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

王林

月刊

1003-9872

kqyx@njmu.edu.cn

025-86658322

210029

江苏南京市汉中路136号

口腔医学/Journal Stom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最早创刊的全国性口腔医学学术期刊之一,由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主要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开设有口腔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栏论著、口腔预防研究、调查研究、门诊管理、临床经验、病例报道、综述等栏目。杂志注重贯彻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国内重要数据库来源期刊,并为《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文科技目录-医药卫生》等检索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Ⅰ型胶原酶对人牙周膜胶原蛋白构象影响的拉曼光谱研究

    刘懋唐苗宁管佳妮谢理哲...
    481-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进行人牙周膜结构测定,探讨Ⅰ型胶原酶处理后牙周膜胶原纤维中胶原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方法 将人前磨牙牙根自颈部至根尖切分为3片2 mm薄片,选择根中部牙周膜样本进行实验.将牙周膜样本分为酶处理组和对照组,酶处理组样本在室温下进行10 mg/mLⅠ型胶原酶溶液浸泡2 h.两组样本依次进行拉曼光谱仪测定,获得拉曼光谱并进行峰值分析.结果 获得正常和胶原酶处理后人牙周膜样本的拉曼光谱图以及胶原蛋白二级结构谱图.人牙周膜拉曼光谱在酰胺Ⅰ带、酰胺Ⅲ带、CH2、酪氨酸和苯丙氨酸都出现特征峰.胶原蛋白的二级结构的主链构象主要由酰胺Ⅰ带(1600~1700 cm-1)和酰胺Ⅲ带(1200~1350 cm-1)表征,特征峰位在胶原酶处理后出现偏移.对照组牙周膜酰胺Ⅲ带的高斯拟合胶原蛋白各二级结构相对含量百分比分别为:无规卷曲29%,α-螺旋61%,β-回折2%,β-折叠8%.胶原酶处理后酰胺Ⅲ带中α-螺旋的含量下降,无规卷曲、β-回折和β-折叠的含量上升.结论 Ⅰ型胶原酶使牙周膜胶原蛋白降解,改变了蛋白的二级结构,可能与牙周膜生物力学性能下降有关.

    胶原蛋白牙周膜Ⅰ型胶原酶拉曼光谱

    三维多孔支架表面成型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体外促进人牙髓干细胞粘附及成骨分化

    于泓川何懋典刘鹃李军霞...
    486-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实验计划将TiO2纳米管阵列复合至二氧化锆(ZrO2)三维多孔支架表面,并探究对人牙髓干细胞(hDPSCs)早期粘附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模板法制作ZrO2三维多孔支架,质量分数5%、15%、30%TiO2浆料涂层后500℃处理2 h,10 mol/L的NaOH 110℃浸泡12、24、36 h,测定支架压缩强度及孔隙率,SEM观察表面形态,能谱仪分析表面元素类型和含量.选择出表面形态最优样品组为实验组,未成型纳米管样品为对照组,LRS测定表面物质的晶型并接种hDPSCs,SEM、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粘附.CCK-8检测细胞增殖,ALP检测成骨分化.结果 15%TiO2涂层及NaOH处理24 h使ZrO2支架表面具备了TiO2(金红石)纳米管阵列,这类支架压缩强度为1.76 MPa,孔隙率为79%.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获得了更好的细胞丝状伪足和支架延伸,ALP表达显著增高,但CCK-8结果无差异.结论 本实验在ZrO2三维多孔支架表面成功构建成型TiO2纳米管阵列,略微增加了支架压缩强度并可以促进hDPSCs的早期粘附和成骨分化,但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

