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

王林

月刊

1003-9872

kqyx@njmu.edu.cn

025-86658322

210029

江苏南京市汉中路136号

口腔医学/Journal Stom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最早创刊的全国性口腔医学学术期刊之一,由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主要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开设有口腔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栏论著、口腔预防研究、调查研究、门诊管理、临床经验、病例报道、综述等栏目。杂志注重贯彻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国内重要数据库来源期刊,并为《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文科技目录-医药卫生》等检索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咬合重建的流程管理

    何凯讯张思慧陈江
    193-197,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牙齿磨耗、无牙颌等患者的增多,对口颌系统进行咬合重建的临床需求日益增高.咬合重建作为一项技术敏感性较高的临床操作,涉及到下颌位置、垂直距离、牙合平面和动态引导及静态咬合.且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口腔医学界的不断应用发展,如何将数字化结合咬合重建,并构建规范的临床流程一直是临床难点.本文拟通过介绍数字化咬合重建的临床流程,为临床医师进行咬合重建时提供严谨、规范的参考.

    数字化咬合重建工作流程口腔修复

    褪黑素对人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张梦涵何智琪邓辉胡荣党...
    198-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人牙周膜细胞(hPDL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法成功提取hPDLCs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褪黑素作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不加褪黑素.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褪黑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相关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和表达后,采用茜素红S染色、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研究褪黑素对hPDLCs的矿化结节、成骨相关mRNA以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褪黑素组hPDLCs的增殖活力略有抑制,其中50μmol/L和100μmol/L褪黑素组抑制最为显著(P<0.01);褪黑素组均表现为ALP活性和表达上升,矿化结节形成增多且呈浓度依赖性(P<0.01);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褪黑素组成骨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上升(P<0.01).结论 褪黑素可促进hPDLCs的成骨分化,具有作为牙周再生治疗药物的潜能.

    褪黑素牙周炎成骨分化人牙周膜细胞

    Lnc RNA KCNQ1OT1靶向miR-506-3p调控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机制研究

    张越吴雷刘继光
    204-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KCNQ1OT1通过靶向调控miR-506-3p对舌鳞状细胞癌(tongu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TSC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作用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正常牙龈上皮细胞(human gin-gival epithelial cells,HGE)及TSCC细胞(CAL27、SCC9和SCC15细胞系)中KCNQ1OT1和miR-506-3p表达水平.以CAL27细胞为研究对象,构建KCNQ1OT1低表达或miR-506-3p高表达的CAL27细胞,四甲基噻唑蓝染色法(MTT)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KCNQ1OT1与miR-506-3p调控关系.结果 与HGE细胞比较,TSCC细胞系CAL27、SCC9和SCC15中KCNQ1OT1表达升高(P<0.05),miR-506-3p表达降低(P<0.05).KCNQ1OT1低表达或miR-506-3p高表达后,CAL27细胞存活率、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及CyclinD1、MMP2和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5).KCNQ1OT1低表达还降低了CAL27细胞中β-catenin蛋白表达(P<0.05).miR-506-3p低表达降低了KCNQ1OT1低表达对CAL27细胞存活率、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及CyclinD1、MMP2、MMP9和 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P<0.05).结论 KCNQ1OT1低表达可抑制T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其作用机制与上调miR-506-3p表达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舌鳞状细胞癌KCNQ1OT1miR-506-3p细胞增殖侵袭迁移

