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与工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

明廷华

旬刊

1671-1815

ste@periodicals.net.cn

010-6210328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科学技术与工程/Journ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向社会介绍科技界、工程界进展情况和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一份学术性、知识性和动态性杂志。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发展前景和重大建设工程进展情况,科学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新成果、新知识、科技界和工程界的热点问题等。适合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领导同志、管理干部和图书资料馆(室)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溶台地隧道灾变风险评估:以安平隧道为例

    胡新红龚道平胡惠华钟龙辉...
    1679-1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式向斜岩溶台地地质条件复杂,隧道穿越时,多发生突水涌泥等地质灾害.以安平隧道为例,在隧道线路设计初期,从地质角度出发,分析隧道线路范围内存在的5 个主要地质问题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变风险,并逐一对其进行评估和评价;采用宜避不宜扰的地质选线理念,根据评价结果选择路线绕避方案和确定平纵设计指标.研究成果对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岩溶台地隧道地质选线和路线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岩溶台地隧道突水涌泥风险采空区瓦斯地质选线

    高应力炭质板岩隧道开挖支护结构受力评价研究

    胡涛涛高咸超王青松谢江胜...
    1689-1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高应力下炭质板岩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位移、支护结构内力变化规律,依托渭武高速木寨岭公路隧道,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三台阶七步开挖法下炭质板岩隧道的数值模型,提出强、中、弱 3 种支护方案;分析开挖距离对围岩位移、支护结构内力等因素的影响,并对支护设计参数合理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开挖过程中围岩累计沉降和收敛变形量比较:强支护<中支护<弱支护;开挖相同距离下,随着支护强度上升,支护提供的弹性抗力越强,围岩沉降和收敛变形减小;以强支护为例,支护结构轴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终轴力不断上升但趋势变缓的特征,开挖距离50m趋于稳定;支护设计参数评价时,开挖距离(50 m)结束,强、中、弱3 种方案钢架受压安全系数最小值分别为3.903、3.718、3.264,#1 拱顶处强支护钢架较喷射混凝土先破坏,混凝土安全系数最小值分别为3.491、2.987、2.666,#2 左拱腰处喷射混凝土较钢架先破坏,故选择中支护方案,材料I25b×C25、初衬厚度26 cm、钢架距离0.8 m.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软岩隧道开挖和支护结构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炭质板岩围岩位移支护结构内力数值模拟合理性评价

    考虑方案间过渡影响的Kagscv-DBSCAN单点交通控制时段划分方法

    姚辰达王景升杨政陶葛帅杰...
    1699-1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单点交通控制时段划分准确性,首先提出一种基于KD-tree加速搜索并利用GridsearchCV进行超参数寻优的kagscv-DBSCAN算法用来求解基于检测器自然数据的时段划分初步方案,并加入了对方案间过渡的考虑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正.最后,以车总延误、交叉口通行能力和运算速度为评价指标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比K-means、PAW、FCM和RSAGA-FCM在车总延误方面分别降低8.69%、6.61%、3.68%和1.04%,通行能力提升效率分别为5.67%、5.07%、3.48%、1.69%,并在运算速度上具备明显优势.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信号控制时段划分聚类算法方案过渡

    基于扇区开合的管制员排班优化

    王莉莉马也
    1707-1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管制员的利用效率和工作满意度,制定出更切合实际运行的管制员排班表,从管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以人员需求数量最少为目标,在符合民航局各种规章要求的基础上,建立管制员排班模型.在初始模型的基础上,又考虑了人员对工作及休息时间的个性化需求,对模型进行改进.最后以某空中交通管理局区域管制室管制员数据为例进行分析,使用LINGO求解器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与手工编制的排班时间表相比,通过排班优化模型制定出的排班方案减少了执勤人数,避免了人员浪费,并能较为充分地满足管制员的个性化需求.

