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与工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明廷华

旬刊

1671-1815

ste@periodicals.net.cn

010-6210328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学技术与工程/Journ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向社会介绍科技界、工程界进展情况和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一份学术性、知识性和动态性杂志。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前景和重大建设工程进展情况,科学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新成果、新知识、科技界和工程界的热点问题等。适合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领导同志、管理干部和图书资料馆(室)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子洁净室空气化学污染物检测研究进展

    刘辉翔孟令鹏陈雯柏李卫...
    9261-9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芯片制程的降低,对于生产芯片的电子洁净室提出了更高的环境要求,其中检测痕量气态化学污染物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半导体线路图当中对于电子洁净室的环境要求以及不同污染物对芯片制造会有哪些危害进行阐述.论述了当前电子洁净室中对于痕量气体主要的测量方法原理,并针对最低检测限、灵敏度几个方面阐述前人研究.总结了当前用于测量的不同公司的仪器标称性能,并提出不同测量方法针对检测下限和灵敏度提升的主要改进措施.提出了未来可以将传感器阵列与深度学习相结合,在软件和算法层面提高对痕量气体的测量准确度.

    电子洁净室气体传感器环境规范空气化学污染物痕量气体检测

    西藏捌仟错深部卤水层电性结构特征及成因分析

    李卫强于常青邹长春张平川...
    9273-9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测西藏捌仟错深部是否存在大面积的"卤源",理清盐湖区深部卤水的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物质来源,开展了1:15 000音频大地电磁探测,其中包含水域物理点12个,获得了深部纵向上"高-低-高-低"4层电阻率模型.结果显示在盐湖区南部发育一组正断裂,这组断裂既可作为储水构造也可作为导水通道,形成导卤断裂带.在断裂露头处的含卤喷泉印证了本文观点.通过整理分析9 口钻井资料,圈定了盐湖下方浅部卤水层的范围,并且发现该范围与第一套连续性较好的低电阻率层对应,推测该层为富水有利层.最后,通过分析卤水的化学元素成分及含量,结合新近系岩浆活动及构造背景,认为捌仟错卤水物质来源与火山活动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了音频大地测深是研究深层卤水的重要方法,证明了水域音频大地电磁(au-dio magnetotelluric,AMT)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捌千错盐湖音频大地电磁电阻率模型电性结构特征物质起源

    吐哈盆地八仙口地区砂岩型铀矿微量元素的特征

    邓薇张成勇叶腾飞
    9282-9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山造山带上的伊犁和吐哈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产区,吐哈盆地八仙口地区是近年来铀矿勘查的重要地段,铀矿化具有矿带窄、厚度不大、品位较低和钙质含量较高等特点.八仙口地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变化规律研究薄弱,制约了矿化规模成因的分析.以氧化流体蚀变空间分带研究为基础,开展微量元素分布规律和特征元素在不同蚀变分带的定量迁移富集研究,并通过与伊犁蒙其古尔矿床的对比,揭示八仙口地区氧化流体作用下铀的富集过程与富集规模成因.研究认为,U与Re等变价元素在矿化带内同步富集指示氧化还原是最主要成矿作用;Sc、Co、Ni、Th等不易变价元素和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REE)在氧化带内富集而矿带内亏损与地下水性质有关,高矿化度地下水造成的水解和黏土化,增强了氧化带内碎屑颗粒对溶液中离子的吸附;上新世以来天山快速的隆升造成吐哈盆地极端干旱气候出现,造成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在不同蚀变带内再分配.在铀矿化成因分析中可加强对其中变价与不变价元素变化量的表征,在找矿过程中需对氧化带渗入阶段的古气候加以重视.

    砂岩型铀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元素迁移富集吐哈盆地

    不同含水率状态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声发射响应特征模型试验

    杨孝宇李彦荣孙晓慧王智斌...
    9293-9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解决黄土崩塌灾害孕灾周期短、隐蔽性强、前兆信息难以捕捉的问题,深入研究黄土崩塌监测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与科学意义.目前声发射技术在岩质边坡的监测预警中已取得较好的应用,但将其应用于黄土崩塌监测尚缺乏可靠依据.为此,采用含水率分别为3%、7%、10%的单面连接型黄土崩塌模型开展试验,结合有源波导方式进行实时声发射监测,探索不同含水率下黄土崩塌过程中的声发射响应特征,分析黄土崩塌的破坏形式与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振铃计数的时序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含水率为3%、10%的黄土崩塌破坏模式以小块黄土的局部崩落为主,7%的黄土崩塌破坏模式以大块黄土的整体崩塌为主.随着黄土崩塌变形破坏加剧,声发射振铃计数大小也随着增加,且在黄土崩塌破坏前,声发射振铃计数数值会快速上升,可将振铃计数开始"突增"作为黄土崩塌的破坏前兆信息.

    黄土崩塌含水率声发射响应模型试验

    载铜纳米粒鼻用原位凝胶体外释放度研究

    曹雅仇丽颖
    9302-9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载铜纳米粒鼻用原位凝胶(TETA-Cu-NPs-gel)中三乙烯四胺铜(TETA-Cu)的体外释放规律,通过透析法研究TETA-Cu的体外释放度,以0.1 mol/mL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为释放介质,并用Origin软件对释药数据进行模型拟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TETA-Cu在溶出介质中的释放水平,以Swell ChromplusTM C18(4.6 mm × 150 mm,5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A为pH=3.0磷酸盐缓冲液,流动相B为甲醇(A∶B=90∶1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0 nm.结果表明,TETA-Cu在0.05~1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高、中、低三个浓度的回收率在99.9%~101.0%,RSD均小于2%;与TETA-Cu溶液相比,TETA-Cu-NPs-gel释药速率缓慢,符合一级释药动力学方程.可见,本文研究所建立的TETA-Cu-NPs-gel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准确、简便可行.TETA-Cu-NPs-gel具有缓释的作用.

