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普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普研究
科普研究

任福君

双月刊

1673-8357

kepuyanjiu2005@sina.com

010-62103301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中国科普研究所内

科普研究/Jour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刊物。本刊以促进科学技术普及理论的研究、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以百家争鸣、探索求是创新为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时代使命、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

    王唯滢王丽慧王挺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科普能力是国家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促进科技创新,面向全社会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能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国家科普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不可忽视的指标.本文从当前科普事业发展面临的复杂国内外形势和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出发,分析新时代语境下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使命任务与发展要求,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等理论和我国科普能力建设的长期实践阐释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的内涵,基于科普资源、科普平台和科普人才三大核心要素探讨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体系的构建,进而从强化支撑保障、增强核心要素供给和推动实践创新三个层面提出提升国家科普能力的有效路径.

    国家科普能力时代使命基本内涵核心要素实践路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科学教育的意义

    曲一歌孟建伟
    17-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在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优秀传统科学和优秀传统教育中,去探寻中国科学教育的"根"和"魂",从而促使科学教育的中国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的中国科学教育发展之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推动从科学知识教育模式到科学文化教育模式的创造性转化,而且有助于通过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实现中国科学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科学教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建构论视角下中国科技成果命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研究

    蔡雨坤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科技成果的命名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科普主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例证,其特点和价值值得关注.本研究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探月工程"嫦娥工程"的命名案例为研究对象,从建构论视角对中国科技成果命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技成果在命名时常用中国古代科技先贤姓名,中国经典神话中的人、事、物,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等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科技成果命名实践中具有变古为新、凝聚情感、推动公众参与科普、促进外联交流的价值功能.对此,本文认为要继续通过中国科技成果命名等创新性活动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普工作中的融入,并重视透过中国科技成果命名等创新性活动调动公众接触科普内容、参与科普活动的意愿.

    中国科技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命名建构论中国特色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融合做好新时代科普——科普视角下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数说犀尊"展览的分析

    杨光张衍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丰富科普供给、创新科普形式、优化科普内容是新时代科普工作的重要命题.博物馆拥有珍贵的文物资源、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活跃的观众互动,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艺术素质方面具有独到优势.本文从科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性入手,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数说犀尊"展览为例,尝试从科普视角剖析展览设计和展陈效果,探索新时代科普如何充分挖掘、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讲好历史文化、经典艺术与现代科技彼此成就的中国故事,充分利用我国深厚的文化资源促进公民科学素质、艺术素质和审美水平等的全面提升.

    科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数说犀尊

    科普助力创新文化建设的机理及实现途径

    刘萱段志伟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普及是向社会传递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要实现 2035 年建成科技强国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总目标,有必要系统分析科学普及参与创新文化建设的机理.本文从辨析面向科技强国的创新文化的内涵及主要特征出发,厘清创新文化的社会形成逻辑,探究科学普及助力创新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系统梳理了科学普及在不同阶段参与创新文化建设的作用机理,引入社会互动理论与科学普及模型,构建了科学普及参与创新文化建设的平面机理框架.在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文章从构建科技强国视域的科学普及叙事体系、提升价值认同导向的传播体系效能、丰富以对话为重点的多样化媒介策略三个途径提出建议,为科学普及助力创新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科学普及创新文化社会互动理论传播模型

    科技馆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刘琦蔡文东杨洋齐欣...
    49-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科技馆标准体系是开展科技馆标准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科技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鲜见对科技馆标准体系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利用标准化理论与方法,充分考虑科技馆目前的发展状况、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标准化需求,认为构建科技馆标准体系应遵从全面性、实用性和适度前瞻性原则,围绕标准分布领域、标准级别、标准约束力3个维度构建标准体系模型,重点从基础通用标准、设施建设标准、展教资源建设标准、服务标准、运营管理标准、信息化标准和评价标准7个分布领域构建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明细表.最后基于科技馆标准体系表提出标准编制建议,即优先编制基础通用标准、急用标准,考虑不同级别标准的协调性.以期为后续科技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系统有序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科技馆标准体系标准

    科技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分配和管理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建议——基于对全国免费开放科技馆的调查

    任鹏贺茂斌章梅芳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截至 2021 年底全国获得免费开放资金资助的 338 家科技馆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和对部分科技馆的实地调研,本文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国免费开放科技馆补助资金的分配情况、使用情况、制度建设情况、绩效评价与监督情况以及免费开放政策效果等.调研结果表明,各地高度重视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并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同时,各地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明确补助资金支出范围,将科技馆展教面积和年观众人次作为补助资金的分配因素,并在资金分配时适当考虑地区财政困难程度和绩效评价结果.基于上述调研结果,本文从明确补助资金支出范围、采用因素法进行资金分配、鼓励特色展品展项建设,以及加强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制定《科技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馆免费开放政策补助资金

    激活科普潜力:欧洲科技馆促进科学家参与科普的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严晓梅翟俊卿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力推动科学家参与科普的背景下,如何协助科学家提升科普效率与效果成为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梳理了欧洲科技馆协助科学家开展科普活动的经验.在访谈欧洲 5 家科技馆展教部门的负责人,并对这些场馆的展览材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剖析了这 5 家科技馆如何通过互动式展览并利用教育资源,支持科学家有效参与科普活动.结果显示,欧洲科技馆通过多样化的展览方式和专业培训,有效提升了科学家在科普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效果.这为我国科技馆建立科学家与公众互动交流的多样化平台提供了借鉴:强调为科学家提供提升科普能力的培训,与科学家开展共创合作促进科学精神的传播.此外,建议开展更多基础研究,利用科技馆的技术优势,创新科普活动的形式,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科学中心科技馆科学家参与科学普及公民科学素质

    情境导向与专家权威:《人民日报》微博应急科普实证研究

    吴文汐祁悦王妍松
    77-8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应急科普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官方媒体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应急科普,有助于降低公众获取与辨识应急科普信息的成本,提升公众对应急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公众的应急防范能力.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将人工编码与机器编码相结合,分析《人民日报》微博从2019年 12 月 27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普相关报道,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微博的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以情境为导向针对性发布信息,以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注重引用专家信源确保科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客观诠释风险,破除谣言,及时传递防护、诊疗知识,为公众应对危机提供可靠指导.研究还发现,应急科普中诊疗信息的传递与对权威信源的引用能够显著激发公众参与.据此,本研究进一步阐释了情境导向与专家权威在主流媒体应急科普中的重要性与作用机制,并探讨了社交媒体环境下将公众纳入应急科普协同网络的可能性.

    应急科普社交媒体主流媒体《人民日报》

    论科幻电影中"科学共同体"的形象建构及其在科学传播中的意义——以电影《流浪地球2》为例

    安帅栗静舒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共同体"是灾难叙事体裁的科幻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被塑造成多种形象.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元素之一,"科学共同体"的电影形象影响着科学家、社会公众、大众传媒对于其丰富内涵的准确理解.本文从比较叙事学的视阈探讨"科学共同体"形象在科幻电影中的建构,以西方电影史为鉴,聚焦于其从"徒有虚名的松散组织""阻碍科技进步的守旧者"到"救世主"等多重身份的转变,以当代中国科幻电影代表作《流浪地球2》为落脚点,揭示其东方文化印记和民族特色,进而指出,科幻电影中的"科学共同体"形象有助于加强科学精神与科技伦理的传播,有利于坚定人类对于自身在历史进程中的主导地位的信心,更是未来反思与重构这一群体的重要素材.

    科学共同体科幻电影灾难叙事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