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同济大学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同济大学

王佐林

双月刊

1005-4979

omsj399@hotmail.com

021-66527963

200072

上海市延长中路399号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界最早的一本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口腔颌面外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以及临床经验等文摘。设有专家论坛、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总结、病例报道、综述、讲座等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读者面广,深受口腔医学院师生、口腔颌面外科和相关学科的医务人员及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腮腺前缘咬肌入路与穿腮腺入路手术治疗髁突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对比

    程维肖祎婷李雅冬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腮腺前缘咬肌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masseteric anterior parotid approach,RMTMAP)与传统穿腮腺手术入路(retromandibular transparotid approach,RMTP)对踝突骨折患者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各大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万方及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关于髁状突骨折的手术治疗入路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1月,并进行手动检索以避免遗漏.共纳入7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为中至高等,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7篇文献纳入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均能达到满意的效果,RMTMAP组较RMTP组的术后面神经损伤发生率更低[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0.49,95%CI=0.25~0.97,P=0.04],RMTMAP 组术后涎瘘发生率较低(RR=0.35,95%CI=0.15~0.85,P=0.02),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MTMAP组术后面神经损伤及涎瘘的发生率均小于RMTP组,且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髁突骨折腮腺前缘手术入路穿腮腺手术入路meta分析

    单侧腓骨皮瓣重建鼻咽癌患者放疗术后双侧下颌骨放射性颌骨坏死

    彭勇淳段红明吴汉江张胜...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侧腓骨皮瓣修复双侧下颌骨放射性颌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ORNJ)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单侧腓骨修复鼻咽癌放疗后双侧下颌骨ORNJ的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2~56岁,所有病例原发肿瘤均为鼻咽癌,排除鼻咽癌复发.记录腓骨截骨、组织瓣存活、供区和受区的并发症及术后开口度情况.结果:随访10~30个月,7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受区动脉选择面动脉5例、甲状腺上动脉2例,受区静脉均行颈内静脉端侧吻合,1例患者术后6 h出现静脉危象,急诊手术探查,发现端侧吻合时静脉扭转,重新吻合静脉后恢复良好.切取腓骨长度为17.5~21.0 cm,平均18.2 cm,供区创口全部直接拉拢缝合,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和跛行.术后双侧颜面部基本对称,患者对外形满意,开口度为2.5~3.3 cm.结论:采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双侧下颌骨ORNJ扩大切除术后软、硬组织缺损的方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腓骨肌皮瓣鼻咽癌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的浅镇静技术在20例牙科焦虑症患者下颌阻生齿拔除中的应用

    于涛辛志军尚将孙静...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浅镇静技术在焦虑患者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下颌阻生牙焦虑患者行丙泊酚静脉输入,在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达到80~85时拔除阻生牙,术中监测患者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术后指导患者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询问患者顺行遗忘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数据统计,配对t检验比较术中生理指标与入室时的差异性,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分析患者术中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术中HR、MAP、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均未出现异常,患者术后VAS评分为1~3分,对手术开始、黏膜切开及牙钻声音顺行遗忘,即焦虑得到缓解.结论:针对牙科焦虑症患者下颌阻生牙的拔除,丙泊酚静脉浅镇静技术(BIS=80~85)即可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减轻患者焦虑,提高舒适度.

    浅镇静牙科焦虑症下颌阻生牙脑电双频指数

    有关《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在线投稿系统的声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
    137页

    小唾液腺来源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分析

    徐万林卢浩吴一凡刘胜文...
    13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唾液腺来源的复发性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RP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就诊于我院的小唾液腺来源RP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共收集17例小唾液腺来源的RPA,其中男性5例,女性12例;年龄为14~80岁,中位年龄为52岁;平均复发次数为2.8次,平均复发间隔为7.9年.按发病部位来分,发生于腭部的最为多见(52.9%),其次为颊部(29.4%).复发肿瘤较大时可引起一定的症状,如骨质吸收、咽腔阻塞及面部膨隆等.17例患者中共计7例(41.2%)出现恶变,其中腭部来源的9例RPA中,有5例(55.6%)发生恶变.手术治疗的预后较好,平均随访5.7年,其中15例(88.2%)患者为无瘤生存状态.结论:小唾液腺来源的RPA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临界性肿瘤,好发于腭部,复发间隔时间较长.反复复发的小唾液腺来源的RPA易出现恶变,手术治疗的预后较好.

    复发性多形性腺瘤小唾液腺唾液腺肿瘤

    空间转录组技术的进展及其在骨研究中的应用

    陈永亮王佐林
    14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组织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质性与其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技术能够同时获得组织内空间单元的位置信息和转录组变化.近年来,空间转录组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组织器官的高分辨率和高通量转录组分析得以实现,并不断应用于骨骼系统的研究中.本文就空间转录组技术的进展及其在骨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空间转录组下一代测序骨髓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

    非编码RNA在颞下颌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武文婧苏俭生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颞下颌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因此,探究TMJOA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参与调控TMJOA的发生、发展,在其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因此有望成为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本文将对ncRNA在TMJOA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非编码RNA颞下颌关节炎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环状RNA

    免疫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石琰郭昊郑凯娟杨镇鸣...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骨缺损修复和骨再生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研究.许多证据表明,有效的内源性骨再生需要免疫系统的协调.在骨缺损愈合中,免疫细胞和BMSCs的相互作用是促进骨形成的关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免疫细胞通过释放的细胞因子和信号促进BMSCs的成骨向分化,从而利于骨缺损修复和骨再生,成为新的骨缺损修复治疗靶点.因此,本文就免疫细胞对BMSCs成骨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成骨分化骨缺损修复和骨再生

    腮腺癌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崔泽坤张心予胡雅琦郭燕军...
    15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癌肉瘤(carcinosarcoma,CS)是一种由恶性上皮成分及恶性间叶成分构成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病率极低.本文报道1例由唾液腺导管癌和血管肉瘤构成的腮腺CS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腮腺CS的发病情况、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发病机制及组织来源和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疾病的进一步认知,完善腮腺CS病理学的进一步分类.

    腮腺癌肉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治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官方微信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
    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