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同济大学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同济大学

王佐林

双月刊

1005-4979

omsj399@hotmail.com

021-66527963

200072

上海市延长中路399号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界最早的一本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口腔颌面外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以及临床经验等文摘。设有专家论坛、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总结、病例报道、综述、讲座等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读者面广,深受口腔医学院师生、口腔颌面外科和相关学科的医务人员及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LincRNA-EPS对RANKL和LPS诱导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栩王雅冰苏俭生
    16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EPS(long non-coding RNA-EPS,lincRNA-EPS)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lincRNA-EPS的RAW264.7细胞株和阴性对照株,然后用RANKL诱导法和LPS诱导法(RANKL预刺激后行LPS诱导)同时进行破骨分化诱导,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staining,TRAP staining)观察产生破骨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差异,鬼笔环肽染色评估所产生破骨细胞功能的差异,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诱导后破骨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过表达lincRNA-EPS的RAW264.7细胞株和阴性对照株;不论是RANKL法诱导还是LPS法诱导,lincRNA-EPS过表达株和阴性对照株的细胞增殖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LPS法诱导下,TRAP染色显示lincRNA-EPS过表达株分化出的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少于阴性对照株(P<0.05),鬼笔环肽染色显示lincRNA-EPS过表达株产生的F-肌动蛋白环体积显著小于阴性对照株,RT-qPCR显示lincRNA-EPS过表达株的破骨相关基因TRAP、CTSK、DC-STAMP、ATP6v0d2 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株(P<0.05);但在RANKL法诱导下,二者各项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lincRNA-EPS的过表达对LPS诱导的破骨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对诱导出的破骨细胞功能也起到负向调节作用,但lincRNA-EPS过表达对RANKL诱导的破骨分化及产生的破骨细胞的功能无显著影响.

    长链非编码RNA牙周炎破骨分化脂多糖

    含毛喉素的条件培养液诱导脂肪来源干细胞神经分化的体外实验研究

    刘旭凌胡颖涵孙家悦朱泽宇...
    170-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神经诱导液体外诱导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神经分化,探索对ASCs体外成神经分化的最佳毛喉素浓度,并研究该浓度的培养液对ASCs体外成神经分化的作用.方法:酶消化法获得原代ASCs,通过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染色鉴定ASCs的表型和多向分化能力.体外用含不同浓度毛喉素的神经诱导条件培养液进行神经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筛选最佳浓度.采用含最佳浓度毛喉素的神经诱导条件培养液诱导ASCs,镜下观察诱导前后细胞的形态学特征,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免疫荧光检测诱导前后细胞中神经分化标志物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神经诱导条件培养液中毛喉素的最佳浓度为 10 μmol/L,含该浓度毛喉素的神经诱导条件培养液诱导的细胞,能够迅速诱导ASCs向成神经方向分化.诱导后,细胞形态类似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标志物抗β-Ⅲ微管蛋白(class Ⅲ β-tubulin,Tuj1)、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M,NF-M)、巢蛋白(nestin)抗体和S100β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表达增加(P<0.05).结论:含毛喉素浓度为10 μmol/L的诱导培养液能诱导ASCs神经分化,诱导细胞有望成为周围神经种子细胞.

    脂肪来源干细胞细胞分化神经再生毛喉素

    征稿启事

    179,237,250页

    数字化聚醚醚酮囊肿塞在开窗减压术中的应用研究

    杨丽李功臣康非吾张雪明...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数字化聚醚醚酮囊肿塞在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中的治疗效果及其优缺点.方法:选取2021-2022年于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13例,均采用开窗减压术配合术后使用数字化聚醚醚酮囊肿塞治疗,通过临床检查及影像学资料,评估佩戴数字化聚醚醚酮囊肿塞对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肿的疗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囊腔缩小、新骨形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囊肿塞佩戴满意度等.结果:开窗手术同期拔除囊腔内埋伏牙者存在轻度张口受限、颊部肿胀等情况.问卷调查显示,除 1例患者对囊肿塞外观不满意,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可接受或满意.术后 3、6、9、12个月测得的新骨沉积率分别为71.03%(59.37%,82.84%)、82.75%(77.25%,88.66%)、89.93%(86.41%,95.08%)和 94.21%(90.21%,95.09%);术后 3、6、9、12个月测得的囊腔缩小率分别为 96.91%(92.47%,98.65%)、100%(98.36%,100%)、100%(99.79%,100%)和 100%(100%,100%).结论:数字化聚醚醚酮囊肿塞凭借其独特的材料优势和设计优势,在开窗减压术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佩戴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聚醚醚酮囊肿塞数字化技术