    不同表面处理对氧化锆陶瓷与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黄凌霞王焕平白雪倩高宇雨...
    210-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喷砂、激光等不同机械处理对氧化锆陶瓷与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制备4 mm×4 mm×6 mm尺寸的长方体瓷块80件,按空白对照及喷砂、Er:YAG激光、Nd:YAG激光、飞秒激光等不同表面处理方式随机分成5组(A~E组,n=16).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轮廓仪测量粗糙度.用树脂粘接剂将瓷块与制备好的50块牙本质平面粘接,万能实验机测试剪切粘接强度,体式显微镜下分析界面破坏模式,使用SPSS 25.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扫描电镜图像显示,不同处理后的氧化锆表面微观形貌改变显著.粗糙度值从大到小分别为:B组(1.29±0.25)μm,E组(1.05±0.20)μm,C组(0.66±0.11)μm,D组(0.49±0.11)μm,A组(0.34±0.07)μm,B组与E组大于其他任意组别(P<0.05).剪切强度值从大到小分别为:E组(10.87±2.67)MPa,B组(8.90±1.52)MPa,C组(6.10±1.36)MPa,D组(5.69±1.01)MPa,A组(4.21±0.90)MPa,E组与B组大于其他任意组别(P<0.05),且E组大于B组(P<0.05).不同表面处理后的粗糙度值与剪切粘接强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剪切粘接强度值随着粗糙度值变化而变化,两者变化趋势基本相匹配.结论 飞秒激光和喷砂可显著粗化氧化锆表面,使氧化锆陶瓷与树脂粘接剂粘接时形成充分的微机械嵌合作用,可显著提升粘接强度,且飞秒激光提升程度最大,是一种有前景的氧化锆表面处理方法.

    飞秒激光氧化锆陶瓷剪切粘接强度表面粗糙度表面处理

    浓缩生长因子对前臂皮瓣供区术后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

    吴元元王义朱载瓯丁旭...
    216-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对前臂皮瓣供区术后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采用前臂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的3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16例,对照组14例.试验组术中制备CGF,覆盖于暴露的桡神经上,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1、3、6个月复诊随访,采用定量感觉测试测量虎口区感觉,比较两组术后供区感觉的恢复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试验组机械感觉阈值(3、6个月)以及机械痛觉阈值、压力痛觉阈值(1、3、6个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个月的冷痛觉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0.417,P=0.151),两组冷感觉阈值、热感觉阈值、热痛觉阈值(1、3、6个月)及冷痛觉阈值(6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GF可促进前臂供区术后感觉的恢复.

    浓缩生长因子前臂桡侧游离皮瓣躯体感觉功能定量感觉测试

    下颌骨髁突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邱静朱贵荣于鑫朱伟豪...
    22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下颌骨髁突骨密度,研究下颌骨髁突骨密度与性别、年龄、垂直及矢状骨面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700例患者正畸治疗前的CBCT数据,将患者按照性别、年龄、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进行分组,测量双侧水平面下颌骨髁突最大径处的髁突骨皮质密度、骨松质密度及总体骨密度,比较各组间测量值.结果 女性的骨皮质密度及总体骨密度均值明显高于男性(P<0.05).与年龄较小组相比,年龄较大组的骨皮质密度及总体骨密度均值明显增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骨面型中,低角组的髁突骨皮质密度均值明显大于均角组(P<0.05).矢状骨面型中,Ⅱ类组的髁突骨松质密度均值明显高于Ⅰ类组,且Ⅱ类组髁突总体骨密度平均值最高,与Ⅰ类组和Ⅲ类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矢状向Ⅰ类组中,低角组的髁突骨松质密度明显高于均角组及高角组,低角组总体骨密度高于均角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性别、年龄、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都会对下颌骨髁突骨密度造成影响,因青少年髁突处在生长发育期,正畸医生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下颌骨髁突骨密度性别年龄骨面型CBCT

    McNamara分析法评价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替牙列期颌骨发育的影响

    邰怡韩旻轩
    226-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改良鼻牙槽矫形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替牙列期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56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依据其在唇腭裂修复手术前是否进行过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术分为矫治组与对照组,矫治组26人,对照组30人.选用McNamara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治疗对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替牙列中期的颌骨发育的影响.结果 矫治组中,上颌突度(A-NP)、SNA、AN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上下颌长度差值(MXMD-DF)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测量值两组未显示出明显差异.结论 经过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治疗的单侧唇腭裂患者,其替牙列期的上颌骨具有更好的矢状向生长量,而对于下颌骨生长和牙合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术McNamara头影测量分析法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颌骨发育