    纳米管骨组织工程多孔支架牙髓干细胞

    《口腔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492页

    Er:YAG激光与传统机械去龋效果的体外可行性比较

    邵钰尚琼郭蓉葛米雪...
    493-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Er:YAG激光去除龋损和粘接修复的可行性提供更多的证据.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拔除的36颗龋坏深及牙本质的磨牙.每个离体牙的龋损都被切成大小相等的两份,分别纳入对照组(机械预备组)和实验组(Er:YAG激光组).通过测量微拉伸粘接强度(mTBS)、微渗漏深度、观察组织学形貌、微观形态和测量操作时间比较了Er:YAG激光与传统机械法在这些方面的特性.结果 实验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高于对照组(n=13,P<0.05),而平均微渗漏深度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13,P>0.05).实验组残留感染牙本质小管少于对照组(n=6,P<0.01).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牙本质小管开放、清晰、裸露,而经机械预备的牙本质表面有玷污层(n=4).实验组的去龋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n=36,P<0.05).结论 虽然去龋时间较长,但Er:YAG激光用于窝洞预备较传统机械法有更高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和更少的感染牙本质小管残留.因此,Er:YAG激光是一种合适的临床去龋方法.

    Er:YAG激光窝洞预备传统机械法龋病

    下前牙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唇侧骨增量的疗效评价

    孙梦君周可聪夏一如孙文韬...
    499-502,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下前牙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唇侧牙槽骨增量的效果.方法 回顾下前牙行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牙根长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以及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厚度,比较三个时间点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该手术对牙根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术后1年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较术后3个月明显增加(P<0.05);总体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距离CEJ 7 mm和9 mm处唇侧牙槽骨的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对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的增加具有显著效果,对于下前牙正畸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骨皮质切开术联合骨增量手术骨增量CBCT

    骨皮质切开术辅助上切牙内收后对牙根及牙槽骨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王亮程磊王林谷妍...
    503-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上切牙内收后对上颌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方法 招募20例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为骨皮质切开术组(n=10)和对照组(n=10).矫治前后拍摄锥形束CT,测量两组矫治前后上颌切牙牙根长度、牙槽骨厚度和牙槽骨丧失高度.结果 骨皮质切开术组矫治疗程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骨皮质切开术组和对照组上颌切牙牙根吸收未见明显差异(P>0.05);骨皮质切开术组治疗前后在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根中和根尖水平唇侧牙槽骨厚度的变化量大于对照组(P<0.05);骨皮质切开术组中切牙腭侧牙槽骨丧失高度量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皮质切开术辅助上切牙内收结合植骨术可以增加切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但是在内收过程中不能减少牙根吸收,且对腭侧牙槽骨高度有一定损害.

    骨皮质切开术上前牙内收牙根吸收牙槽骨

    不同矢状骨面型成年患者磨牙后三角及下颌升支前缘骨骼特征的CBCT分析

    叶俊杰张卫兵
    509-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CBCT评估不同矢状骨面型成年患者磨牙后三角及下颌升支前缘骨骼特征,并分析微种植体的植入风险.方法 选取2016—2020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150例成年患者,按照矢状骨面型分为三类.在矢状面上高于牙合平面2 mm及4 mm处绘制与牙合平面平行和成45°的参考线,测量参考线上的有效骨量和骨皮质厚度.结果 所有测量的植入部位平均有效骨量超过10 mm,平均骨皮质厚度1.7~2.4 mm;与牙合平面平行处测得的有效骨量和骨皮质厚度的平均值大于与牙合平面成45°处测得的有效骨量和骨皮质厚度的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患者有效骨量最小,骨性Ⅱ患者有效骨量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矢状骨面型成年患者磨牙后三角及下颌升支前缘具有足够的有效骨量和骨皮质厚度,可以安全地植入微种植体.

