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氧化还原酶催化机理研究的沿革和新探

    庄小燕张瑷珲方柏山
    1233-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氧化还原酶在生命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51年经典氧化还原酶催化机制的提出,对该机制的研究和修饰一直是热点.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氧化还原酶催化机理研究的沿革,提出两个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1)细胞内与氧化还原酶结合的辅酶经历氧化或还原后是否非得解离?(2)细胞内NAD(P)H依赖型氧化还原酶与其相应的辅酶是否存在自组装?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关于NAD(P)H依赖型氧化还原酶催化实验中的新发现,近期以NADH依赖型甲酸脱氢酶为研究对象,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断裂连接系统考察单分子酶结合辅酶、催化底物过程的实时导电性,介绍我们对氧化还原酶催化机理的新探索,即氧化还原酶催化反应后辅酶是否会从反应空腔脱离.基于该机理的讨论和新探索,既是基于传统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同时有望更新传统的全细胞发酵、多酶耦联催化、酶活性检测、生物传感器等技术.

    氧化还原酶催化机理单分子酶辅酶

    氧化还原酶电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王世珍刘凯泷詹东平
    1240-1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选择性好、效率高、无副产物和绿色环保等优点,生物电催化合成反应备受关注.氧化还原酶分子内部及其与电极界面间的电子传递效率,决定了生物电化学合成的效率.本文对近年来酶电催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聚焦氧化还原酶分子内的电子传递机制,阐述氧化还原酶共进化电子传递网络改造、分子开关设计、导电模块组装等酶分子内电子传递的调控策略;同时,以优化酶分子与电极界面间的电子传递为导向,通过蛋白质工程获得新型高效氧化还原酶,构建酶电催化还原反应器,实现高效生物电催化还原制备手性化合物,推动绿色生物制造发展.

    氧化还原酶生物电催化辅酶再生分子开关共进化电子传递

    三重硫杂扭曲多环芳烃的合成与表征

    丁鹏鹏谭元植
    1250-1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环芳烃,通常指的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稠和苯环的芳香化合物.多环芳烃具有优良的光、电及组装性能,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多环芳烃中,杂原子的引入可以调控其电子结构、偶极矩、组装行为等.其中硫杂多环芳烃,由于其在光电转换、有机电子器件方面表现出的优异性质,而被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含有3个噻吩环的寡聚苯撑前体,进行氧化脱氢环化,得到了三重硫杂的多环芳烃分子C36S3H10(C9H11)6.该三重硫杂多环芳烃含有两个五螺烯的结构单元,呈现出扭曲的几何分子结构.扭曲的分子结构阻碍了分子间的π-π堆积,这也通过变浓度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得以确认.进一步通过荧光及瞬态荧光光谱,对该三重硫杂扭曲多环芳烃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多环芳烃硫掺杂扭曲结构五螺烯

    具有强近红外吸收的手性苝酰亚胺阴离子自由基

    张丽何德志张慧君林建斌...
    1257-1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邻-湾位π体系扩大的手性苝酰亚胺(PDI)分子1a、1b为研究对象,在此类手性分子的四氢呋喃溶液中加入F-会生成稳定的手性苝酰亚胺类阴离子自由基(手性PDI·-),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最大可至1300 nm的近红外区.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实验也进一步证实缺电子的1a、1b与路易斯碱发生电子转移生成顺磁性的阴离子自由基.相比中性分子,该类阴离子自由基的手性特征显著向长波长移动.该类阴离子自由基不仅为阴离子-π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借鉴,而且有利于PDI分子的进一步应用研究.

    手性近红外吸收苝酰亚胺阴离子自由基

    硝酸锂添加剂在锂硫电池中作用的新理解

    王颖陈宇李雪张义永...
    1262-1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硝酸锂(LiNO3)作为锂硫(Li-S)电池电解液添加剂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对其作用机理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新的实验方案,对LiNO3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新的理解.该实验方案中,利用含LiNO3添加剂电解液循环过的锂金属负极和新的硫电极,与不含LiNO3添加剂电解液重新组装电池.该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却存在严重过充现象,发生了多硫离子的穿梭.这说明LiNO3抑制“穿梭效应”的作用机制不仅是生成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简称SEI膜);而且通过离子迁移数测试,发现加入LiNO3添加剂后,锂离子(Li+)迁移数增加.由此得出,加入LiNO3添加剂的另一个作用是增加Li+迁移数,从而降低多硫离子迁移数,有效抑制“穿梭效应”.

    硝酸锂锂硫电池锂离子迁移数穿梭效应

    《科学通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