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砥砺奋进二十载交叉融合续新篇

    陈春英唐智勇赵宇亮
    4245-4248页

    纳米毒理的非自由基表面化学机制

    高兴发陈春英赵宇亮
    4249-4251页

    二维钙钛矿中高效上转换机制

    张语童刘新风
    4252-4254页

    中国纳米标准物质的发展历程

    纪英露葛广路吴晓春
    4255-4260页

    reference materialsnanoscalenanostandarizationfunctional nanomaterialstraceable measurement

    高开路电压与低能量损失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吕琨朱凌云孙向南周二军...
    4261-4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是光伏发电和能源功能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制作简单、材料来源广泛、轻量化、柔性好等突出优势成为电池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与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相比,有机太阳能电池存在较大的电压损失(即能量损失),限制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目前实验室报道最高效率远低于肖克利-奎伊瑟(Shockley-Queisser)理论所定义的极限效率.因此,最大化降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电压损失,是进一步提升电池器件效率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相关科研人员做出了很多努力,在高开路电压、低能量损失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分子设计、理论计算以及新型器件结构等方面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希望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有机太阳能电池高开路电压能量损失激子束缚

    纳米生物材料标准化检测和评价的现状与展望

    刘颖吴美玉刘伊高洁...
    4281-4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纳米生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靶向递送、医学成像、组织工程、生物传感、化妆品等生物医学领域.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其在提高材料性能的同时也带来潜在的生物安全性风险.目前,我国的纳米科技水平已处于世界前沿,然而纳米技术的转化仍旧是短板.纳米生物材料要实现生物医药产品的转化应用,围绕"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估"两个主要方面,尚有很多关键问题急需解决.本文将综述纳米生物材料及其产品的理化性质表征和生物安全性评价的标准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为纳米生物材料的转化应用提供参考.

    纳米生物材料标准理化表征生物安全性评价转化

    调控发色团手性物理环境构筑高性能圆偏振发光材料

    蒋承逾潘佩琳金雪段鹏飞...
    4302-4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圆偏振发光材料由于其特殊的手性发光性质,在信息加密、不对称催化、光电器件、生物传感等方面受到广泛的关注.圆偏振发光材料的传统构筑方法通常需要复杂的合成,并且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较难提高,很难满足实际应用.通过调控发色团的手性物理环境来构筑圆偏振发光材料具有制备方法简单、适用性强的优点,同时可以兼容各种手性或非手性发色团,且其发光不对称因子普遍较高,为圆偏振发光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自下而上(bottom-up)的自组装技术是通过改变发色团手性物理环境来增强和放大手性光学信号的非常有效的策略,是圆偏振发光材料最常用的构筑策略.另一方面,得益于纳米加工技术的发展,自上而下(top-down)的人工超表面也成为通过改变发色团手性物理环境来构筑高效圆偏振发光材料的新方法.自组装技术具有动态可逆的优点,而超表面手性结构的构筑策略在精细调控材料微观结构方面更具优势.本文介绍了基于手性物理环境调控的圆偏振发光材料的构筑策略,综述了圆偏振发光的相关概念,总结了 自组装和超表面两种方法构筑高性能圆偏振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手性物理环境调控的圆偏振发光材料在信息加密、生物传感和不对称光聚合方面的应用.

    圆偏振发光手性自组装超表面

    货币金属纳米团簇的配体工程:杯芳烃-货币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与性质

    张楠汪梦月陈禹唐岑...
    4318-4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胶体金的理性合成起,货币金属团簇/颗粒的功能配体一直以膦配体和硫醇配体为主.近10年间,碳配体——炔烃配体及卡宾配体才被用于系统研究.随后,大批配位原子的同族元素被开发,用于团簇的合成;同时,对特殊骨架进行化学修饰也成为拓宽配体库的现实方法.聚焦新型配体的研究加深了对团簇构效关系的理解,启发了纳米团簇的配体工程.如今,从配体角度探究金属团簇已然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同时,配体的发展也拓展了金属纳米材料的性质,深刻影响着此类材料的现实应用.功能配体的引入是将团簇发展为多功能材料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也获得了 日渐深入的研究.由于结构的多样性、化学可修饰性及诸多特殊的物化性质(主客体作用、刺激响应能力、手性、光学性质等),杯芳烃一直是广受关注的功能配体骨架.本文首先概述了配体对团簇性质的普遍影响,随后从杯芳烃修饰团簇的合成、稳定性及功能性方面进行了总结,展望了通过引入功能配体以获取多功能金属纳米团簇的前景.

    配体工程货币金属纳米团簇杯芳烃纳米催化

    纳米医学中蛋白冠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及其调控策略

    张文婷胡明棣蔡绒陈春英...
    4328-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数量呈几何增长,但只有少数被批准在临床应用,产学研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对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认知十分有限.纳米材料进入体内后,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会不可避免地吸附在其表面形成蛋白冠(protein corona,PC),这成为纳米材料生物应用遇到的第一道生物屏障.蛋白冠的形成受到纳米材料的本征理化特性、生物流体性质以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会改变纳米材料的本征理化特性,并赋予其新的化学生物学特性,进而改变纳米材料的体内生物学行为,包括细胞摄取、免疫反应、血液循环、靶向、生物分布以及毒性等.因此,深入地理解蛋白冠的特性及其对纳米材料体内命运的影响是调控纳米材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科学基础.本文对蛋白冠的形成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以及产生的化学生物学效应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强调了主动调控蛋白冠的含量、成分以及组织结构辅助纳米药物设计的新策略.最后,我们总结了目前在蛋白冠研究和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纳米材料蛋白冠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生物效应分析方法主动调控

    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策略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徐寅生任翔宇余梦真翁祎...
    4346-4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物的有效递送对于疾病治疗至关重要.由于纳米材料独特的尺寸优势和性能,它在药物递送中可以有效地增强治疗药物到靶点的递送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脱靶率.在癌症治疗方面,纳米材料能够通过功能化实现药物靶向运输和肿瘤联合治疗等,对提高癌症治疗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体内和体外应用纳米材料和技术进行药物递送的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有助于深入全面了解纳米材料和技术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药物递送纳米材料纳米技术癌症治疗