    管制员排班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模型

    近距平行跑道机场绕行滑行道使用策略研究

    李明捷黄欣宁
    1715-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近距平行跑道机场制定和优化航空器场面运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提升跑道运行安全水平和效率、减少机场运行场面冲突、降低安全隐患.分析并建立基于进、离港航班平均地面滑行时间最小为目标的绕滑(end-around taxiway,EAT)运行决策模型,并以某机场两条近距平行跑道绕滑运行为例,采用数值计算和AirTOp运行仿真软件两种方式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算例结果表明:由该模型确定的绕滑使用策略,可以同时降低机场进、离港航班的延误水平,提高地面滑行效率.通过对该机场航班运行数据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起飞跑道交通密度与绕滑使用率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进而提出针对该机场在高峰小时运行架次和起降比变化情况下的绕滑运行策略.

    近距平行跑道绕行滑行道(EAT)起飞跑道组件

    基于连续下降运行的终端区环形进场航线设计

    程骁丁
    1724-1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多机场终端区运行效率,增加其空域容量,构建基于连续下降运行模式的终端区环形进场航线结构和运行规则,并使用实际扇区结构和数据进行仿真验证.首先构建环形进场航线,由多条椭圆矩形等待航线和圆形准备航线组成;其次设计相应的进场运行规则;然后建立航空器进场顺序优化模型,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并应用蒙特卡洛仿真方法计算终端区极限进场容量;最后使用实际终端区(ZSSSAP)结构数据进行实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环形进场航线在繁忙状态时可有效减少终端区内进场航空器瞬时峰值数量(降幅21.90%)和平均进场时间(降幅 3.14%),平均进场时间可在顺序优化后进一步降低(降幅6.59%);并提高终端区进场航空器容量(增幅4.82%);在空域运行态势方面,环形进场航线模式可大幅度降低空域复杂度峰值(降幅61.29%).

    航空运输环形进场航线多机场系统(MAS)连续下降运行航空器自主运行空中交通管理(ATM)

    催化剂结构对SCR脱硝性能影响分析

    杨浪龚德鸿王康邓传记...
    1733-1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下,煤电机组频繁调峰引起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action,SCR)脱硝装置氨逃逸率的变化问题,通过MATLAB编程方法构建SCR脱硝三维数值模型,就催化剂结构参数对脱硝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孔节距对脱硝效率及氨逃逸率影响显著,反应温度为629.15K时,催化剂孔节距从6mm增加到12 mm,SCR脱硝效率由72.63%降到51.04%,氨逃逸率由9.76%上升到25.1%;SCR脱硝性能随催化剂长度增加而增强,反应温度为639.15 K时,催化剂长度从300 mm增加到1 000 mm,脱硝效率由36.23%上升至69.05%;氨逃逸率由51.15%降低至8.90%.电厂负荷下降有利氨逃逸率降低,负荷从550 MW降低至330 MW脱硝效率由67.71%上升至73.28%,氨逃逸率由1.1%降低至0.14%.煤质劣化使氨逃逸率上升,煤质热值由 16 747.2 J下降至 15 491.16 J脱硝效率由 71.14%上升至 71.73%,氨逃逸率由 1.47%上升至1.72%.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结构参数脱硝效率氨逃逸率

    静态破碎剂性能分析及致裂效果实验研究

    康志鹏罗勇余国锋王共元...
    1740-1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现有煤矿井工开采过程中预裂爆破安全性低、适用性差以及水压致裂条件苛刻,破岩效果弱的问题,提出静态致裂的方法,通过研究不同影响条件下静态破碎剂的反应状态和致裂效果,对不同拌合水温、水灰比条件下的静态破碎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体积变化、岩样致裂效果、应力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灰比一定,静态破碎剂完全反应时间随拌合水温升高而降低,但最终反应完全后温度不变;相同拌合水温条件下,水灰比越小,静态破碎剂反应时间越短,反应速率越快;水灰比越小,混凝土试件开裂时间越短,水灰比越大,开裂时间越长,开裂效果与裂缝位置有关,块体应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静态破碎剂水灰比拌合水温致裂效果应力变化

    《科技和产业》由月刊改为半月刊的公告(征稿启事)

    《科技和产业》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