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完全非稠合结构有机光伏受体材料

    杨霓崔勇侯剑辉
    3425-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得益于刚性稠合非富勒烯受体的发展,有机光伏(organic photovoltaic,OPV)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已经超过了20%.然而,大多数稠合受体的合成过程复杂,导致OPV电池制备成本高昂,严重限制了OPV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因此,开发低成本的非稠合受体成为OPV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最近,电子给体单元完全由单芳香环通过C-C单键连接的全非稠合受体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相应电池的PCE已经达到了17%,有希望达到与采用刚性稠合非富勒烯受体制备的OPV电池相当的效率.本综述从材料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给体单元芳香环的数量进行分类,对目前报道的全非稠合受体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最后从效率、成本和稳定性方面对材料的发展和挑战进行了评论.

    有机光伏电池全非稠合受体分子设计能量转换效率非共价相互作用空间位阻

    自然弯曲体的动态黏附行为

    周罗慧魏泽峰宋恒旭郭早阳...
    3443-3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界中大量结构在卷曲变形时与外界环境产生动态黏附的相互作用,展现出与静态黏附不同的力学响应与现象.本研究以一种速度可调的自然弯曲体为基础,通过高速摄影实验深入分析了不同自然曲率的自然弯曲体在薄层黏附基底上高速运动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运动速度增加(>1 m/s),黏附表面剥离强度减小.基于上述实验现象,本研究建立了自然弯曲体在黏附基底上定向高速运动的理论模型,采用匹配渐近展开法,并结合打靶法建立了基底动态黏附性能、自然弯曲体运动前沿速度以及自然曲率的联系,成功实现了对自然弯曲体高速运动的调控,揭示了软材料动态黏附性能与界面脱黏速度的关系.受汽车减速带的设计启发,制备了黏附-非黏附模式的基底,发现该模式基底存在黏附基底占比的临界特征尺寸,使得其与全黏附基底表现出相近的减速效果.这一研究为深入理解软材料动态黏附性能与开发新型黏附结构提供了力学基础.

    动态黏附自相似解匹配渐近展开法卷曲运动黏附强度

    人-地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董文杰延晓冬丑洁明
    3454-3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地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研究是当前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本文回顾总结了目前国内外"人-地系统耦合模型"的研究状况.分析认为:目前已有的人-地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只是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模型和地球系统模式在计算机载体上的模拟耦合;这类耦合模型工作在全球变暖、未来CO2排放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反馈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存在系统间反馈过程复杂性刻画不明确、时空尺度不匹配、极端事件的模拟能力差等难题.攻克以上难题,需要发展多样化反馈过程、采用中等复杂程度的地球系统建模思想、应用反映真实供求关系形成的狭义均衡化人类系统模型和极端事件响应化的人地系统耦合模型、构建统一数据集进行集合模拟试验.人-地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的研究将为科学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推动我国跻身地球系统科学的国际前沿.

    气候变化人-地系统反馈过程复杂性耦合模型适应

    利用赖氨酸掺杂优化PEDOT:PSS以提升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杨元林陈玉梅周睿陈帮辉...
    3466-3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因其制备工艺简单、导电性能良好、成膜均匀及成本低廉等优势,已成为倒置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中空穴传输层的首选材料.然而,由PSS链中的磺酸基团所导致的酸性和吸湿性等问题,对PSCs器件的光电性能和长期稳定性都造成了不良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向PEDOT:PSS溶液中加入适量碱性赖氨酸的方法,利用赖氨酸中的氨基与PSS链中的磺酸基团的中和反应以适度调节PEDOT:PSS的酸性,改善了沉积于其上的钙钛矿薄膜的成膜质量,提高了器件的光电性能和长期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赖氨酸掺杂的PEDOT:PSS薄膜为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HTL)制备的倒置型PSCs器件,其开路电压(open circuit voltage,VOC)从0.94 V(未掺杂的PEDOT:PSS薄膜为HTL的参考器件)提升至1.04 V,短路电流(short circuit current,Jsc)从20.81 mAcm-2(参考器件)增加到21.35 mA cm-2,光电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从15.71%(参考器件)提高到17.65%.此外,将未封装的赖氨酸掺杂的PSCs器件在氮气氛围(25℃)中存储2160 h后,其PCE保持为初始效率的86.54%;而在空气环境(25℃@15%相对湿度)中储存360 h后,其PCE仍能保持初始效率的85.88%.总的说来,将碱性赖氨酸作为掺杂剂引入PEDOT:PSS溶液,不仅能够适度中和PEDOT:PSS的酸性,还能改善钙钛矿薄膜的结晶性能和成膜质量,为实现高效稳定的倒置PSCs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PEDOT:PSS赖氨酸空穴传输层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科学通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