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选择性外延生长大尺寸二硫化钨/二硫化钼横向和垂直异质结

    孙研王琳黄维
    1399-1400页

    学术与表达:技术驱动下的科技论文发展趋势

    刘荣范真真佟建国吴晨...
    1401-1407页

    CRISPR/Cas介导的非转基因植物基因组编辑

    高鸿烨冉取丙胡昕朱强...
    1408-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CRISPR/Cas介导的基因编辑系统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植物基因组编辑方面也应用广泛.传统的CRISPR/Cas编辑系统仍依赖于外源DNA整合于宿主植物的基因组,属于传统转基因的范畴.由于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担心,很多国家制定了针对转基因植物的严格监管政策,使相关产品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如何在改造植物性状的同时,消除外源基因插入的影响是科学家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利用CRISPR系统创制DNA-free的植物基因编辑产品的技术应运而生,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利用该系统在引发目的基因突变的同时,没有外源DNA片段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因此可有效减低监管风险,推动基因编辑作物的产业化应用推广.本文对目前基于CRISPR/Cas系统进行DNA-free的植物基因编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DNA-free基因编辑技术的方法、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及前景展望等方面,同时分析了目前该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基因编辑CRISPRDNA-free植物遗传转化

    中国更新世大型犬族物种的地史分布:现状和展望

    江左其杲
    1423-1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犬族(这里包含犬属Canis和近缘的豺Cuon、非洲野犬Lycaon和胡狼Lupulella及其化石类群)是更新世动物群最常见、最重要的化石组分之一,对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都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中国更新世时期也出产了非常丰富的大型犬族化石,除了最常见的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变异莫斯巴赫狼Canis mosbachensis variabilis,以及依然存活的狼Canis lupus和豺Cuon alpinus外,还有诸多化石成员,目前已经记录的物种超过10种.中国更新世的大型犬族属种的地史分布和主要形态学特征得到梳理,并初步探讨了更新世不同地史时期大型犬族多样性和可能的演化关系.在梳理回顾的基础上,对中国更新世大型犬族化石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犬属震旦豺属豺属更新世

    中国晚新生代猫科剑齿虎的分类述评及古生态探讨

    李雨刘文晖王李花
    1441-1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猫科剑齿虎类是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中最常见且重要的化石组分之一,它的研究对分析和对比动物群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和古生态意义.中国晚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出产了非常丰富的剑齿虎类化石,然而在前人的报道中,受限于有限的化石材料,一些属种的有效性有待讨论.基于对经典材料的实地观测,以及对部分近年来未受关注类群的探讨,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中国的剑齿虎类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梳理.最终确认有效属种共6属13种,分别是:恐剑齿虎Machairodus horribilis、巴氏剑齿虎Ma.palanderi、钝齿锯齿虎Homotherium crenatidens、最后锯齿虎H.ultimum、欧亚副剑齿虎Paramachaerodus transasiaticus、马氏副剑齿虎Par.maximiliani、巨颏巨颏虎Megantereon megantereon、泥河湾巨颏虎Meg.nihowanensis、意外巨颏虎Meg.inexpectatus、大后猫Metailurus major、最晚后猫Met.ultimus、横断山后猫Met.hengduanshanensis和冠恐猫Dinofelis cristata.分析了剑齿虎类尤其是那些中间形态类型的系统关系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地点的动物群组合特征,对中国相关剑齿虎类的古生态进行了探讨.恐剑齿虎的生态位很可能与现生虎近似,主要捕食中大型有蹄类.副剑齿虎类和巨颏虎类与现生美洲豹相似,两者分别以中小型及大型食草动物为主要取食对象,上述类群主要生活在林地环境.巴氏剑齿虎和锯齿虎类则与现生狮近似,以捕食中大型猎物为主,后猫类与现生豹近似,偏好于捕食与自身体型相当或稍大的猎物,这些类群主要生活在相对更加开阔的地带.恐猫类的生境尚不十分明了,其捕猎习性可能近似于现生的狮或虎.