    矢状骨面型微种植体骨骼特征锥形束CT

    唇腭裂患者上颌前部牙槽骨厚度及骨开窗、骨开裂的三维评价研究

    薛曼玲张驰刘璐玮张卫兵...
    514-520,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评价不同类型唇腭裂患者上颌前部牙槽骨厚度和形态,以及上前牙骨开窗、骨开裂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拟行口腔正畸治疗的唇腭裂患者85例(男51例,女34例,平均年龄(14.65±4.95)岁),其中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alveolus,UCLA)患者19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52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b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BCLP)患者14例.在正畸治疗开始前均予以拍摄颌面部CBCT,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其上前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计算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并比较不同唇腭裂类型患者上颌前部ABT及上前牙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UCLP、UCLA患侧上前牙骨开裂发生率(34.9%、42.9%)显著高于其健侧(10.7%、11.1%),但骨开窗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UCLP健侧上中切牙(5.9%)、侧切牙(9.7%)骨开裂发生率低于UCLA.UCLA、UCLP、BCLP三组间患侧上前牙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UCLP、UCLA患侧上前牙ABT在多部位小于其健侧.除UCLP/UCLA患侧侧切牙外,UCLA、UCLP、BCLP各类型上前牙唇侧平均ABT均小于腭侧.UCLA、UCLP、BCLP三组间患侧上前牙唇腭侧平均ABT无统计学差异.UCLP患侧上侧切牙、尖牙分别在唇侧和腭侧根颈处ABT大于UCLA.结论 单侧唇腭裂患者患侧上前牙骨开裂发生率高于健侧,ABT则在多部位小于其健侧;而三种类型患者上前牙唇侧ABT均小于其腭侧.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健侧上中切牙、侧切牙骨开裂发生率及患侧侧切牙、尖牙根颈处牙槽骨厚度存在差异;单侧与双侧完全性唇腭裂间上前牙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及牙槽骨厚度则无差异.

    唇腭裂骨开窗骨开裂牙槽骨厚度

    围手术期凝血指标与口腔颌面部游离皮瓣相关并发症间的关系

    朱墨金萬勇朱载瓯丁旭...
    52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凝血相关指标与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游离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5月至2019年10月间,因罹患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于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行肿瘤根治术,同期行游离皮瓣修复重建的患者资料,采集了患者术前、术后第一日晨血的凝血功能检验结果,同时记录患者术后皮瓣相关并发症情况.依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情况分为两组,出现皮瓣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分入观察组,其余分入对照组.使用SPSS 23.0软件,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次研究纳入270例患者,其中12例(4.4%)分入观察组,258例(95.6%)分入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是否放化疗、烟酒摄入史与皮瓣并发症的发生之间未见显著相关性.观察组的术前D-二聚体相较于对照组显著下降(P<0.001),而术后第一日晨血的纤维蛋白原显著上升(P=0.012).单因素逻辑回归显示术后第一日纤维蛋白原(P=0.015)与术后皮瓣危象显著相关.其他凝血指标两组之间未见差异.结论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游离皮瓣修复患者的术前D-二聚体的降低及术后第一日纤维蛋白原的升高可能提示术后皮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口腔恶性肿瘤皮瓣相关并发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机用和手用镍钛器械对不同弯曲度根管预备后的碎屑及预备效率的研究

    顾静怡徐瑞段薇黄云...
    527-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比较机用镍钛锉ProTaper Gold和手用镍钛锉ProTaper对不同弯曲度根管预备后的根尖碎屑推出量及预备效率.方法 将纳入标准收集的离体牙根管按不同的弯曲度(小于15°、20°~35°)分为2组,每组再按不同类型的镍钛器械(PTG、PTH)将其随机分为2个亚组(n=15).PTG组采用ProTaper Gold机用镍钛锉进行根管预备;PTH组采用ProTaper手用镍钛锉进行根管预备.其中PTG组辅助使用X-smart电动马达按冠向下法预备至#25/.08;PTH组按冠向下法手用预备至#25/.08.使用碎屑收集装置收集并称量根管预备后的根尖碎屑推出量,同时秒表记录根管预备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统计学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结果 根尖碎屑推出量结果显示,PTG组和PTH组对不同弯曲度根管分别预备后的根尖碎屑推出量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TG组和PTH组预备不同弯曲度根管的预备时间比较结果显示,同一弯曲度组中,PTG组的预备时间均短于PTH组(P<0.05).结论 ProTaper Gold机用镍钛锉和ProTaper手用镍钛锉预备不同弯曲度根管后均有根尖碎屑推出;ProTaper Gold机用镍钛锉比ProTaper手用镍钛锉具有较高的根管预备效率.

    镍钛器械根管弯曲度碎屑推出预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