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欧阳自远

双月刊

1007-2802

kydhtb@vip.skleg.cn

0851-5895823,5893143

550002

贵阳市观水路46号中科院地化所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原名《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创刊于1981年3月,1995年经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并公开出版。我刊是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学术性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我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报道国内外有关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最新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综合述评,交流信息和指导学会工作。该刊的特点是:快速、新颖,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成果报道准确、科学价值突出,起到了作为学会与会员联系的桥梁作用,是学会会员学术活动的园地。近几年来,紧跟国际前沿,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有关数据规范,严格审稿制度,强化编辑部内部管理机制,实行主编和编辑委员会负责制,是第一批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的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硅酸盐熔体的物理性质及其对地球深部状态和过程的启示

    郭璇张力颜晗倪怀玮...
    1113-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硅酸盐熔体在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各个阶段均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与能量传递的关键载体,具有非常活泼的物理化学性质.深入理解硅酸盐熔体在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对于准确诠释与熔融密切相关的地质过程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硅酸盐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结合模拟计算,不仅促进了我们对熔体基本物理性质的认知,还解析了熔体结构变化导致物理性质改变的机制;通过与地球物理观测及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对熔融在地球内部状态和过程中重要作用的理解.本文综述了熔体物理性质的特征,探讨了随温度、压力及成分变化的规律,分析了性质变化的潜在原因,总结了相关性质的定量模型,并阐释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应用.

    硅酸盐熔体物理性质挥发分定量模型地球内部过程

    高温高压铁同位素分馏实验研究进展

    陈昊天王天阳刘锦
    1133-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是太阳系中丰度最高的金属元素,参与了行星形成与演化的每一个阶段,尤其是主导了行星早期的核幔分异过程.因此,铁同位素可以作为我们认识太阳系起源和行星演化的可靠示踪剂.21世纪初,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引入打开了研究高精度铁同位素领域的大门.本文综述了地球、月球及火星等太阳系各储库的铁同位素组成、高温高压下金属与硅酸盐分离过程中铁同位素分馏的实验进展、超高压下NRIXS实验、静高压实验的发展和多种同位素的耦合示踪研究,以期为探索行星起源与演化过程提供新线索.

    铁同位素核幔分异高温高压平衡分馏

    橄榄岩中超低氧逸度记录古老的深部地球热熔融

    Suzanne K.BirnerElizabeth CottrellFred A.DavisJessica M.Warren...
    1141页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平衡分馏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进展

    张川李琼杜蔚
    1142-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去二十多年,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MC-ICP-MS)和相关化学纯化方法取得重要突破,使得高精度分析同位素的微小分馏成为可能.这一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环境科学、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领域的应用.同时,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模拟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内部环境)开展的同位素分馏实验,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同位素分馏机制的直接观察数据,故而同位素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介绍了非传统同位素高温高压实验常用的装置,以及用于判断实验产物中的同位素平衡状态的方法,并对铁、硅、铬、镍、钒等同位素在高温高压实验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

    高温高压实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铁同位素硅同位素铬同位素镍同位素钒同位素

    深俯冲洋壳脱碳作用与榴辉岩型深源金刚石成因:进展与挑战

    张艳飞王超章军锋巫翔...
    1160-1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蚀变洋壳是俯冲带碳输运的主要寄主岩石之一,具有把大量碳输运至地球内部和促进地幔碳循环的潜力.金刚石是直接来自地幔深部的单质碳,包含了地幔深部有关碳赋存和碳迁移的重要信息.高温高压实验是研究俯冲洋壳脱碳过程的正演模拟手段,而榴辉岩型深源金刚石则直接指示了俯冲洋壳在地幔深部的脱碳过程,二者相互结合能较完整地刻画深俯冲洋壳的脱碳机制和碳迁移过程.本文综述了前人有关榴辉岩型深源金刚石来源深度和俯冲含碳洋壳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研究方面的进展,对比讨论了榴辉岩型深源金刚石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几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俯冲洋壳脱碳作用深源金刚石下地幔

    典型岩浆热液矿床实验矿床学进展

    刘星成张磊黄芳芳魏春霞...
    1171-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浆-热液矿床作为有色和稀有金属等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其成矿过程涉及岩浆与热液的形成和演化,以及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等.成矿元素在岩浆熔体中的溶解度,以及它们在矿物、流体和岩浆熔体间的分配系数,是控制这些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铜、金、银、钨、锡、钼等典型岩浆-热液矿床成矿过程,综述了实验矿床学近年的相关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不同岩浆-热液演化阶段影响成矿元素富集的关键物理化学条件,为深入理解这类矿床的成因和成矿过程及相关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分配系数溶解度硫化物流体出溶

    上地幔熔体电导效应与软流圈高电导异常起因

    刘汉永杨晓志
    1182-1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物理学电磁探测研究表明,软流圈局部地区具有显著高电导异常,并表现出一定的电导率各向异性.这种异常的起因一直存在争议.长期以来的一种主流观点是,软流圈高导异常可能由橄榄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少量熔体所致.高温高压实验也发现,部分熔融熔体的电导率很高,可以显著增强橄榄岩的导电性.固体-熔体混合体系中少量熔体的电导效应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包括熔体自身的导电性(与熔体成分等有关)、熔体含量、熔体在体系中的分布形态(即连通性和拓扑结构)等.本文对近几十年来熔体结构和导电性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评述了熔体在解释软流圈高导成因方面的潜在问题,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软流圈橄榄岩电导率地幔熔体实验研究

    招聘信息

    1195页

    生态地球化学:理论、实践和展望

    周启星王辉王琦
    1196-1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地球化学是采用地球化学和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元素及化合物(包括污染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与分配,在生态圈与地球其他各圈层之间迁移转化与循环规律,以及生态因子在全球、区域和局部尺度上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健康影响与调控的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生态地球化学特别强调生态学原理框架下致力于解决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地球化学问题,尤其关注在地球各圈层水平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交互效应,其本质是研究微观水平上宏观物质循环的规律以及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的生态或毒理效应问题,为生命共同体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地球化学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及相关理论知识,扼要总结了生态地球化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并探讨生态地球化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和相关科学实践.最后,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未来生态地球化学的研究重点和方向进行了简要展望.

    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创新地球生态系统人类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

    Cr(Ⅵ)在海陆交互区域土壤中的还原特征及主控因素

    张新颖米兰心陈欣彤刘晓艳...
    1208-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海陆交互区域与内陆土壤中Cr(Ⅵ)还原特征差异及主控因素对于揭示Cr(Ⅵ)污染的行为规律和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海陆交互区域的烟台、深圳和内陆的长沙为对象,通过试验探究Cr(Ⅵ)的还原特征,并通过逐步回归和灰色关联度来分析主控因素.结果显示,在为期30天的实验中,温度是影响Cr(Ⅵ)还原的关键因素,与4℃的低温相比,25℃有利于提高Cr(Ⅵ)的还原速率;微生物对Cr(Ⅵ)还原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土壤中的还原物质Fe(Ⅱ)和Mn(Ⅱ),与Cr(Ⅵ)的还原速率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逐步回归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是影响Cr(Ⅵ)还原的重要因素,pH以及不同形态的锰和铁也对Cr(Ⅵ)还原产生影响.

    海陆交互区域Cr(Ⅵ)还原特征影响因素灰色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