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与工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明廷华

旬刊

1671-1815

ste@periodicals.net.cn

010-6210328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学技术与工程/Journ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向社会介绍科技界、工程界进展情况和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一份学术性、知识性和动态性杂志。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前景和重大建设工程进展情况,科学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新成果、新知识、科技界和工程界的热点问题等。适合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领导同志、管理干部和图书资料馆(室)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气藏注CO2提高采收率及封存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曹成陈星宇张烈辉赵玉龙...
    7463-7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利用与封存是CCUS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中CO2-EGR技术对于实现绿色碳减排与天然气增产的双重目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梳理了 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及封存机理、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及封存的潜力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机理主要为:物性差异、竞争吸附及筛滤置换作用、连续对流排驱作用、恢复气藏压力与抑制水侵作用以及储层溶蚀改造作用;CO2气藏封存机理包括构造封存、残余气封存、溶解封存以及矿化封存;CO2提高天然气采收率评价方法有数值模拟评价、理论评价、物理实验评价;气藏CO2封存评价方法包括有效容积法、物质平衡法、数值模拟评价、理论评价等;尽管CO2提高天然气藏采收率及封存评价方法已初步建立,但适用范围仍较小,需要结合中国天然气藏地质特征进一步完善,提高封存评价准确性.

    CO2-EGR气藏CO2封存驱气机理封存机理评价方法

    含缺陷压力管道评定技术研究进展

    王怡佳伍万龙雨娇史君林...
    7476-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承压容器与管道被广泛应用在能源工业、军工、科研等诸多领域,其运输介质通常伴有易燃易爆等特性,因此,确保其安全运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针对承压容器与管道的安全问题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针对含缺陷承压容器与管道的安全评定,首先介绍了中外最新基于"合于使用"为原则的常用标准规范的起源及最新成果,给出了缺陷评定采用的关键技术最新进展,以及影响评定结果的重要因素的研究现状,同时对缺陷容器管道的评定技术的应用现状做了简单的介绍.最后,提出了目前国内缺陷评定技术的存在的问题,为含缺陷承压容器与管道的安全评价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承压容器寿命评估缺陷评定合于使用断裂力学

    离子推力器栅极组件热变形测量方法

    候珂毅白博方苗龙陆昶...
    7487-7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栅极组件是离子推力器的核心部件,其所包含的多层栅极结构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生热变形,导致栅极间距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离子推力器的工作性能及寿命.为了实现栅极结构在实际工况下热变形的非接触测量与评估,改进和发展了基于摄像测量的栅极变形观测方法,评价了不同图像分析方法(灰度重心法、圆拟合法、灰度匹配法)对变形测量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灰度匹配方法观测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好;同时,设计并实现了 一套栅极热变形环境模拟与变形测量系统,可实现高温、通水、通气环境下变形的高精度观测.最后,对环境箱通水通气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二者均会对测量精度造成影响,通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大于通气的影响.

    栅极变形摄像测量灰度重心圆拟合灰度匹配

    黄河上游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预测模型

    白小晶王中玉刘泰兴李晓丹...
    7502-7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黄河上游径流量变化及其预测是流域生态水文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2008-2020年流域内48个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和头道拐水文站径流数据,系统分析了黄河上游流域径流量与气候要素变化的关系,并建立径流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单一月份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和月蒸散发量多未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趋势,但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显著上升,而年蒸散发量也有上升趋势但统计不显著;多数单一月份的月径流量和年径流量均在年际上呈显著增加趋势.在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月蒸散发量均与月径流量显著相关的基础上,基于气候要素建立的黄河上游流域径流量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黄河上游头道拐水文站气候变化径流量预测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二叠系山西组山31沉积相类型论证

    王龙李娅董倩云范倩倩...
    7510-7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山1段是其主力产层,其沉积环境及其相类型一直争议较多,不同认识导致各个沉积相域内砂体对比模式和砂体分布形态存在着一定差异,从而给勘探井位部署增加了难度.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地震、测井、岩心、露头及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地震反射结构揭示的溯源退覆特征、岩心显示的岩性粒度与层理构造、测井沉积旋回特征、现代沉积学的比较等等多视角证据链,对该区山31小层的沉积相进行了详细论证、分析和描述.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性以中粗砂岩为主,多发育块状、板状及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测井相既有河流"二元结构"发育完整的井段,也有只发育下部粗粒端元河流"二元结构"发育不完整的井段,前者揭示发育曲流河,后者则与辫状河发育有关;粒度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以跳跃粒度成分为主,说明古水动力强;研究区周边露头资料显示既有曲流河发育也有辫状河发育,说明山1段沉积期曲流河和辫状河是同期存在的;现代卫星照片揭示,曲流河和辫状河共生共存发育是普遍存在的,综合上述证据,最终确定研究区山31发育相类型为河流相,且表现为曲辫共存特征,曲流河的频繁侧积以及平面多种河型共存,垂向河道的多期叠置是导致砂体分布复杂化和横向相变化快速的主控因素.

