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同济大学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同济大学

王佐林

双月刊

1005-4979

omsj399@hotmail.com

021-66527963

200072

上海市延长中路399号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界最早的一本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口腔颌面外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以及临床经验等文摘。设有专家论坛、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总结、病例报道、综述、讲座等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读者面广,深受口腔医学院师生、口腔颌面外科和相关学科的医务人员及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重建治疗新技术

    吴靖邹多宏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40余年临床应用与不断发展,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已被证明是一种可靠的牙槽骨骨增量技术.GBR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是充足的血供和稳定的环境.但现有GBR技术都是在"以血供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下进行的,缺乏对稳定要素重要性的重视.我们通过文献阅读及系列临床试验,提出"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重建理念.基于新理念,创建了以单纯人工骨粉修复牙槽骨重度缺损的治疗新术式,革新了国际上必须用自体骨修复骨缺损的治疗理念.本文将从GBR技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稳定的重要性,结合现有骨再生理论,详细阐述"以稳定为核心"的牙槽骨修复重建治疗新技术.

    骨增量引导骨再生稳定为核心帐篷技术新型帐篷钉

    低氧环境中Rac1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实验研究

    顾家泓田原野康非吾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低氧条件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通过调控Rac1 对细胞骨架的影响及其调节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变化的作用.方法:利用氯化钴(cobalt dichloride,CoCl2)刺激小鼠单核细胞系RAW264.7建立体外低氧破骨细胞培养体系.采用sRANKL条件培养液诱导RAW264.7 细胞分化,利用CoCl2 模拟低氧环境刺激细胞,7 d后行TRAP染色;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低氧下破骨细胞表达HIF-1α、Rac1 及破骨细胞相关表面标志物与封闭带的情况;同时检测HIF-1α条件性敲除细胞株RAW264.7 及Rac1 活性抑制剂对相同条件下破骨细胞相关基因和封闭带的影响.结果:低氧环境可促使RAW264.7 诱导形成的破骨细胞体积增大、骨吸收能力增强(P<0.01).低氧组破骨细胞表达的Rac1 mRNA水平升高,且封闭带表达显著(P<0.001).HIF-1α KO RAW264.7 细胞诱导形成破骨细胞体积减小,HIF-1α表达显著降低,Rac1 也随之降低(P<0.001);同时,抑制剂组诱导生成的破骨细胞体积减小,HIF-1α表达保持不变,封闭带形成异常(P<0.01).结论:小鼠单核细胞系RAW264.7 在低氧环境下可通过HIF-1α调控Rac1来影响其所形成的破骨细胞细胞骨架,进而改变破骨细胞的骨吸收能力.

    细胞骨架低氧诱导因子-1αRAW264.7细胞Rac1

    基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组织工程化软骨再生

    李阳阳张茂林邹多宏张志愿...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一种稳定高效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向软骨中胚层方向分化的培养方法,初步探究hiPSCs来源的软骨用于关节软骨再生的可能.方法:通过模拟体内发育过程和三维(three dimensions,3D)悬浮培养体系,逐步诱导hiPSCs向软骨中胚层和成熟的软骨组织分化;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整个培养过程中多能干性、中胚层及软骨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动态变化;最后利用裸鼠皮下模型研究hiPSCs软骨球软骨表型的稳定性及成瘤性.结果:通过模拟体内发育过程,成功逐步诱导hiPSCs向软骨中胚层方向分化,最终分化为成熟的软骨组织.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稳定高效诱导hiPSCs向软骨中胚层方向分化的培养体系,为探究hiPSCs介导的软骨组织发育和再生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

    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中胚层悬浮培养软骨球

    特立帕肽对大鼠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

    廖晨羽徐陆晨李运峰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稳定的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模型,探究特立帕肽对MRONJ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 10 月龄SD大鼠,经尾静脉注射唑来膦酸(80 μg/kg),每周 1 次,持续 7 周,第8 周拔除右上颌第一、第二磨牙.拔牙术后 8 周,观察大鼠颌骨坏死情况.将颌骨坏死建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接受生理盐水和特立帕肽(60 μg/kg,每周 3 次)皮下注射治疗,4 周后处死大鼠,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测、micro-CT检测,评价特立帕肽对MRONJ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大鼠颌骨坏死未见愈合,且坏死程度加重;micro-CT 影像见颌骨纹理紊乱,边缘粗糙,死骨形成,骨破坏区与鼻旁窦相通.实验组见大鼠拔牙创逐渐缩小,67%的大鼠拔牙创完全愈合;micro-CT影像见拔牙创内新骨形成,牙槽骨愈合征象.结论:特立帕肽对大鼠MRONJ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治疗唑来膦酸动物模型特立帕肽