    协同刺激分子B7-H4在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杨琼杨旭李毅刘华联...
    187-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协同刺激分子B7 同系物 4(B7 homolog 4,B7-H4)在人口腔舌鳞状细胞癌(oral 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TSC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 2006年 1 月至 2018年 12 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存档的 99例OTSCC患者的癌组织、30例OTSCC患者的癌旁组织石蜡包埋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7-H4 在OTSCC癌组织、OTSCC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分析OTSCC癌组织中B7-H4 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运用生存分析法(Kaplan-Meier法)分析B7-H4 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拟合Cox模型评价各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OTSCC组织中B7-H4 无表达或低表达共 40例,占总样本的 40.4%,高表达 59例,占总样本的 59.6%;99例OTS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显示,B7-H4 的表达与临床分期、N分期相关(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7-H4 表达较高患者的OS低于B7-H4 表达较低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R=1.013,95%CI=1.004~1.022,P<0.05);单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模型示,T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B7-H4 表达与OTSCC患者预后相关(P<0.05);在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模型中,B7-H4 高表达(HR=1.015,95%CI=1.005 3~1.024,P<0.01)和组织分化程度(HR=1.665,95%CI=1.004 7~2.760,P<0.05)可作为OTSCC患者预后评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7-H4 的表达与OTSCC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其有助于OTSCC患者预后评估.

    口腔舌鳞状细胞癌B7-H4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潜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邹宪宋涛
    193-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筛选,进一步预测潜在靶点及预后基因.方法:利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23558 和GSE138206),联合GEO2R工具在线分析OSCC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的DEGs;并对其进行相关通路、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及关键网络节点分析,筛选前 25 个枢纽基因,通过多个外部数据库对其进行验证.应用Timer网站进一步分析枢纽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及免疫检查点的关系,基于Lasso-Cox算法,构建相关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构建包含预后风险模型和多个临床病理因素的列线图.结果:分泌磷酸蛋白1(secreted phosphoprotein 1,SPP1)、整合素α3(integrin α3,ITGA3)基因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P<0.05).ITGA3被认为是具有未来临床意义的潜在免疫治疗靶点.基于SPP1和ITGA3基因构建的预后模型,可以有效预测OSCC患者的预后.结论:ITGA3、SPP1 可能为OSCC患者的治疗靶点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为探索OSCC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口腔鳞状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靶基因ITGA3预后风险模型

    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术后唇侧骨吸收及边缘骨吸收的风险因素

    欧其雅芝杨醒眉满毅
    202-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上颌前牙区,延期种植同期进行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术后 6 个月唇侧骨吸收的影响因素.探究种植二期手术时种植体唇侧骨宽度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至最终修复后1年.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术后即刻(T1)和术后 6 个月(T2)种植体唇侧水平骨宽度和垂直骨高度,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根据T2时的唇侧骨宽度,将种植体分为3个队列:0 骨壁组、骨壁<2 mm组和骨壁≥2 mm组,探究组间边缘骨吸收差异.结果:共纳入 57例患者,94 枚种植体.容纳性骨缺损、种植体连接愈合基台与更少的骨吸收显著相关;在修复后1年的随访中,组间边缘骨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位点行软组织增量手术与更少的边缘骨丧失显著相关.结论:GBR术中使用愈合基台更有利于维持水平、垂直骨量;软组织增量手术利于维持稳定的边缘骨水平.

    引导骨再生骨吸收骨缺损形态种植体连接软组织增量手术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声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
    210页

    下颌骨髁突骨折45例回顾性分析

    胡永朱佳栋赵大勇
    21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基于新分类的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2年 1 月—2021年 12 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及苏州九龙医院口腔科收治的 45例(57 侧)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受伤原因、骨折分类、治疗方法、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45例患者中男性 34例、女性 11例,平均年龄 34.67 岁(16~76 岁).交通事故(56%)为主要致伤原因.髁头骨折(囊内骨折)26例(35 侧),其中A型13例(13侧)、B型7例(11侧)、C型1例(1侧)、M型3例(6侧)、无移位2例(4侧);髁颈骨折12例(13侧);髁突基底部骨折 7例(9 侧).10例髁头骨折(B型 4例、C型 1例、M型 3例、无移位 2例)及 3例髁颈骨折共 13例行保守治疗;16例髁头骨折(A型13例、B型3例)、9例髁颈骨折及7例髁突基底部骨折共32例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中,5例失访,40例随访 6 个月以上.保守治疗者中,3例关节区长期酸痛、1例关节弹响、1例张口受限;手术治疗者 1例髁突吸收、2例面神经颞支麻痹.结论:下颌骨髁突骨折应结合骨折分类及患者全身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下颌骨髁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保守治疗分类

    肌痛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封闭治疗的疗效观察

    郑显杰郭丽娟杨森
    217-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封闭治疗对不同部位、不同亚类肌痛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肌痛型TMD患者 53例,给予利多卡因、维生素B12 联合复方倍他米松局部肌肉封闭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治疗后第 1、3 个月的临床疗效评价,最大开口度,下颌运动距离,肌肉压痛指数(palpation index,P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经过 1 个疗程的治疗,患者最大开口度、下颌运动距离较治疗前增加(P<0.01),PI及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临床疗效较好.结论:对于不同部位、不同亚类的肌痛型TMD,封闭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减轻功能障碍程度,该诊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肌痛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咀嚼肌痛肌筋膜痛封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