    中国晚新生代剑齿虎亚科系统分类古生态

    哺乳动物牙齿微痕分析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史勤勤
    1456-1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哺乳动物牙齿微痕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牙齿表面微痕纹理,推测其可能食性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食性判断和古环境重建等研究领域.牙齿微痕分析方法最初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拍照观察,到21世纪初发展出4种定量分析牙齿微痕特征的研究体系,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及参数选择,达到区分哺乳动物食性的目的.哺乳动物牙齿微痕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判断化石动物的食物来源,复原某一化石点的古环境和古生态,还可以分析气候事件与季节变化对哺乳动物食性的影响,或区分同一地点相近物种的食性生态位差异.尽管牙齿微痕分析方法的磨损物来源以及如何产生磨痕在理论上有待完善,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参与讨论,这一方法将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应用.

    牙齿微痕分析哺乳动物食性古环境

    开远小龙潭新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及古猿时代的讨论

    李春晓吉学平张世涛罗俊...
    1469-1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龙潭煤矿发现的禄丰古猿开远种(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是中国南方已知最早的中新世古猿化石,但其年代一直存在中中新世晚期和晚中新世早期两种争议,原因在于化石在地层中的准确层位不能确定,以及对一些象类和猪类化石年代学的解释存在分歧.本研究报道了小龙潭首次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Stegolophodon latidens)及其准确层位,为解决开远古猿的年代学疑问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脊棱齿象具有非常快的演化速率,从早中新或中中新世早期的m3具5脊,中中新世晚期M3具5脊、m3具6脊,晚中新世早期M3具5~5.5脊、m3具6~7脊,到晚中新世中期M3具6脊、m3具7~8脊,形成了一个年代意义非常明确的演化序列.新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材料M3具5.5脊,m3具7脊,主齿柱由于中附锥前移与前中心小尖愈合,后中心小尖不特别退化,成显著的“Y”型,二脊以后各脊呈不同程度的倒“V”型,这些特征与巴基斯坦中西瓦利克(Middle Siwaliks)晚中新世道克派珊(Dhok Pathan)组下部9.3~8.3 Ma之间的脊棱齿象形态非常相似,甚至略显进步,两者都可归入缅甸下伊洛瓦底(Lower Irrawaddy)晚中新世早期耶南当(Yenangyaung)动物群的宽齿脊棱齿象.对小龙潭之前发现的其他猪类和象类化石的修订,也支持小龙潭动物群年代为晚中新世早期的结论.新发现的化石层位于小龙潭组煤层的上部,接近灰白色泥灰岩的布沼坝组底部.根据原始资料记录,新发现的象化石与19世纪50和80年代分别发现的开远古猿极有可能为同一层位.近年来的古地磁数据认为该化石层的年代为11.6/11.7Ma,恰位于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的界线,比西瓦利克发现的宽齿脊棱齿象年代略早,这种不一致留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小龙潭煤矿宽齿脊棱齿象禄丰古猿开远种晚中新世早期生物年代学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出土剑齿象化石及其埋藏动因

    陈少坤庞丽波吴雁胡鑫...
    1482-1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剑齿象化石常见于华南和东南亚众多的古人类遗址中,是更新世亚洲哺乳动物群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但对其进行埋藏学方面的研究则是比较少见的.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出土了148件东方剑齿象化石,占遗址可鉴定标本数的18.5%,是研究其死亡和埋藏动因的良好素材.通过对每一件标本的形态学观察和死亡年龄的分析显示,其中婴、幼年个体占比超过85%,体现了针对幼年个体的选择性死亡模式;从骨骼单元分布来看,头部和足部骨骼占绝对多数,则体现了对剑齿象尸体部位的选择性搬运.虽然不能确定主动捕猎或食腐行为,但玉米洞遗址剑齿象化石的埋藏过程显示出非常清晰的古人类行为迹象.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玉米洞遗址的古人类对婴、幼年剑齿象均有特殊的偏好,可能与成年剑齿象不易捕猎亦或是幼象的肉更适合食用有关,或者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玉米洞遗址剑齿象埋藏动因死亡年龄分布骨骼单元分布