    姜黄素介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ACC-M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程昊吴发印刘智丹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姜黄素介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外泌体对ACC-M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 7.5 µmmol/L的姜黄素与人BMSCs共培养 72 h后,分离外泌体并进行鉴定,将外泌体与ACC-M细胞进行共培养,并将ACC-M细胞分为control组(正常培养)、BMSC-Exo组(未经姜黄素处理的BMSCs外泌体与ACC-M细胞共培养)、Cur-BMSC-Exo组(经姜黄素处理的BMSCs外泌体与ACC-M细胞共培养)及Cur组(经 7.5 µmmol/L的姜黄素处理细胞);培养 48 h后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外泌体肿瘤易感基因 101(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 101,TSG-101)、CD63、CD9 和重组人钙连蛋白(calnexin,CANX)及ACC-M细胞上皮钙黏素(E-cadherin)、神经钙黏素(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的蛋白表达情况;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检测ACC-M细胞存活率;使用transwell实验检测ACC-M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ACC-M细胞TGF-β1 和ERK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control组和BMSC-Exo组比较,Cur-BMSC-Exo组和Cur组的细胞活力、细胞迁移和侵袭数量及N-cadherin、vimentin、TGF-β1 和ERK 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E-cadherin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Cur-BMSC-Exo组比较,Cur组细胞活力、细胞迁移和侵袭数量及N-cadherin、vimentin、TGF-β1和ERK 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而E-cadheri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BMSCs分泌的外泌体可作为姜黄素的载体,抑制ACC-M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调控TGF-β1/ERK信号通路.

    姜黄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CC-M增殖

    cT1N0M0口腔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对预测淋巴结转移和评价预后的影响

    楚晨薛雨闫周邱建平...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浸润深度(depth of invasion,DOI)对预测淋巴结转移与评价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确诊为早期OSCC患者的数据,分别评估病理DOI和淋巴结转移2个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预测OSC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DOI界值,同时比较不同DOI分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及生存曲线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 94 例早期OSCC患者,中位随访年龄约 66 岁,中位随访时间约为 35.5 个月,其中 18 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平均DOI为 6.09 mm,而其余受试者平均DOI为 3.61 mm(P<0.05).ROC曲线的AUC为 0.86,最佳DOI界值为4.41 mm(敏感度78%,特异度84%).当DOI>4.41 mm时,OSC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率较高(14.89%vs 4.25%,P<0.05),中位生存期降低(41.4 个月vs 52.6 个月;HR=1.80,95%CI=0.88~3.69,P=0.10).结论:DOI较大时,早期OSCC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但患者生存预后未见明显下降,提示该指标尚不能成为预测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口腔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预后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双颌术后髁突三维变化及骨质重塑

    刘帅史红丽肖艳菊谢昆鹏...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三维重建软件评估正颌手术术后髁突变化的有效性及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双颌术后髁突三维变化及骨质重塑的情况.方法:本研究纳入 18 例患者,分别于术前(T0)、术后 2 周(T1)、术后 6 个月(T2)拍摄螺旋CT,通过Proplan CMF、mimics等三维重建软件行头颅模型重建、标点、计算,明确双侧髁突在三维方向上的角度、位移变化及髁突上表面的骨质改建情况,分析下颌后退程度与双侧髁突的旋转及位移之间的关系.结果:左侧髁突术后 2 周较术前表现为向后、上位移,在术后恢复时期(T1—T2),左侧髁突向外、下位移,术后 6 个月相比术前(T0—T2),左侧髁突整体向外、向后、向下位移;右侧髁突术后2 周较术前表现为向外、向后、向上位移,术后恢复期间(T1—T2),髁突在冠状面上继续向下位移,术后 6个月相比术前,整体向后位移.左侧髁突在T0—T1期间出现向后、外、上旋转,术后恢复期(T1—T2)髁突长轴在冠状面及矢状面表现为一定的恢复,术后6 个月相比术前仍然表现为向后、向外、向上旋转;右侧髁突术后向外、前、下旋转,术后恢复期(T1—T2)在水平面、矢状面、冠状面均有向原有方向恢复的趋势,术后整体(T0—T2)表现为向外、后、上旋转.术后髁突的骨质吸收主要在前内侧区,骨质生成主要在后内侧区.下颌的后退程度(B0-B1)与左侧髁突外极点T0 与T2 之间在冠状面之间的距离(MPLZ0-2)、右侧髁突外极点T0 与T1 之间在水平面之间的距离(MPRX0-1)、右侧髁突外极点T1 与T2 之间在水平面之间的距离(MPRX1-2)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强相关关系.结论:三维重建软件可以有效地运用于正颌术后髁突变化方面的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双侧髁突术后出现旋转及位移,双侧髁突术后的旋转、位移及骨质重塑并不一致,同时下颌的后退程度与髁突的位移之间存在相关性.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面部不对称三维重建髁突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4年征稿、征订启事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
    53页

    高龄患者颌面部外伤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李谊胡浩磊张鹏臻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颌面部外伤手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以便为临床提前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 201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300 例颌面部外伤手术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患者详细信息及病史,记录术后下呼吸道感染例数,对其发生可能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300 例行颌面部外伤手术的高龄患者中,40 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13.33%.下呼吸道感染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4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3株,占27.66%;革兰氏阴性菌31株,占65.96%;真菌3株,占6.38%.多因素临床分析表明,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持续时间、伤口有无污染物、术后拔管时间、术后 6 h内有无呕吐、既往有慢性呼吸系统感染病史等因素均为全身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原因及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持续时间、伤口有无污染物、术后拔管时间、术后 6 h内呕吐等为全身麻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患者颌面部外伤手术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高、危险因素多;针对可能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应提前干预,积极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高龄患者颌面部外伤全身麻醉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

    志谢2023年度审稿专家

    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