    庆阳气田曲辫共存野外露头沉积模式

    西安中深层同轴套管换热井取热能力及热影响半径

    韩元红张育平刘俊薛宇泽...
    7527-7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井换热技术是目前公认最环保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以同轴套管换热井最常见,取热能力和影响半径是这一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争议且急需解决的问题.以西安草滩2 500 m深同轴套管换热井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地层温度和围岩热物性参数,通过原位测试及数值模拟技术,分析换热井的取热能力,探讨换热过程中围岩地层温度变化特征及范围.结果表明:目标换热井30年可持续取热功率可达350 kW,平均延米140 W/m;围岩地温衰减程度和范围随着取热功率增大而增大;换热井不同深度热影响半径不同,深部地层整体大于浅部,350 kW取热功率下取热30年最大热影响半径可达110 m.

    地热能中深层换热井取热能力热影响半径

    穿越走滑断层隧道错动影响分区及隧道节段式衬砌抗错断性能控制

    粟威陶伟明易鹏豪申玉生...
    7534-7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中国西部地区穿越活动断裂公路隧道工程的变形及力学特性,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断层左旋走滑运动对隧道结构产生的错动响应,建立隧道受断层错动影响分区,并提出隧道节段衬砌铰接设计这一抗错断措施.通过对比在影响区内设置不同长度节段衬砌时隧道结构的应力、位移响应规律,得出最优衬砌节段布置形式.研究结果表明:断层走滑错动2.5 m时,隧道结构受错影响范围为断层与活动盘交界面附近2.7d(d为隧道跨径)内,定义1d~2.7d范围内为次要影响区,1d范围内为主要影响区;通过对比分析发现3 m节段对衬砌结构水平位移和最大剪应力的控制效果最好,峰值最大降低率分别达到了 3.38%和43.34%;隧道结构在断层交界面附近水平位移达到最大,随后向两侧较远位置变形不断减小至平稳;可见隧道结构沿纵向所受的最大剪应力值集中在错动影响区内,且在此范围内变化相较此范围外更加剧烈,错动影响区是抗断层错动设防重点关注对象.研究结果可为隧道抗错断设计提供参考.

    公路隧道走滑断层节段衬砌影响分区数值计算

    汉源昔格达组半成岩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的相关性

    张友谊杨经纬谭亦函
    7542-7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层岩性是滑坡产生的物质基础.为更清晰地认识半成岩微观结构变化对宏观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通过对"8.21"中海村滑坡进行调查分析,表明:相比较于低含水率的昔格达组半成岩,高含水率的颗粒形态更趋向于有序性,但颗粒排列却更加无序,表明结构稳定性变差,昔格达组半成岩更易滑动.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汉源昔格达组半成岩宏观强度特征参数与微观结构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对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影响最大的是颗粒平均直径.随着含水率的增大,昔格达组半成岩微观颗粒接触不连续,颗粒间孔隙增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整体密实度降低,导致昔格达组半成岩强度降低,使得滑坡更易发生.

    昔格达地层中海村滑坡微观结构灰色关联度

    北京平原区南苑—通县断裂南西段结构特征和活动性

    牛文治何付兵沙春梅张悦泽...
    7552-7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苑—通县断裂是北京市平原区重要的隐伏断裂之一,其结构特征及活动性的研究对于优化北京市国土空间格局及城市地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可控源大地音频电磁测深和高精度重力勘探方法,结合钻孔地层剖面及地质年代学测定,对南苑—通县断裂南西段的结构特征及活动性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南苑—通县断裂在北京市南部地区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其断裂行迹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重力剖面上得到了良好的反映.通过钻孔地层剖面及钻孔年代学格架分析,发现断裂没有错断中更新统以上地层,推测南苑—通县断裂南西段在中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此外,钻孔中新近纪玄武岩的出现也证明了断裂带定位的准确性,推断玄武岩岩浆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和区域内大断裂的伸展活动共同作用结果.研究结果填补了南苑—通县断裂南西段活动性研究的空白,为北京市南部地区城市地质安全和国土空间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南苑—通县断裂断裂活动性岩浆活动钻孔地层剖面地球物理探测

    基于GIS和加权信息量模型的富源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寸得欣令狐昌卫马一奇尹林虎...
    7563-7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该区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加之煤矿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安全.构建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评价体系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高程、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降雨量、水系、道路工程、煤矿工程活动8个指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加权信息量模型对富源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煤矿工程活动与工程地质岩组是富源县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将研究区划分为低易发区、较低易发区、中易发区、较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面积(占比)分别为383.8 km2(19.54%)、449.77 km2(31.12%)、759.67 km2(23.53%)、1 004.99 km2(13.93%)和 630.97 km2(11.89%),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与采煤活动分布较一致,是灾害点较为集中的区域.通过ROC曲线验证,正确率为77.95%,表明区划较为合理,可以为富源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富源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层次分析信息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