    临夏盆地安琪马类新材料兼论东亚地区安琪马类演化

    孙博阳邓涛
    1492-1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临夏盆地产有不同时代的安琪马类化石,其中王家山地点的材料属于大型的粗壮中华马(Sinohippus robustus),而详细的观察对比证实老沟地点的颊齿标本为戈壁安琪马(Anchitherium gobiense).结合新材料,东亚,即中国和日本已知的安琪马类化石可进行对比.南京方山所谓的Anchitherium aurelianense确实与A.gobiense更为相似,应视为一个不同于欧洲真正的A.aurelianense的类群.湖北房县的A.gobiense,其体型明显大于内蒙古的A.gobiense正副型材料和新疆材料所指示的体型.内蒙古通古尔的A.gobiense建种材料中实际上也存在两种体型明显不同的类型,湖北房县材料和通古尔材料中体型较大者可暂时定为A.gobiense type B.日本的Anchitherium aff.gobiense和欧亚大陆其他类型差异明显,应保留其最初命名Anchitherium hypohippoides.欧亚大陆的安琪马类起源于北美的Kalobatippus,在迁入欧亚大陆后迅速分化为欧洲支系和东亚支系.东亚支系中日本类群最为原始,而中国类群随时代分为不同的演化阶段.东亚安琪马支系呈现出体型减小又增大的现象,这是欧亚马科动物中的常态,与动物本身应对迁徙活动的需求,以及气候环境的由恶劣到趋于稳定至再改善的过程相关联.

    安琪马中华马东亚演化迁徙

    铲齿象类(amebelodontids)摄食行为相关的下颌形态学分化及力学适应

    王世骐张骥
    1503-1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铲齿象类(amebelodontids)是一类下颌特化为铲状形态的化石长鼻类,对于其下颌的功能形态学的认识在不断提升之中.早期的观点认为铲齿象各属种均生活在近水区域,用宽扁的下颌和下门齿摄食水草;近期通过研究牙齿微磨痕认为,铲齿象不同属种的摄食行为有差异,其中铲门齿象属(Amebelodon)摄食方式非常灵活多样,铲齿象属(Platybelodon)则特化为以下颌和下门齿切割植物的摄食方式.虽然摄食方式是一个典型的力学问题,但尚无从力学角度对铲齿象类摄食方式的研究和论证.本研究通过建立铲齿象属和铲门齿象属的平面下颌有限元力学模型,分析了在“挖掘”和“切割”两种工况下,铲齿象属和铲门齿象属两个模型在力学响应方面的差异.结果证明,铲门齿象下颌模型的力学性能在总体上优于铲齿象模型.这表现在,在相同主动力(肌肉收缩力)的条件下,铲门齿象模型可以对抗较大的远端外力矩载荷;在相同的外力载荷下,尤其是在“挖掘”工况的外力载荷下,铲门齿象模型的最大von Mises等效应力往往要小于铲齿象模型,这符合铲门齿象在演化中的优势积累;同时,铲门齿象模型在“挖掘”和“切割”两种工况下,各项力学响应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支持铲门齿象摄食方式非常灵活多样的论点.另一方面,铲齿象模型在“切割”工况下的力学响应具有一些突出的优势.首先,在相同主动力条件下,铲齿象模型在远端的“切割”力输出要远大于铲门齿象模型;其次,在相同的“切割”外力载荷下,铲齿象模型的总体应变能要小于铲门齿象模型;第三,在“切割”工况下,铲齿象模型的最大von Mises等效应力比在“挖掘”外力载荷下有了很大的改善,与铲门齿象模型在同样大的“切割”外力载荷下的最大von Mises等效应力相差无几.以上结果支持铲齿象属特化的切割植物的摄食方式.形态学在力学方面的优劣是两种铲齿象类具有不同的摄食行为的直接证据,因此本研究比前人的研究更加深入了一步,也为研究长颌象类史前广泛的适应辐射提供了新的方法学参考.

    长鼻类铲门齿象属(Amebelodon)铲齿象属(Platybelodon)摄食行为功能形态学有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