    上颌种植支抗结合颌间牵引在青少年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

    陈旭李博晟张京剧
    231-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在恒牙列期矫治过程中,上颌骨植入种植体进行颌间牵引,探讨其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在恒牙早期进行的正畸矫治中,应用上颌骨种植支抗+Ⅲ类颌间牵引,纠正Ⅲ类错牙合,分析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变化,探讨牵引对上下颌骨及牙列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Ⅲ类错牙合得到明显改善,前牙均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SNA角增加1.58°,ANB角减小1.62°,面中份长度Co-A距离增加3.07 mm,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6.06°,Wits值增加7.51 mm;治疗期间,前后面高均有显著增加,前后面高比和下颌平面角保持稳定.结论 对于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青少年患者,利用种植支抗结合固定矫治器进行颌间牵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性错牙合.尽管患者已在恒牙列期,对上颌骨的前方牵引力仍可促进患者上颌骨发育,同时远移下牙弓,促进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纠正患者的咬合关系,改善患者面型.相比传统的前方牵引,结合骨性支抗的Ⅲ类牵引对患者的垂直骨面型影响较小.但对于上前牙暴露不足的患者,在矫治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上下前牙的暴露量,注意避免重力牵引使下前牙过长的副作用.

    种植支抗骨性Ⅲ类错牙合颌间牵引

    骨性Ⅱ类面型患者的性别对软组织侧貌评价的影响

    刘晓林许衍宋志芸吴嵩...
    237-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正畸治疗中骨性Ⅱ类面型患者的性别对软组织侧貌评价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6—2020年所收治的正畸骨性Ⅱ类面型患者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8~36岁.收集每位患者矫治前自然头位的剪影照片并拍摄CBCT.应用Photoshop软件对30张照片进行修改,隐藏暴露性别特征的头发、睫毛、喉结等特征,获得去除性别特征的剪影照片;将CBCT合成的头颅侧位片与自然头位剪影照片重叠获得自然头位的头颅侧位片.将30张去除性别特征的剪影照片和30张未去除性别特征的剪影照片(标明性别)随机打乱,分别制作成幻灯片,间隔5 s自动播放.邀请非专业人员对两组幻灯片分别进行打分.收集整理数据将去除性别特征组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使用Holdaway分析法定点测量各项指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指标间差异.结果 去除性别特征组整体平均分、男性组平均分、女性组平均分均较未去除性别特征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性别特征组中,男性所得评分明显高于女性(P<0.05).高、低分组与评分相关的测量指标为A点凸度、上唇基部厚度、颏唇沟深度和颏部厚度(P<0.05).结论 骨性Ⅱ类面型患者的性别对软组织侧貌的评价存在影响,男性去掉性别特征的侧貌轮廓较女性更易被普通人群接受.影响侧貌评价的美学指标为A点凸度、上唇基部厚度、颏唇沟深度、颏部厚度.

    软组织侧貌评价性别骨性Ⅱ类错牙合Holdaway分析法

    比较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5年回顾性研究

    姚立敏王娟童昕
    242-246,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的5年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完成上颌和/或下颌All-on-4种植修复治疗的26例患者,共植入120颗种植体,其中倾斜种植体60颗,轴向种植体60颗.术后行种植体支持式即刻修复,3~6个月后行最终修复.对患者进行随访,对倾斜与轴向种植体、不同倾斜角度的倾斜种植体以及上、下颌种植体之间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All-on-4种植修复中种植体总体5年存留率为98.33%,倾斜种植体5年存留率为96.67%,轴向种植体5年存留率为100%,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6).②负载5年后,倾斜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平均(1.16±0.98)mm,轴向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平均(1.11±0.76)mm,两者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③倾斜与轴向种植体之间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具有与轴向种植体相似的较高的5年种植体存留率以及较为稳定的种植体边缘骨水平维持.All-on-4种植修复中远端倾斜种植体的应用具有良好的负载5年临床效果.

    All-on-4倾斜种植体种植体存留率边缘骨水平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