主体包括处于领导地位、发挥方向引领和顶层设计作用的政党,处于主导地位、发布治理命令和处理治理事务的政府,以及参与语言治理的学校、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三类治理主体纵向上定位领导、主导、参与等不同角色,横向上主体多元、地位平等,纵横方向上的不同主体之间通过不同方式实现良性互动,建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国家语言治理主体架构,保证治理效能提升.

    国家语言治理治理体系治理主体治理现代化

    新时期中国语言治理研究的境遇、内容与趋势

    曹波张凯欣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治理研究契合了当今全球治理的变化形势与国内新时代的发展与要求.近年来,我国学界从多方面、多层次开展了语言治理研究,产生了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尤其在国家新战略的引领下,语言治理研究的成果数量与质量等都有了进一步发展.语言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包含着语言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国家语言治理能力的提高.同时,语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良好的语言服务、语言应用等能够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但综合来看国内对语言治理的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都尚显不足.因此,本文认为在梳理语言治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语言治理研究的内容体系和发展趋势很有必要.

    语言治理研究内容体系现实境遇

    牲灵之谜——人类与动物(生物)之间田野互动规范的同步进化及其生态价值

    王勇李佩袁
    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间设置"稻草人"的功能是经由吓唬鸟类进而制造"牲灵",最初发明"纸老虎"等类似的符号面具,很可能是为了吓唬小孩——这里是"熊出没"之地,莫向虎山行."稻草人"用于规训他者,"纸老虎"则用于自我规训,提示着早期的农牧民与动物(生物)之间田野互动规范的同步进化和生态位的相对分离,体现着原生农牧文明的自我谦抑精神.这正是天人合一,即生态文明得以可能的规范基础.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后,发生了人类与动物(生物)之间的不同步进化及其灾难性后果,殖民地的原始野生动物被大量猎杀而濒临灭绝.文章认为天人关系的健康和安全,是人人关系健康和安全的生态基础和心理基础,因此,重新发现并借鉴亚洲及"环青藏高原地区"原生文明之制造牲灵与人类进化同步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在民法典背景下特别注重对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环境习惯法的发掘整理和传承利用,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安全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启示意义.

    亚洲"稻草人""纸老虎"牲灵规训他者自我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