    三乙烯四胺铜铜补充剂高效液相色谱体外释放度离子型凝胶

    基于地表沉陷实测数据的覆岩内部移动变形预计方法

    何昌春赵鹏荣耀王天源...
    9309-9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覆岩内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少、预计难度大、可靠性低.基于几何相似特征构建了依据地表沉陷实测数据预计覆岩内部移动变形的方法,该方法考虑了煤矿开采后覆岩移动变形导致的膨胀压缩.研究表明:预计离地表较近覆岩内部的移动变形时,可以不考虑覆岩的膨胀压缩,而预计离开采煤层较近覆岩内部的移动变形时,需要考虑覆岩的膨胀压缩;在开采边界附近,预计覆岩内部的移动变形可以不考虑膨胀压缩,而在开采中心附近则需要考虑膨胀压缩.研究结果有助于煤矿绿色安全开采.

    地表沉陷覆岩移动变形关键层膨胀

    可溶性油类和溶解性有机物对砂加载混凝沉淀处理高悬浮矿井水效果的影响

    王雨晨邸卫猛虎晓龙宋喜东...
    9316-9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井水中可溶性油类和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对石英砂加载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影响机制也不清晰.为此,选用石英砂加载混凝处理高悬浮矿井水为研究对象,分析矿井水中乳化油、浓缩液、腐殖酸(humic acid,HA)、富里酸(fulvic acid,FA)和L-色氨酸(L-tryptophan,LA)含量对石英砂加载混凝处理高悬浮物矿井水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矿井水中乳化油、浓缩液和过量的HA含量不利于加载混凝沉淀处理的效率和沉淀速率.HA、LA和适量的FA含量并不能影响加载混凝沉淀处理高悬浮物矿井水的效率和沉降速率.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乳化油和浓缩液的浓度变化对砂加载混凝沉淀效率和过程的影响较大,而HA、FA和LA的浓度变化则对其影响较小.该结果为进一步认知砂加载混凝处理工艺,提升其处理效率,实现中国煤矿矿井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乳化油浓缩液腐殖酸黄腐酸L-色氨酸混凝沉淀

    采动覆岩注浆离层力学结构模型及稳定性预测方法:以张集煤矿为例

    李兵陈永春安士凯胡林...
    9324-9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开采引发地表岩土层移动变形,进而导致建筑倒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离层注浆是减缓地表沉降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研究淮南矿区倾斜地层采动离层的发育和稳定性,基于关键层理论,建立了由主关键层、注浆阻隔层、亚关键层组成的采动覆岩注浆离层力学结构模型,提出了注浆离层稳定性力学判据.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分别建立水平和倾斜地层模型,模拟煤层开采过程中裂隙演化规律及可注浆离层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水平和倾斜地层导水裂隙均未贯通注浆阻隔层,主关键层底部均发育可注浆离层,水平地层可注浆离层开度比倾斜地层的开度更大.数值模拟证明采动覆岩注浆力学结构模型可以对采动离层稳定性进行有效预测.

    离层注浆注浆离层力学模型注浆阻隔层关键层数值模拟离层稳定性

    前侏罗系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油藏富集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QY地区延安组为例

    蒋钧唐曼王彬杨振迎...
    9334-9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古地貌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下部油藏分布的控制作用,并厘定不同古地貌单元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具体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QY地区侏罗系延安组为例,在地层、构造及沉积相研究基础上,采用印模法对研究区侏罗系古地貌进行恢复,刻画区内古地貌单元展布特征.最后,通过分析研究区延安组油藏平面分布特征与古地貌单元之间的关系,厘定前侏罗纪古地貌对油藏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高地、斜坡、河谷、支河谷以及河间丘5种古地貌单元,其中西南部多发育高地,东北部主要发育河谷,而中部以斜坡和支河谷为主,并残留部分被肢解的高地.古地貌对油藏富集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沉积相的控制,而且对于油藏圈闭类型及运移通道也具有控制作用,成藏模式主要包括河谷侧翼成藏和古高地成藏两种成藏模式.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延安组石油分布规律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QY地区侏罗系古地貌油藏富集

    页岩气丛式水平井上部井段防碰关键参数设计

    尹虎范涛江星宏
    9342-9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丛式井平台模式是大力开发页岩气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丛式平台井的井距较小,当前井与邻井的交碰风险大,井眼轨道的防碰设计困难.常规的轨道设计方法是,先设计轨道再防碰扫描,直到满足防碰指标.需要进行大量的试算,耗费人力.提出了利用井眼轨迹误差分析理论,计算出满足防碰要求的轨道关键参数,从而提高丛式井井眼轨道设计效率.采用ISCWSA误差模型,分析了轨道关键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丛式井井眼轨道上部平行井眼防碰临界深度与井口间距密切相关,随井口间距增加,临界深度增加.造斜点的位置必须小于防碰临界深度,适当提前造斜有利于井眼防碰.造斜点位置的提前量与造斜率有关,增加造斜点提前量可降低造斜点造斜率要求.同时,建立了平行井眼防碰临界深度、造斜点临界造斜率、造斜点提前量以及稳斜段临界井斜角计算模型,为快速设计出满足防碰要求的井眼轨迹提供了理论手段.

    丛式井误差椭球防碰分离系数井眼轨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