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紧急呼吁:控制全球温升,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康——富裕国家必须开展更多、更快的行动

    全球卫生健康类期刊的编辑团队郝璐
    3505-3508页

    "精英中心化"科研范式的特征及其面临的挑战

    吴家睿
    3509-3514页

    现代核物理研究前沿和新机遇

    张玉虎王猛
    3515-3516页

    基于HIRFL-CSR的原子核质量测量实验进展

    王猛张玉虎焦红扬
    3517-3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质量是原子核最基本的性质之一,核质量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核结构及核天体物理等多个研究领域.短寿命原子核质量的高精度测量是核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RFL-CSR(cooler storage ring of 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in Lanzhou),我们建设了先进的等时性质谱术,精确测量了一批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研究了核结构及核天体物理中的前沿科学问题.本文介绍了国际研究现状,回顾了冷却储存实验环(experimental cooler storage ring,CSRe)质量测量发展过程,综述了近期取得的一些代表性成果,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原子核质量短寿命核素等时性质谱术壳演化同核异能态

    基于HIRFL-RIBLL1装置开展的极丰质子核衰变研究进展

    林承键徐新星孙立杰贾会明...
    3527-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远离β稳定线原子核的衰变是当前核物理领域的一个前沿热点.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在HIRFL-RIBLL1上开展的轻核区极丰质子核的衰变研究.首先介绍实验方法,包括β-p-γ符合测量的探测器阵列以及当前发展的连续束注入-衰变方法.随后重点介绍22Si和27S的衰变研究及相关话题,包括国际现状和国内工作的进展.在22Si衰变研究中,发现了奇特的β2p衰变模式,由此首次从实验上确定了22Si的质量.此外,与22O的β衰变作对比,发现跃迁到子核第一个1+激发态的不对称性达209%,是迄今为止最大的镜像不对称性,为探索同位旋破缺提供了新线索.在27S衰变研究中,观察到28条衰变分支,其中24条βp分支是新发现的,由此构建了完善的衰变纲图.进一步,推导出了26Si(p,γ)27P热核反应率,探讨了在新星和X射线暴场景中对星际26A1核合成的影响.

    极丰质子核β延迟衰变半衰期衰变纲图镜像不对称性热核反应率

    丰中子区近132Sn原子核的壳演化研究进展

    陈志强李智焕吴婧吴鸿毅...
    3537-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弱束缚区原子核传统幻数的消失和新幻数的产生一直是放射性核束物理的前沿研究方向.近年来,基于世界各地大科学装置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在远离稳定线的轻丰中子区,人们已经发现8,20,28传统中子幻数的消失和新中子幻数14,16,34等的出现.在中重丰中子区,已有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显示,50和82传统中子闭壳随着中质比的增大,有减弱直至消失的趋势.利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放射性束流装置,我们开展了对123pd和125pd核的β衰变实验研究,在衰变子核123Ag和125Ag的低激发能区发现了具有β放射性的同核异能态.利用新发现的同核异能态,讨论了奇质量Ag同位素核中由πg9/2和πp1/2两个轨道形成的Z=40亚闭壳能隙在N=82附近的演化,发现在N=82处,Z=40亚闭壳能隙可能存在明显的减小.为进一步了解壳演化的微观机制,使用包含张量力的壳模型计算了这个质量区单粒子轨道的演化.结果 显示,相比于N=50处,Z=40亚闭壳能隙在N=82处存在明显的减小,张量力对Ag同位素中πg9/2和πp1/2轨道以及Z=40亚闭壳能隙在接近N=82时的演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幻数远离β稳定线壳演化张量力N=82壳隙

    质子滴线核17F在近库仑势垒能区的反应机制研究进展

    杨磊林承键贾会明马南茹...
    3544-3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质子滴线核在近库仑势垒能区的反应机制研究是当前核物理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开展的17F在近库仑势垒能区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为了深入探索17F的反应机制,本课题组相继开展了17F+12C,89y和208pb的弹性散射研究以及17F+5Ni的全反应道研究.目前的弹性散射研究表明,在大范围的靶区内,17F的破裂连续态对弹性散射的耦合效应并不显著.对于破裂反应,在近垒能区只有17F+58Ni体系的细致研究.研究表明,去弹破裂是主要的16O产生机制.而对于熔合反应,目前只有17F+58Ni和208pb两个体系的实验结果.17F+58Ni体系在垒下表现出明显的总熔合截面增强现象.理论计算表明,这种增强主要是由17F连续态的耦合效应导致.而对于17F+208pb,其总熔合激发函数与19F+208pb基本相同.17F+58Ni和208pb体系熔合激发函数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质子滴线核17F近库仑势垒能区弹性散射破裂反应熔合反应

    基于数字化的通用获取系统及波形分析算法

    吴鸿毅李智焕吴婧华辉...
    3553-3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核物理实验研究对象向远离稳定性核区拓展,传统的模拟电子学获取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短寿命、低产额、高本底实验的需求.近年来,数字化获取系统在核物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显示出相对于模拟电子学系统的显著优势.本文介绍了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组近年来开发的一套通用数字化获取系统及波形分析算法.该获取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南非iThemba LABS等国内外单位的实验终端上开展的多个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数字化获取系统触发参数优化波形分析

    基于形变相对论连续谱Hartree-Bogoliubov理论构建高精度原子核质量表

    张开元潘琮张双全孟杰...
    3561-3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质量是原子核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是理解核子间相互作用、揭示壳结构演化和确定滴线位置的关键,是研究核反应和核衰变的基本信息,同时也是探索元素起源等问题必需的核物理输入量,对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等学科至关重要.尽管短寿命原子核质量的测量工作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大部分远离稳定谷的奇特原子核质量仍依赖理论模型预言和计算.本文介绍了原子核质量模型的重要发展历程、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描述原子核现象的成功、基于相对论连续谱Hartree-Bogoliubov理论构建的目前唯一考虑连续谱效应的原子核质量表,以及拟基于形变相对论连续谱Hartree-Bogoliubov理论建立高精度原子核质量表的最新进展和展望.

    原子核质量形变连续谱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

    原子核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胡柏山马远卓李健国孙中浩...
    3570-3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近十余年,由于手征有效场论和量子多体理论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原子核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另外,由于加速器设备和探测技术的发展,实验研究接近越来越多的滴线核,观测到一些新现象、新规律.这些实验新结果为理论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回顾我们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原子核结构,概述我们发展的手征有效场论三体力、含共振与连续态的第一性原理Gamow量子多体理论方法,讨论滴线位置、滴线区原子核壳演化以及三体力在滴线核区的作用.

    第一性原理手征有效场论三体力连续态和共振态滴线区原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